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不來,舊的就不去——認知升級的必備武器

去年和朋友參加行動派線下活動,課後和朋友交流,她說受益良多,而我卻對課程百般挑剔,從課中找出很多自己懂的知識,然後得出結論——也就那麼回事。朋友只是笑笑,不置可否。

隔了幾個月,我重新拿出當天做得讀書筆記,細細回味,突然發覺,這個課程有些內容還是讓人耳目一新,醍醐灌頂的,爲什麼我在當時沒有覺得課程很好呢?今天閱讀《讓你的時間更有價值》從中找到了答案——聽課時,我沒有避開本能抗拒。

01、什麼是本能抗拒?

本能抗拒,就是你拒絕新的知識進入腦中,總是用你“認爲”或你“擁有”的舊知解讀,帶着挑剔的眼光看待新知。

這就如同你在腦海中畫了一個圈,凡是想進入這個圈裏的知識,一旦踏入邊界,你就用圈裏的東西把它推出去,因爲你認爲你的圈裏不缺少這些“新知”。

我有一位同事,每次單位組織培訓或外出學習後,她都會對授課人進行一番吐槽,從思想到授課方式,說得一文不值。期間還有幾位同行附和。

每每這時,我都在想一個問題:這些授課老師身上真得沒有一點可學之處?還是我們根本就沒有聽懂授課老師的課?現在想來,其實問題根本就不在授課人身上,而是我的同事們把自己的思想關閉起來,拒絕新知進入,簡直是畫地爲牢。

02、如何做到避開本能反應,讓新知進來呢?

首先要學會清空自己。有一個詞叫“空杯心”。放空自己,新知纔會進入。清空不等於不思考,而是說面對新知,我們先放空自己去接受,然後再利用已知去思考。

其次要學會提問。

叔本華曾說過:“不加思考地濫讀或無休止地讀書,所讀過的東西無法刻骨銘心,其大部分終將消失殆盡。”。

孔子也曾經說過:“學而不思則罔。”

每次學習,都要問自己一個問題:我獲得的新知是什麼?哪些是自己想不明白的?當你這樣思考時,思維迭代就開始了,而當你將困惑或問題一個一個解決之後,你的認知就升級了。

解決困惑有兩種途徑,一是親身實踐,不停地試錯,這種比較耗時,對我們大多數人而言無需如此;第二種就是借力——藉助在某一領域有經驗的人。

牛頓說,他之所以能取得成就,是因爲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我們想在某一領域發展,碰到問題或困惑,就找在這個領域已經打拼並有經驗的人,虛心向他請教。

03、獲取新知的其他途徑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還得靠自己去悟。

這句話點出了獲取新知的途徑:閱讀,旅行,交友,體悟

閱讀可以拓寬視野,旅行可以提升格局,交友可以突破圈層限制,找到學習對象和榜樣,而體悟是在實踐中不斷內化所學新知。

想讓人生逆襲開掛,讓自己的後半生與前半生截然不同,認知升級必不可少。而升級認知,必須獲取新知。大腦是個循環系統,接受新知,更新舊知,整個循環系統流動的都是新鮮的東西;相反拒絕新知進入,舊知堆積如山,久而久之,思維僵化,認知落後,慢慢就會跟不上時代潮流,最終被時代淘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