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人的炮聲,連長的號聲

近日,與一位《財富》500強企業的員工攀談,他告訴我,他痛恨這家著名的公司。
他是一位銷售經理,今年的任務指標很高,明明完不成,還得假裝信心百倍。他原本期望能夠給從公司得到大力的支持,但是,像他這樣的前線經理,幾乎不瞭解公司的戰略戰術,而他的老闆除了“催租子、數豆子”之外,很少能爲他提供有價值的現場幫助,因此他說,他毫無成就感,只要有機會他就會離開。
幸好,我認識這家公司在中國的幾位高管。於是就跟他們講了這位員工的故事。我料想,他們一定會狠狠地數落一通這樣的下屬。
沒想到,他們跟我說:“我們也是天天醉!
我神經差一點就崩潰了。這可是中國企業眼裏的樣板企業,怎麼會是這個樣子?
其中一位剛回國不到三年的高管,自認爲尚未被中國化,還能保持一些清醒的頭腦,他給了我如下的解釋:
不知不覺之間,中層管理者就會向總部靠攏。距離老闆的訓令越來越近,卻離敵人的炮聲越來越遠。而前線的員工則剛好相反;他們身處敵人的炮火包圍之中,卻只能得到後方支離破碎的指令。
在這個公司中,只有極少數人,既能聽到敵人的炮聲,又能聽到連長的號聲。
難道在“炮聲”和“號聲”之間,只能二者擇其一嗎?
 
讓我們再回到剛纔提到的銷售經理。他從“連長”那裏得到的支援不夠,似乎是情有可原,因爲他的“連長”也面臨同樣的困境,那些“首長”的廟堂之高,也不是“連長”可以企及的。
但是,針對銷售經理“不瞭解公司戰略戰術”的說法,我還是心存疑慮,於是,又撥通了他的電話。
銷售經理跟我說,他已經做了8年的銷售,從國營企業到民營企業再到外資企業,銷售就那麼幾件事,誰能搞定客戶,誰就是英雄,因爲公司只看數字。至於那些所謂的戰略,都是書生們寫着自娛自樂的。
我追問,書生們的戰略都是一些什麼內容?
他不屑地說,無非就是抓大放小,可是如果沒有小魚,怎麼會有大魚?戰略上還說“有利潤的銷售”,如果競爭對手降價,我能扛得住嗎?還有,公司要求“爲客戶提供差異化的價值”,這不是瞎掰嗎?老闆們只知道“數豆子”而從來不考慮能爲客戶帶去哪些價值,憑什麼整天口口聲聲地要求我們爲客戶創造價值?更何況,我只是銷售經理,能否讓客戶滿意,還要看產品和服務部門的水平和經驗呢!
銷售經理的這一番話,聽着在理,卻讓我十分失望。
如果前線的銷售經理聽不到或者不願聽連長的“號聲”,而只憑着自己的直覺和經驗跟着敵人的“炮聲”行事,那麼,他們的競爭對手一定在暗暗竊喜。
我又找到那位頭腦清醒的“連長”。雖然他從總部回到北京已經三年,但是當時的人脈關係幫了他的忙。他可以比中國的其他高管更準確的理解公司的整體戰略意圖,對於“炮聲”與“號聲”的問題,也有深刻的見解。
1. 他會建議高層,確保公司“號令清晰”
戰略一定要明晰化,最好是故事化,直至前線的員工能夠理解。他認爲,像IBM“智慧的地球”這樣的戰略,就既富遠見又易於理解。如果複雜到難以闡述,或者通俗到言之無物,那多半是由於公司高層沒有搞清商業本質,沒有看清競爭格局,因而拿不出清晰的對策。
最近我見到一位學者型CSO。他說,中國的許多企業都將目標客戶羣定位在最有潛力的“新興白領”,這些人有錢而且敢花錢。但是,多數這樣定位的企業都沒有真正地抓住這些白領們。他們經過研究發現這些人其實是一個“僞白領人羣”,他們對時尚生活有強烈的渴望,財力卻不充足。
這位CSO說,你一定要看清這個問題的本質。在產品規劃時要體現其時尚性,但在產品設計時一定要嚴格控制成本,也就是要形成“最高的時尚定位、較高的時尚設計、最低的時尚成本”,才能讓這些客戶感受到價值。
2. 他同時會建議中層“連長們”,成爲戰略傳承者。
如果套用官場的一句話,那就是“認真理解,深刻體會”公司的戰略意圖。我見過不下10家企業,公司不乏富有遠見的戰略,但是由於無法突破中層的“知不知、能不能、願不願”的屏障,眼看着大好的戰略機遇化爲泡影。
一家企業正確地做出判斷,其核心業務分銷和物流的市場增速會降低,特別是利潤率將快速下降,於是決定向零售和服務轉型。5年前,零售和服務領域的競爭對手還比較弱,該企業當時的盈利狀況也不錯,員工士氣也夠高,按理說,有很大的機會完成業務的升級。
問題在於,公司“業績第一”的文化阻礙了中層管理者對新業務的關注,因爲新業務規模很小,而且需要建立新的流程和信息系統等一大堆羅嗦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說不準什麼時候公司就會放棄零售和服務而重新“歸核”到原有業務。
克里斯滕森教授10年前就斷言,之所以顛覆性創新不容易在大公司出現,就是因爲成熟公司的資源分配方式和業績導向將中層從“動力”變爲“阻力”。
要使“連長們”成爲有效的傳令者,一方面,在於公司的制度設計,另一方面,那些“連長們”,應該儘量靠近能夠聽見敵人“炮聲”的地方。那些只負責“數豆子”的職位,早晚會被取消。
3. 最後他會建議前線員工,用心傾聽連長的“號聲”,切忌孤軍深入。
這顯然是一個“站着說話不腰疼”的建議。那位銷售經理就認爲,他的連長手中無號,心裏也無號。除了每天不停地打電話“催租子、數豆子”之外,就沒啥幫助。
聽到銷售經理這麼說,我知道,這家公司不止是戰略傳承上出了問題,在領導力與文化上的麻煩可能更大。信任的成本最低,教導和戒備的成本最高。在一個低信任的文化氛圍中很難有高績效;而信任文化的塑造,首要責任在“連長”。
暫時放下有關信任的問題。在這個故事中,我認爲,那位銷售經理其實是該轉型的時候了。8年的時間已經將其固化在了傳統的銷售模式中,“關係”在銷售過程中永遠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在美國在歐洲都是如此,但這不是問題的全部。如果不能借助公司的“高空偵察能力”和“戰略核武器”,而只依靠坦克和大炮,你或許可以打贏一兩場戰鬥,但是絕對打不贏一場重大的戰役。
我相信,多數優秀的企業都有不錯的戰略,也有許多不錯的“連長”。爲客戶帶去價值,是企業永遠的立足之本。哪怕公司對此有偏離,你自己也不應該含糊,這是你職業生涯的根本。
姜汝祥博士說,每位銷售經理都應該能夠“通過爲客戶帶去價值而感到快樂”,否則,銷售只會讓你越“削”越“瘦”,直至迫使你離開並且對此痛恨不已。
《財富》雜誌每年都會推出“最受尊重的企業”名單。我不知道,什麼時候《財富》會推出“最受痛恨的企業”。或許,我說的這家公司能夠同時榮膺“最受尊重”和“最受痛恨”的企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