大多數人對中國製造業的變化一無所知

由於工作繁忙,沒法繪聲繪色給大家娓娓道來,只能把核心意思給大家硬展示出來。懂者自然懂,不懂者我也沒有普渡的義務。用姜文的一句話來說:看不懂?看不懂那就再看一次。

你看完了我這篇文章,你應該再重新思考思考:ERP,應該如何重新想象。

(1)歷程

作爲商業組織,一般的發展歷程都是:作坊-工廠-公司-集團-產業平臺。

中國製造業也經歷了四個階段歷程:

1、80年代的作坊:這些作坊在2008年之前形成的最頂峯。尤其以溫州一鎮一品爲最知名,這樣的產業集羣製造,也帶火了下游的批發分銷:義烏小商品市場

2、90年代的工廠:國退民進,民營膽大、關係者,低價把國企的土地、設備、技術工人接收過來,以市場化的產品、管理、薪資激勵,重新盤活

3、2000年代的工廠:大規模工廠。在2008年以前,沿海發達城市出現很多萬人工廠。各種黑心工廠、留守兒童留守婦女了留守老人現象層出不窮

4、20008年之後的工廠:騰籠換鳥,黑心工廠被擠死或者升級。人也升級了,不再是小學或初中輟學的農民工,而是中專技校職高生。設備和廠房也升級了,都是PVC地板、空調、自動化頗高的流水線。而且不少工廠不侷限在沿海城市,而是開始多地開花,在內地也建工廠,形成集團化統一財務管控、集團化統一採購、集團化統一人力管控、集團化統一流程管控、集團化統一數據

中國企業全球化也經歷了四個階段:

1、80年代:個人時代。電影大撒把、甜蜜蜜就表現的是這樣

2、90年代:家庭時代。電視劇《溫州一家人》就是這樣。後來從一家子人發展到一村人,有人在家鄉做生產,有人在國內做溫州批發商城,有人在海外做貿易,有人在外國做華人零售超市,形成了產供銷一條龍

3、2000年代:企業時代。中國2001年加入WTO,中國代工生產開始放大產能。一種是按委託代工生產訂單出口,一種是通過阿里巴巴、Google、廣交會在海外做營銷

4、2015年之後:國家時代。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央企國企基礎設施(交通/基建/能源/通信)進入、亞投行

中國企業過去全球化,基本就兩招:

1、併購國外成熟品牌:人家從品牌、研發設計、生產、營銷、銷售,整個產業鏈條都具備。這就是財務合併報表做大營收大套路,也是擴大目標市場的常規操盤手法

2、一點點來:在國外搞生產工廠、或者找國外代理分銷商、在國外建立海外研發中心

咱們以中國最充分市場競爭的優勢行業:家電製造業的代表:美的集團爲例,你看他們的擴張:

1、核心增強:

1998年收購壓縮機公司,進入空調冰箱核心零部件領域;1998年成立工業設計公司;1999年成立電工材料公司;1999年成立大家電物流公司

2001年受過日本三洋磁控管工廠。

2016年收購德國庫卡工業機器人。

2、品類擴張:

2004年收購榮事達洗衣機品類,收購了江蘇春花空調、華凌製冷冰櫃

2008年收購小天鵝小家電

3、全球市場擴張:

2007年建立第一個海外生產基地:越南

2011年收購開立品牌的拉美銷售公司,並且2011年還收購了開立品牌在巴西、阿根廷的生產基地

2012年合資建立印度生產基地

2016年收購日本的東芝品牌白色家電,2016年還收購了意大利的Clivet品牌

(2)工業機器人

作爲商業組織,一般的發展歷程都是:作坊-工廠-公司-集團-產業平臺。

一個集團再大,大到全國開廠,甚至東南亞、一帶一路、全球開廠。大到多元化產業投資併購,有的是基於上下游的投資併購,有的純粹是基於什麼掙錢就投資併購什麼的多元化。

製造工廠,大能大到什麼地步。代表就是富士康,最高峯時全球員工超過100萬人。但是現在的富士康也就是50-60萬人之間,這是爲什麼呢?

原因肯定不是業務萎縮而裁員,因爲富士康的營收和利潤都在穩步提升。所以根源就一個:生產設備工業機器人化。

生產設備工業機器人化有兩個推動力量:

1、富士康爲了提升營收和利潤,它代工的產品也在騰籠換鳥,逐步往高精密的產品製造上升。這些高精密的產品製造,已經沒法靠疲憊的人眼、粗壯的人手來製造了,必須依靠高精密的工業設備來精細化加工

2、人力成本確實貴,不容易低成本招到人留住人,所以儘量用機器人來代替

所以大家也看到了上述美的收購德國庫卡工業機器人爲何了。

(3)產業生態平臺

作爲商業組織,一般的發展歷程都是:作坊-工廠-公司-集團-產業平臺。

很多產業巨頭第一名,員工人數已經相當龐大了,通過自建或投資併購上下游,該搞的自我封閉一條龍的產業鏈也完成了。

接下來該怎麼辦?持續提升的營收KPI和利潤KPI怎麼完成?

它們反而也不再一味做大了,不再自己無所不能,開始收縮,開始外包,開始開放,它們開始從集團走向產業平臺。

它們過去的自有內部服務部門,如倉儲物流部門,開始開放,向產業其他企業提供服務,而且它們也開始融入社會其他的倉儲物流資源,來給整個產業的其他企業提供服務。

我隨口說一句,如海底撈。也是自己開了100家自營店不做了,開始做加盟管理,轉型爲產業鏈服務平臺商,成立了獨立的供應鏈採購配送公司、火鍋底料生產公司、餐館裝修工程公司、人力資源招聘培訓派遣代發工資公司、IT平臺公司。

咱們再談美的,美的搞了幾個事:

1、智能家居物聯網平臺:美的集團成立中央研究院和騰訊、小米聯合搞智能產品物聯網,在芯片、智能OS、IoT接入平臺、人工智能處理、大數據存儲與計算髮力

2、家電垂直行業的“菜鳥網絡”:安得智聯

3、IT平臺公司:美的獨立出來美雲智數

(4)產業集成協同製造

什麼才能叫做工業?工業就是一定要:把非標創造性地變成標品,然後產業鏈分工協同生產,以便達到大規模生產。這才能叫得上工業。現在中國很多農業正在從小農種植養殖模式創造性地變成現代農業,和工業套路非常相似。

所以我說,中國工業升級,不僅僅在於那些核心的中國2025擁有高端精密材料、核心零部件、設備,普遍的民間企業也可以創造性地升級:

1、產品和工藝流程:把非標創造性地變成標品

2、產品:把非集成式產品創造性地變成集成式產品

3、生產:把非集成式生產,創造性地變成集成式生產,區域集羣協同生產

如果誰能完成這個升級,誰就可以勝出。

但這個模式,需要高科技來幫忙:

1、集成式產品:集成式設計,這設計到產品內結構改造,需要大量應用3D CAD、VRAR仿真、仿真測試CAE

2、集成式生產:需要做到四個:分單拆單平臺、全球協同設計平臺(雲CAD、雲PDM、雲BOM清單、雲CAPP、雲CAM)、全球採購平臺(和BOM清單關聯的SRM供應商關係管理、SCM供應鏈管理)、設備監控數字孿生(設備型號和設備狀態)

3、智能設備:智能化(能進行單向數字孿生、能接受CAPP和CAM驅動),可拆卸集成化、便攜化容易搬遷

在中國,很多行業都已經是成熟的產業區域集羣、集成式生產了,如服裝鞋帽、汽車、家電、傢俱都是如此了,甚至溫州的一鎮一品例如雨傘、打火機都是集成式生產了,而不是家家戶戶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很多人弄不明白雲3D CAD到底有啥用、雲PLM到底有啥用、雲採購交易平臺有啥用、設備數字孿生有啥用,其實這都是爲了產業區域集羣、集成式生產了而設的。

(5)產業轉移和全球化

中國的製造業蠻有特點的:

1、人力:中國人的勤勞節儉是全球聞名的,中國人也沒啥信仰風俗。我過去就說過:第一代農民工讓中國改革開放,第二代農民工把中國送進WTO。2000年後中國各大高校瘋狂擴招,職高中專技校畢業生讓中國成爲製造大國。2008年之後中國產業騰籠換鳥、大專生接力,沒有風扇的黑心工廠升級成了鋪PVC地板的自動化設備現代工廠。聽說2020年中國考研人超過了300萬人。這些人會把中國送上世界製造強國。

2、供應鏈:我過去也說過,中國是全球工業門類最齊全的國家,而且由於中國招商引資很有規劃,都呈現工業園區產業集羣態勢

3、基礎設施:中國的配送員/電動車/造城運動城市人口聚集、高速公路/重卡、高鐵、船舶/飛機、4G&智能手機、網銀/移動支付,是高度發達的

全球市場呢,美國在二戰後設計了全球遊戲規則:

政治:聯合國

經濟:世界銀行、世界貨幣基金組織、佈雷頓森林體系美元結算本位

貿易:WTO

軍事:全球軍事防禦聯盟

中美貿易戰、美國封鎖中國進口與出口,疫情讓中國大陸地區產供銷暫時凍結流動性,這都不免讓企業主們動心想走出去搞全球化。

什麼要轉出去,什麼必須要留下來,這個問題得想明白。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咱們先來看看25年前的日美貿易戰。

日美貿易戰後,85年廣場協議簽訂後,日本也是受制於出口限制、原材料進口限制、本國人力成本高升,所以日本產業開始往亞洲四小龍轉移。91年蘇聯解體,冷戰結束。中國92南巡後,中國開始更積極地主動開放融入全球產業鏈,日本的產業又開始往中國大陸轉移。但是,日本本土留下了什麼了呢?留下了四個:

1、核心研發、設計、製造:核心原材料、核心零部件、核心生產設備、精密測量儀表儀器的研發與製造,以及產品人性化外觀工業設計、產品內結構可插拔集成式設計

2、資本:通過資本開始投資併購控股產業鏈核心企業、核心環節

3、企業管理:日美貿易戰後,不少企業扛不住,有的死了,有的賣身或者被大企業併購了,所以日本的產業開始集中,大者愈大,需要強大的財閥管理

4、產業鏈管理:全球供應鏈資源整合與運營管理、全程質量管理

我個人觀點,中國的製造業也會走上這條路。

去年5月,有個不起眼的新聞,不關注中國製造業的人根本不會留意到。那就是:家電巨頭TCL宣佈退出彩電整機業務,退居彩電核心零部件產業,並且通過投資併購來控股產業鏈核心資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