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夜讀 | 遊戲作品的生命力

遊戲作品,就像很多其他的作品形式一樣,被創作出來後,作品本身便可以擁有生命力。

這種生命力萌芽自初創團隊的構想。進而由製作團隊進行培育和茁壯成長,或者夭折。

這種生命力可以脫離遊戲作品存在。並在玩家的直接或間接體驗中實現“社會”價值。

創作人和體驗人提供的“心火”,在遊戲作品停售、停服、遺失、消失後的幾個月、幾年,甚至更加久的時間裏,也仍可以滋養其生命力。

這種生命力的“復燃”,或許有點像“重生”,但絕不是“脫胎換骨”,總有些基因在被傳遞。這也是遊戲機制創新比較漫長的原因之一。

想一想憑空出一個新物種,該當如何?

比起自然界的進化歷程,電子遊戲因爲有人類社會發展作爲參考,已經是很快很快了!正可謂是長短相較……這裏說的是相對而言。

倒也是可以互相促進的!遊戲場景儼然成爲人類賽博克的試煉場。比起化學和機械實驗室裏的神祕和粗獷,玩家的身份更加輕鬆自然。

遊戲作品的生命力是富有個性的,不盡相同,但隨着行業的蓬勃發展,以及被一度定義爲頂級流量變現工具,平庸無奇的遊戲多了,也就暫時抹去了人們對遊戲本該有的印象。

從某種意義上說,生活最核心的部分並不是智能,而是體驗:特別精彩的體驗會永遠活下去,因爲它們不斷地被其他人複製和再次享用,而無趣的體驗則被其所有者刪除,以騰出存儲空間留給更好的體驗。

在工具化的遊戲作品裏,被注入了強有力的特徵基因,也有人稱之爲“麪包屑導航”。麪包屑這個名詞更多的時候被用在網頁設計裏面,意思是有關引導菜單、頁面導航之類的。

之所以被工具化,是因爲製作團隊希望這些遊戲能去完成特定的商業目標,這在無形中壓抑了遊戲作品的生命力,因爲遊戲在創作過程中已經逐步被致殘、截肢。但願VIP等級最高的那些玩家能夠體驗出遊戲完整的生命力吧!

目前看起來,人們總是會對自己小時候玩過的遊戲印象深刻,這個現象的原因應該是多方面的。是因爲兒童時期的記憶力超強嗎?,是小時候更有機會玩到遊戲嗎?是遊戲越來越“沒有個性”了嗎?還是玩遊戲已經落伍了?

文/良宵聽雨。授權“遊戲夜讀”發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