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硅谷技術牛人談如何看待技術與業務的平衡發展

以個人名譽申請31個國內外技術和產品專利,中國最佳CTO 戰略獎,超過20年的互聯網業務架構和技術管理經驗,曾15年任職於eBay、Yahoo、Netscape等互聯網知名公司,曾6年擔任攜程旅行網CTO... ...

帶着這麼多光環的葉亞明(Eric Ye),3月22日受邀走進北京數見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DataPipeline)在北京五道口組織的技術分享會,回顧20年多年互聯網從業經歷,向與會者分享了作爲一個技術人員該如何看待技術與業務的平衡發展。

20年硅谷技術牛人談如何看待技術與業務的平衡發展
圖注:葉亞明(Eric Ye)

以下是我們後期整理的內容供大家參考。

問題:從一個工程師到技術牛人,請您聊聊您的個人成長路線。

Eric Ye:在國內讀完研究生之後,我就去美國硅谷工作了,曾經就職的公司包括雅虎(當時還沒有Google)、eBay(當時與PayPal一起市值第1名)、Netscape,屬於第一批互聯網技術人才。

2011年到中國來擔任攜程CTO直到2017年。當時,我的考慮是,在硅谷15年所擁有的經驗和能力應該可以幫到很多發展中的中國公司。加入攜程,是因爲攜程也是一個交易型互聯網平臺,這一點與eBay交易模式相似且技術是相通的,最主要的是覺得當時的攜程更需要互聯網基因,我能在技術上主導其轉型發展。

問題:擔任CTO的這段時間裏,您認爲對您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Eric Ye:當時確實面臨很多方面的挑戰。

攜程呼叫中心在國內是最好的,靠這個吃了十年的飯。

當移動互聯網時代來臨的時候,需要幫攜程扭轉思想,轉變習慣性的思考到互聯網思維,是我和許多骨幹一起做大量的工作。

同時,在其他方面的改變也同時跟上。在基礎架構方面,攜程現在所有的計算資源90%都雲化了,不管你需要1臺或100臺新服務器都可以在1小時內落地啓用。隨着Hadoop這種新技術的成熟,我從一個服務器廠家訂購了數十個Node專門搭建分佈式集羣系統。後來陸續增加到上百個Node、上千個Node同時運營。今天,這個平臺每天能跑幾十TB的數據量。對於一家互聯網企業來說,這纔算是真正的挑戰。

在發佈流程上,原來需要幾百人準備一些腳本進行迭代和發佈,現在全部是CD(Continuous Delivery,持續交付)模式。一般情況下,我們一個禮拜發佈的迭代上千個,平均每天數百個,高峯時間同時發佈的就有上百個迭代。改爲CD模式後,我們可以做到全程無人工干預,自動打包、驗證、發佈到不同工作臺(staging)、數據中心,一旦有問題再回寫(roll back)。這一套內功的練習,我們反覆演練了多年。

在數據中心面臨突發問題時,一個數據中心被***,另外一個數據中心可以瞬間接替所有工作。以前,我們經常聽到“雙活”數據中心,攜程現在是一個“三活”數據中心。相比“雙活”,後者架構的難度就要大得多。

在數據應用上,我提出從用戶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即用戶需要什麼,攜程就做什麼。具體來說,就是將用戶在查詢、瀏覽、預訂、出行、評論等一系列旅行前後所產生的大量信息,進行實時篩選、分揀與重新組織並推送到用戶出行前、出行中、出行後的個性化需求中。我們的挑戰來自於兩方面,一是怎麼把用戶產生的多源異構數據源進行實時自由的流轉和共享,二是這些數據既複雜又不規則,怎麼剔除無效數據的同時保證數據的真實性。

總結一下,我當時面臨的挑戰,在技術上是從無到有從有到大,在業務上是從不穩定到穩定,業務模式從呼叫中心爲主轉型爲以移動互聯網爲主,所有業務的總量相比過去提升了22倍,每年支撐中國2億人在攜程上購買旅遊相關服務。

問題:作爲技術負責人,您是如何平衡短期業務線發展和長期技術路線發展的?

Eric Ye:用一句話來說來描述我的平衡之道,左手支持業務人員簽單做銷售,右手不斷提升系統平臺的能力。

公司養這麼多技術人員就是爲了保障業務連續性的,否則技術在業務人員面前是擡不起頭的,業務的優先級是非常最高的。例如,某客戶的業務數據在一年內實現10倍甚至更高的增長,如果能始終保障系統的正常運營,技術人員就可以自豪地說,技術支撐着業務高速發展。

業務的高速發展對技術的壓力是多方位的。正因爲是多方位的壓力,多技術人員鍛鍊成長的最好機會,一旦把這些問題解決了,技術團隊的思考方式、技能實力就能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提升。

業務需要做到一定程度之後,系統纔會暴露出不足,讓技術去提升性能。但是,技術人員不能被業務人員牽着鼻子走,還必須有一個長期技術路線規劃,有自己的平衡,比如,怎麼管理業務的並行、怎麼管理連接、怎麼做集中發佈、怎麼延展系統平臺,怎麼適配種種業務功能,平臺的技術提升等,這些方面技術人員100%要有自己的前瞻性。所以,我的觀點是:技術一定要走到業務的前面。

當年的攜程擁有近百個業務線,每個業務線對應一個研發團隊。爲了更好地服務於業務,在人才引進方面,我有意引進一些有互聯網產品理念的人做研發,這樣能夠更好地應對業務的需求。在團隊管理方面,我認爲技術研發和業務研發團隊應該分開,讓技術人專注提供技術導向的高難度動作,業務研發人員更專注地去做業務場景的適配。

問題:您覺得技術人員要如何提升對業務的敏銳度?
Eric Ye:90%的技術人員對業務的敏銳性很弱,學校裏就是這麼教的。這是一個理念的問題。

企業無需要求100%的技術人員有這樣的意識,10-20%的技術人員有這樣的思考,對於一個組織來說就是一個良性的思考,特別是一些有感覺的技術人去思考。因此,企業要逐漸培養這樣的技術人員。

一般情況,技術人員會第一個時間拿到業務問題,從業務問題轉化到技術問題,慢慢地轉化,洗練多了以後,技術人員會提出當前業務尚未遭遇到應用場景和問題,這就是一個好的開始。

雖然,技術人員能主動提出超越當前業務人員遇到的問題,但是初期判斷並沒有那麼準。沒有關係,這個準確性會逐漸提高,經過與客戶和合作伙伴碰撞過程中,一批用心的技術人員發現問題就會越來越敏銳。當然,這些是慢慢培養出來,看書是得不到的。

問題:不管是公司還是工程師個人,都希望通過一定技術創新、業務創新成功申請專利。在您的職業生涯裏已經拿到了很多專利,請問您是怎麼做到的?

Eric Ye:我曾經數了一下,僅僅以我個人名字命名的專利就有31個。下面,我分享兩個經驗。

首先在你們所熟悉的領域裏,去確認一下,哪些問題是整個行業都感覺到比較頭疼的問題,當前的狀況是整個行業都解決得都不好,你們想到一個辦法能把這個難題很好地解決,哪怕你還只是一個方法,在別人還沒有想到這個方法的時候,你就可以先去申請專利。

第二,面向業務的專利很好申請,因爲往往只有某些特定業務場景下的工程師才能想到創新的方法。我舉個親身見證的例子,現在網上有一個服務叫“一口價”和“拍賣價”,在實體商城產品是沒有兩個價格,但是電商可以。在國外,eBay已經申請了業務專利,如果其他電商也去推廣這種業務就會被告侵犯專利權。

問題:當前很多軟件產品都越來越智能化,這種趨勢讓技術人員感到強烈的擔憂。您覺得技術人員將來的職業發展將何去何從?

Eric Ye:首先是你要找到自己的願望。蛇要蛻皮的時候,都已經知道自己要長成什麼樣子。

如果我很滿意當前的狀態,其實你可以繼續做5年甚至10年以上,最終成爲這個領域的大拿。但是,如果你不滿意現狀,還需要自己考慮更適合自己的領域,比如數據挖掘。這需要你去明確找到自己新的願望是什麼。不斷地尋求,當然尋找的方法很多,找朋友聊、看書等,但是你必須自己把握,不能讓別人幫你決定。

以我個人的性格,是不喜歡一件事情做太多年的。在過去的20年裏,我做過很多嘗試,從最後到攜程做了幾年的CTO,從技術走向管理崗位。不過,我認爲不是所有工程師或架構師都適合做管理,你要對人感興趣、對業務感興趣,對技術感興趣。而且,你要能夠讓團隊成員都有足夠的提升空間,平臺要越搭越大,讓工程師有很好的成長,否則他不願意跟着你。

一旦找到自己發展的一個方向,就要明確下來,通過逐漸探索,你就會知道自己未來想做成什麼樣的未來。如果你很滿意這個方向那就繼續,如果不滿意那就不斷探索。

提醒一點,人有一定的危機感是好事情,但是千萬別過分擔憂,保持一定的壓迫感就好。

問題:您能否推薦一些對您影響較大的一本書或一些人。

Eric Ye:我不好直接給你推薦某一本書,每人的情況不一樣。處於某個階段,就應該多看相關方面的書。

10年前我會看很多技術類圖書,甚至有一段時間我想看Java類圖書,每週都會去圖書館,把那個圖書館所有這類圖書都翻看一遍。例如,你覺得Kafka比較有幫助,就快速補充。

因爲工作性質的轉變,最近10年,我看管理類的圖書會比較多一點,因爲要管理團隊。那麼,管理團隊其實不是管人,而是給他們的工作流程一個指導,引導他們做正確的決定、正確的做事。

在人員交往上,我喜歡與技術大咖們交往、碰撞,挑戰他們的想法,當然,我也會提出我的觀點與他們交流,這樣才能幫助雙方共同成長。這就像是練武之人,都喜歡與高手交手,可以提升自己的經驗和技術。

總結下來,就是要始終保持一個學習的心態。即使是現在,我都會隨身攜帶一個小本子,聽到有意思、有興趣的關鍵地方,我都會認真做筆錄。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習慣。很多很厲害的人之所以能保持這種良好的狀態,都是因爲他們養成了很好的學習習慣。

問題:上週二,Salesforce.com宣佈65億美元收購Mulesoft。您怎麼看待這次收購?此次收購對中國數據集成市場有着什麼樣的映射意義?

Eric Ye:Salesforce.com收購MuleSoft公司,一方面是可以進一步鞏固雲服務商的領先地位,另外一方面是看重MuleSoft在應用集成領域的價值,包括企業內部和企業之間的應用整合,即不同企業之間通話就通過MuleSoft的SDK完成,成爲雙方通話的標準。

如果我們把企業之間的通話看做一張網的話,那麼每個企業就是網上的一個節點。但是,我認爲目前在中國市場,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通話需求可能還未成氣候,集成項目的主要解決的仍然是企業單點數據問題——連接企業內部所有數據孤島。

當前,中國大部分企業在大數據的採集、存儲數據的工作越來越高效和成本也越來越低廉,但是企業對大數據應用環節仍然不夠高效,成本仍然非常高。其核心問題就是企業仍然沒有解決自己單個“節點”的數據孤島問題。只有將異構數據源的數據高質量、高效率地整合到一起,進而進行加工、分析、挖掘和展現,才能更精準地驅動商業決策和業務決策等。

其實,我們搞技術的一直嘗試,用更好的方案解決數據融合問題。在20年從業經歷中,我也曾經多次帶着團隊構建連接企業內部數據孤島的應對體系和系統平臺,深知這個過程的不易。所以,當我發現目前這個問題對很多國內企業來說都仍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時,我就認定中國集成市場未來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從數據集成到應用集成,再從企業內集成到企業間集成,我們的企業都需要標準化的產品提供服務。這也是我比較看好類似DataPipeline(www.datapipeline.com)這樣公司發展前景的主要原因。
原創:DataPipeline數見科技
轉載請註明出處

——The End——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