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思維30講] 01同理心

03.同理心訓練:怎麼樣理解愉悅與不爽

內在感受、情緒是驅動一個人的底層操作系統。

需求被滿足就是“愉悅”。
一種崩了很久的需求,突然間被滿足了,這種感覺就是“”。
需求不被滿足就是“不爽”。

天才的1萬小時理論:你會對某些東西感到愉悅,這個東西持續給你滿足感,你可以一直花時間在這裏,不厭其煩。時間久了,你就會與衆不同。

  1. 度量一個產品到位不到位。
  2. 度量你和一個人的關係。
  3. 看到自己的天分和命運。

04.同理心訓練:怎樣理解憤怒與恐懼

憤怒,就是感覺到自己的邊界被侵犯。
憤怒、焦慮、羞恥感等都是恐懼。

  1. 恐懼是邊界
    恐懼會困住一個人的手腳。
    看到一個人的恐懼,你就基本上知道他的邊界在哪裏。
    內在的愉悅、恐懼纔是操作系統。
  2. 恐懼是動力
    恐懼是另外一種動力,甚至比愉悅的動力更爲強大,或者說更強勁。
  3. 恐懼是痛點
    每個人的痛點都是他的恐懼,恐懼是痛點。
    所以,要麼做一個讓人愉悅到暴爽的產品,要麼做一個可以幫人抵禦恐懼的產品。

05.同理心訓練:產品要順應用戶潛意識

一次失敗的用戶調研<案例>
銷售小姐姐嘗試做產品經理,做用戶調研。

人會基於自身所處的角色、所在的場景和個人的認知判斷,選擇性地說一些他覺得正確的話。所以不要被言辭迷惑,而要想辦法看到用戶的真實選擇。

意識即防禦。一個產品如果引發用戶啓動意識,讓用戶思考,某種意義上,就是在推開用戶。一個產品要做到的就是迎合用戶潛意識下的選擇。

潛意識是如何形成的:

  1. 童年時的認知觀念。
  2. 催眠——繞過防禦。
    微笑是一種催眠。
    重複是一種催眠。

人慾即天理,要尊重人慾。

06. 認清人的本性,理解角色化生存

集體就是一堆角色。
當我們被訓練好,收斂自我,鑽進一個同質化的殼裏,我們就成爲了一個集體。這羣鑽進了同質化的殼裏的人,就會呈現出來一種集體人格。

集體人格是怎麼形成的:

  1. 第一個,確定目標。
  2. 第二個,建立恐懼的邊界。
  3. 第三個,放入清晰的標的。
  4. 第四個,給予紅利,然後讓它產生路徑依賴。
  5. 第五個,不斷重複。

教育是反人性的。
教育是按照人類對社會的美好期望來教育你,換句話來講,所有的教育都是理想化的。

產品經理應該如何看待角色:
微信之父張小龍認爲:“好的用戶體驗,目標就是做到自然”。
人其實只有在壓力非常大的情況下,纔會去扮演角色。除非你能給他的壓力非常到位,否則就不要對他做角色化預期。

集體人格:
如果你的產品的使用對象是一個“個體”,那你必須要拋開對個體角色化的刻板想象,而把對方當成一個完整的、鮮活的人,去做用戶研究。
但是如果你是在給一個特定的集體做產品,那麼其實你應該充分研究這個集體的集體人格、共同記憶和核心觀念。

07.自我與自律,哪一種更貼近產品精神

良好的產品思維是今天最稀缺的職業能力。那麼,具有什麼天賦的人,最適合做產品經理呢?
做產品經理的人善於感知,在已有的結論上建立新觀點。而做其他管理的人更善於邏輯推理和總結歸納。

左腦指導我們把握要點,快速概括。代指邏輯歸納的思維方式。
右腦代指擅長觀察發散的思維方式。

自我的人更適合做產品
創造力是自我的延伸,而控制力是自律的延伸。

找到自己,接納他人
靠愉悅驅動的人,往往自我。
靠恐懼驅動的人,往往自律。

每個希望成大事的人,都需要想辦法接納與自己完全相反的那個人,讓他成爲你親密的合作伙伴。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