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31 - 草稿

0城裏的城:北京路上的小故事

      吳老師讓我跟大家講,北京路的祕史。我就去認真的查了北京路3000年的歷史,發現北京路根本就沒有祕密,因爲他太有名了,他的所有的祕密都被我們之前的人已經查的清清楚楚,你們要做的可能只是去圖書館查查資料,或者擡腳走到北京路上,可能往東走兩步腳底下就是唐宋明清的千年古街道;往西走兩步可能就是千年前的古水閘;往北走兩步吧,可能就在幾千年前的御花園裏散步;往南走兩步呢,可能一不小心還能撞上個千年前的大鬧鐘。你看,廣州幾千年的歷史離不開北京路,北京路的歷史就在你們的身邊。

        那我今天來講什麼呢,我來給大家講幾個小故事。

        我曾經做過粵語節目的編導。但我不會說粵語,所以反而引發了我興趣。我發現粵語裏面保留了很多古漢語裏面的,用詞方式和發音,這個很有意思。普通話裏面是四個聲調,粵語裏面是九個。廣州是遠古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很早人們就開始經商,需要大量的面對面的語言上的溝通,所以呢,他保留了九個聲調。而普通話是屬於北方遊牧民族的語言,馬背上的語言。當然是音調越少說的字越簡單,人們才能聽得見,聽得清楚。語言一定是和人們的生活習慣和使用需求息息相關的。宋詞當中的名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兩句詩裏面的幾時,幾多都是古代詞彙。在我們今天的粵語裏面還有這樣的說法,但是在普通話裏面,已經沒有這樣表述的方式了。

        所以今天從我們的粵語方言開始。

        我想問問同學們:粵語“有牌”,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要等一段時間。過去,北京路叫雙門底路,這個稱呼用了700年。雙門底路中間以前有個銅壺滴漏,在大馬路的中間放着,用來報時間。從元、明、清三代,銅壺滴漏就放雙門底路上的拱北樓上。今天的北京路上還有這個銅壺滴漏的複製版,但那僅僅是一個景觀,不能用來計時。宋代的銅壺滴漏還在,在哪?作爲中國的國寶,收藏在北京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廣州博物館有一件複製件,能不能計時,我不知道。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看一看。這個東西非常厲害,它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計時儀器之一。廣州的這一件呢,也是我們中國古代現存最大的計時器。

        古時候啊,看時間可不方便了,不像現在我們拿個手機或者是帶個手錶就能知道時間。古時候要看時間怎麼辦呢?就靠人去報時。當時有個工作叫巡城馬,他從銅壺滴漏上讀取時間以後,他就舉個大牌,牌子上寫明時間。然後騎着馬在大街上跑,一路上人們看到巡城馬的牌子,就大概知道現在是什麼時間。所以報時的牌,就變成時間的代名詞。後來慢慢地就演變成了“有牌”,就是有時間需要一定時間的等待。

        同學們從這個故事裏,你們看到什麼?我看到一點:在宋朝的時候啊,北京路是當時廣州城的中心,所以這個銅壺滴漏就放在了這個中心的中心位置。   

        今天呢,我們在北京路放置銅壺滴漏的這個位置,還發現了宋代至明清時期共5層拱北樓建築基址。這表明北京路前面原是地勢較高的山崗地,南漢時才削平。延續千年的拱北樓一直坐落在這裏。而在南漢時,被削平的山崗地就是古時的禺山。現在在北京路還能找到一條小小的禺山路。古時候的廣州有兩座非常有名的山,不是今天的白雲山和越秀山,而是叫番山和禺山。這兩座山在廣州建城三千年的歷史上,不能不提。

          《廣州通史》有說:任囂建城。這個建的就是最早的廣州城。很好理解,任囂建的城,所以叫任囂城。但它還有另一個名字叫番禺城。這個名字從何而來?就是從番山和禺山而來。公元前214年秦朝的南海尉任囂在廣州北京路一帶建城。爲什麼選擇這個位置呢?任囂是南海尉啊,他是武官,首選從軍事的位置來考慮建城。番山禺山“負山險阻南海”,一道天然的防禦屏障。可見當時番山和禺山是應該是非常高的。任囂城有多大呢?我們來看看

        禺山,我們剛剛說了,已經在南漢時期削平取土造城,現在還留着一條禺山路,是古時候禺山的遺址。那番山在哪兒呢?同學們,我們擡眼望出去,對面就是中山圖書館。在中山圖書館的後山,一個小山丘,那就是禺山。你們天天與之相伴,今天看上去就像一個小土堆一樣,但在秦朝的時候,番禺二山連綿起伏,形成了一道最天然的保護屏障。你看,3000年前的番山在你們的身旁陪着,每天你們朗朗讀書聲縈繞番山上的九思亭。

        中國的歷史大概就是這樣不斷的打仗,不斷的有新的國王,然後呢,不斷的擴城。但是在廣州,不管是哪朝哪代,不論這個城牆擴大到哪裏?始終都圍繞着北京路爲中心,向南北東西擴展。

      第二個問題:雙門底賣古董什麼意思?

      形容買賣雙方一方漫天開價,一方狠狠殺價;用例:佢地咁樣即系雙門底賣古董-開天索價落地還錢啫(他們這樣子就是一方漫天要價,一方狠狠殺價啦)。

        任囂建城,十年後趙佗建國,建了南越國。後來劉巖在嶺南割據稱帝,史稱南漢。劉巖定都廣州城,把位於今北京南路的廣州城南門(“大南門”)的靖海軍樓改建,時人稱“雙闕”,並擴寬城樓南面的道路,發展商業。而後宋滅南漢後,把廣州城向南拓展至江邊。當時廣州城內的商業中心就在雙門底一帶。到了元、明、清三代,雙門底的商業更爲熱鬧,而以書坊(書店)、古董店、花市最爲著名。而古董這種商品不像書或文具,價錢沒有譜,因此最容易出現開天索價落地還錢的現象。這便是“雙門底賣古董”的典故。

       

      粵語裏還有句俚語:雙門底賣貓。什麼意思?就是畫虎不成反類犬。它有個故事是說,當初有人在這裏擺檔賣字畫,就畫了只老虎,畫得太不像了,沒有老虎的威猛。有個小朋友走過,童言無忌,說好大一隻貓。

        你們看這個雙門底路,就是現在的北京路,不是賣貓就是賣古董,說明什麼,商業興旺。改朝換代皇帝都不知道換了多少,但北京路的城市中心位置卻從來沒變過。據說,從建成伊始城市中心就沒有變過的城市在世界上極爲罕見,目前全世界大城市只有三個:羅馬、亞歷山大、廣州。

        北京路四度易名。

        北京路在舊時其實並不叫“北京路”,而且經過了多次“易名”。其名字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1244年,也就是南宋時期。那時的北京路一帶已經拆除了南城牆,並在1244年建起了雙門樓,因而在北京路中段也被稱之爲“雙門底”,這是北京路最早的稱呼,而這一帶一直是廣州的府衙中心,也逐漸成爲了商業街,並在清朝時期達至頂峯。雙門底(北京路)一帶在清朝售賣古董文玩字畫爲主。

        步入近代,到了1920年(民國九年),此時滿清王朝已經覆滅,中華民國政府登上了歷史舞臺,將北京路一帶改爲“永漢路”,並將英文名定爲粵港英譯的“Wing Hon Road”,其意爲過去國家由滿清統治,如今是漢族爲主五族共和,因而稱爲“永漢”,這也是北京路的第一個正式的名字。

        1936年國民黨元老胡漢民逝世,把永漢路改名“漢民路”以紀念。廣州解放後恢復原名“永漢路”。1966年易名北京路沿用至今。

今天的北京路是北抵財政廳,南至天字碼頭,以大南路口爲界分成北、南兩段。財政廳是在辛亥革命後建的。從前該址是清代的“藩司”。今天的中山五路從前稱惠愛街,後改爲惠愛路。這裏的十字路口,從前稱爲“藩司前”,現在習慣稱爲“財廳前”。

大南路口原是廣州舊城大南門。北京南路拐彎不遠,有一個名稱恐怖的“法場地”,曾是從前城外的刑場。過去官員南來廣州者,大多順江而下,在天字碼頭登岸。因爲過去排列次序,習慣上是按《千字文》的字序。天字第一號碼頭即是官用碼頭。

        除了商業,這裏的文化底蘊依舊濃郁,匯聚有六個千年以上歷史的文物古蹟:“北京路”千年古道遺蹟、千年古樓遺蹟、南越國御苑遺址、西漢水閘遺址、秦代造船工場遺址和千年古寺大佛寺。

       

l

9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