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之道”與“商之道”

題目一寫下,便知道大了。別說兩個“道”,就是其中一個,恐怕也夠寫上一萬本書的。之所以不改,是因爲想借此發表點謬論。

想起這個題目的起因是最近見過N個“區長”,這裏麪包括了“開發區”、“經濟區”、“高科技園區”、“高新區”,等等。區長們個個躊躇滿志,都要把自己的“區”建成中國首屈一指的,介乎於“牛A”和“牛C”之間的那種。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各種“政策”,尤其是在吸引入園企業和爲入駐企業做好服務上的各種創新的和非創新的措施。其中的關鍵,自然少不了銀子,多少多少億的投入,對創業創新企業的各種補貼,林林總總,讓人覺得咱家的政府真好。就像某著名天使投資人X先生所說:中國的創業環境僅次於美國。

然而真的去訪問那些園內的企業,得到的反映並非像區長們期望的那樣滿意,他們依然會覺得政府沒有關心他們、支持他們。這就怪了,難道這些個企業都是“白眼兒狼”?喂不熟的那種?政府在你們身上花了那麼多錢,你們的良心都被狗吃了嗎?

稍稍深入一下,便發現箇中問題。用一位區長的下屬的話:政府對這些企業支持的資金,可以說百分之九十九都打了水漂。哦,原來領導們也不糊塗,知道那些錢是打了水漂的,也就是錢花了看不到效益的,甚至連感謝的話都難以得到。可以想象,我們這些辛勤的官員們有多麼的失落。不得不說,現在的官員,尤其是這些區的官員,絕大多數都是有高學歷的,博士和博士後再也不是鳳毛麟角,海龜也不難見到。他們不但受過良好的教育,有着豐富的知識和相當高的素養,而且兢兢業業、辛辛苦苦,“5+2”,白加黑,絞盡了腦汁創新求實,恨不得把任何聽到的、見到的、國內的、國外的成功經驗一股腦兒都用在自己這一畝三分地兒上,轉眼之間就能成就若干參天大樹和茂密森林。但是結果總不是那麼理想。但依老劉看來,所謂“百分之九十九”之說未免有些誇大其詞,但是六成的錢和力氣沒用到點上還是存在滴。

繞了半天,老劉想說的,就是老劉以爲自己找到了箇中原因,那就是“官之道”與“商之道”的“道不同”,卻仍然要“相爲謀”。

你說,哪個企業不想要錢呢?尤其是政府這種近乎“慈善”的錢,只給錢,並不要求明確的回報,就算糟蹋了,也沒人追究。所以政府的錢就是“不要白不要,要了也白要”。可是爲啥企業拿了錢的和沒拿着錢的都還是一肚子不滿呢?

因爲,他們真想要的政府一是不能理解,而是不能提供。

拿不着錢的自然是滿肚子鳥氣。其主要原因往往在於“公平性”,同樣在一個園區,甚至是樓上樓下,他能拿着你拿不着往往不是因爲你的企業做的不好,而是你的政府公關做的不夠。雖然這也沒什麼抱怨的,你不去公關人家難道叫人家送上門來呀?但是眼看別人拿了自己難免眼紅罷了。

所以,企業首先要的是“公開、公平、公正”,政府真的做到了嗎?拋開那些斬不盡殺不絕的腐敗不說,就算你比包公還廉潔清正,你就能做到?

再說拿了錢的,爲啥還不滿足呢?

因爲,錢,對於企業來說,只是企業運營取得成功的一個部分,雖然是很重要的部分,但絕不是全部。不信,你可以問問所有創業的企業家們,相對於政府給100萬的無償支持和在市場上得到100萬的訂單,他們更喜歡哪一個?老劉相信多數人會選擇後者。這是爲何?因爲,政府的100萬就是100萬,它爲企業帶來的價值就是100萬,但是100萬的訂單對企業來說價值可能是1000萬。這個帳,你懂得麼?市場和客戶永遠是企業的首要問題,在這樣第一重要的需求上,政府能做什麼?能做多少?那是幾個“企業峯會”、“產業峯會”、“行業大會”那種形式大於內容的活動可以解決的麼?

再者,對於企業老大來說,尤其是那些自己創業起來的企業家,在企業成長的過程中最期望能夠得到高人的指點,有時候恐怕還不是指點,而是手把手教上一段時間,這個比什麼EMBA,企業家沙龍那種只是爲了擴大關係網的浪費時間的社交活動大不一樣,而那些“高人”們又很貴,有哪個園區政府願意花錢做這樣的事兒呢?

再再者,企業發展的核心還是人才,幾乎可以說,成長型企業中老闆們要用一多半的時間頭疼人才問題。這其中最關鍵的是各級經理的人才,上到副總裁、下到一線經理,市場、銷售、研發、運營、服務等等等等,這些可不是靠那些形式化的、浮皮潦草的“吸引人才政策”可以解決的。

再回來說說錢。沒有那個企業是不缺錢的,企業也不是對政府的錢沒有興趣,但是對企業來說,更感興趣的是投資人的錢。這裏面有幾個原因。第一,不管是VC也好,PE也好,他們投錢是市場行爲,他們的目的是爲了賺錢,在這個基礎上,投資人和企業是平等的;第二,一般來說,投資人投了錢進來,佔有了一定的股份,就有義務來幫助企業,包括上邊講到的找客戶、找市場、找夥伴、找人才,一起參與企業的重大決策,甚至在企業遇到困難的時候再幫一把;第三,多數的投資者都不會佔有大股,所以他不會整天介入公司的運營,不會讓企業覺得很煩(也有例外的,啥事兒都有例外不是?)。

再再再。。。不說了,曾經聽不止一個創業企業家說過這樣的話:三減兩免(稅收政策)的確對我們的起步和成長有很重要的作用。其實我們真正想的,是能多給國家交稅,那說明我的企業有很強的贏利能力。我們想的,是怎樣把企業做大做強。

政府也想把區裏的企業各個做大做強,但是他們的勁兒沒用到點上。不但沒用到點上,用勁兒的方法也很有問題。那是因爲“屁股決定了腦袋”。

曾經聽一位老同事說,這人,要活的“有名有利有尊嚴”。對此,老劉深表贊同。大家都是俗人,誰也別裝逼。在名利之外,“尊嚴”是必須的,尤其是對那些個大大小小的企業家來說。

前不久,原中國企業家雜誌社社長劉東華先生在博鰲論壇呼籲民營企業家別在官員面前“裝孫子”,老劉看了冒火,便回了一句說“在官員們眼裏,民營企業家本來就是孫子,還用裝麼?”這是事實。雖然大多數的政府官員,尤其是那些辛辛苦苦爲企業服務的這區那區的中低層官員們對此可能會大喊冤枉,但是事實就是這樣,別說多數小小的企業主,就是那些大大的企業家,在官員們面前,也照樣是孫子。

探討這種現象的根源恐怕不是三言兩語說的清楚,但是中國人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文化是其根本原因。很多人恐怕都會像老劉一樣有過這樣的經歷:就算你眼前的官員笑容可掬,甚至表現出謙卑的態度,你也會覺得他瞧不起你。這也許有倒過來的原因 – 這些個企業家缺乏自信,但是白丁就是白丁,在哪怕是九品面前,你也是一介屁民。

所以,那些原本就心高氣傲的創業者們,成功的和不成功的企業家們就不願意受這種鳥氣。他們可以在飯桌上,在卡拉OK對領導畢恭畢敬,但是一回到家,你信不信他最想說的一句話可能就是面對剛纔侍候過的官員大罵一句:我草你媽!

曾經聽某區長說某某“工場”沒有充分利用政府資源,言下之意對他們不跟政府走近有些微詞。老劉倒是知道一些背後的原因,其實也簡單,就是他們不願意“屈尊”,也就是不願意看人家的臉色,你不是牛逼嗎?我惹不起還躲不起?

現在您明白了,政府從來就沒有把企業當成“客戶”對待,因爲在政府的文化,或者說政府的“道”裏頭,根本就沒有“客戶”這樣一個概念,更遑論“客戶是上帝”了。這一點,你從官員們的名片上就能看出來,他們的“單位”都是叫做“xxxx園區管理委員會”。看到沒?他們是“管理者”,恐怕“理”都很少,就是“管”你們而已。什麼時候把名字改成“xxxx園區企業服務委員會”,恐怕就算進了一步了。

如果硬把企業說成政府的“客戶”的話,他們也不瞭解客戶的真正需求,甚至沒有了解的意願。或者,就算了解,也不能做,也不願意做。因爲,政府的“道”和企業的“道”是平行的,幾乎沒有交叉的。

老劉雖然在三十歲之前就做了“副處級”幹部(一晃,快1/4世紀了,恍若隔世),但是後來發現自己的天性不適合官場,就早早地抽身而退,進入“商界”,打工的時間居多,國企、外企、民企都走過一圈兒,深知民營企業之難。期間也和各級政府打過無數次的交道,政府裏也有不少好朋友,知道不少官場的“規則”,也經常爲這些在官場混的朋友感到無奈。記憶之中,最深刻的一句話來自於一個做到司局級的老友,他說官場上做事,要懂得“實事虛做,虛事實做”,就這八個字,裏面的道兒就深了去了。所以老劉不敢妄談“爲官之道”,怕的是說出來讓人家笑話。

照老劉這豬腦袋的理解,“官之道”與“商之道”的根本區別在於前者是“政治掛帥”,後者是“經濟掛帥”或者叫“市場掛帥”。這是造成兩條道之間那條鴻溝的根本所在。

那麼,這兩個“道”是不是因此就不能溝通了呢?不是,但是需要在兩者之間家裏一座橋樑。這座橋樑就是把政府的政治訴求和企業的經濟訴求融合在一起,這座橋樑就是市場化的中介服務機構。

其要點,就是把政府的部分支持和服務市場化。而這個市場化需要懂得市場的機構和人用市場的方法解決。

譬如說,把政府直接發放給企業的支持性和扶持性資金交給一個專業化的基金公司去管理,你政府有編制的限制,沒有那麼多人,那麼多時間去了解每一個企業的相信情況,他們可以有啊。他們不但可以有人,而且有一整套相對科學化的套路與方法(譬如”盡職調查“)找出那些經營良好,有發展前途的企業;他們可以幫助政府更有效率地使用資金,甚至可以討論制定出投入產出比的目標。政府的錢也是納稅人的錢,也是老百姓的血汗,不能淨打水漂不是?政府不是要業績嗎?不是要“雞滴屁”嗎?不是要“明星企業”嗎?不是要“明星企業家”嗎?不是要企業感謝政府的支持嗎?你可以把這些個“指標”全部下達給這些基金企業,他們完不成打他們的屁股,斷他們的飯碗啊。作爲政府,既省了力氣,不用每天應酬那些企業的各種宴請,喝多了回家還被老婆罵(除非自己喜歡哈),還可以被人告你腐敗,還保持了你政府權力在握高高在上的身份,同時做不好還多了一個推卸的接口,何樂而不爲呢?

再譬如,你可以把那些支持的資金提供給那些專業爲企業做諮詢服務的公司,按照市場價格,讓他們無償地爲企業做“顧問式”、“教練式”、“導師式”的戰略、管理、市場等各方面的服務。

再譬如,你可以引進那些專業做獵頭的、做培訓的公司,給他們支持,給他們政策,給他們考覈指標,讓他們爲企業實施那些政府沒有能力、也沒有興趣完成的招人、員工培訓的任務。

如此等等。

我相信這些個投資公司、諮詢公司、獵頭公司、培訓公司等等都是願意幹的。因爲他們從中可以獲取利益,無非就是多跟政府官員打打交道。雖然政府不能作爲他們的股東,只要他們能在認識上把政府作爲股東之一就夠了。況且,政府還有很多錢之外的資源可以共享呢。

也許老劉需要花些時間研究一下國外的“園區”對企業的支持方式。不過,咱中國永遠必須走“有中國特色”的道路,照搬誰都不行。所以恐怕還得自己捉摸,就算捉摸出來的東西跟人家做的沒什麼不同,也只能說明“英雄所見全同”罷了。

老劉一介屁民,本沒有談經論道的資格,學習標題黨,寫了個大題目,發了些低論。你要是看不上,就把它當成個屁放了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