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比慢好,而且可以好太多

我們很多固有的觀念,一直深信不疑。像溫水煮青蛙,實際上溫水根本煮不了青蛙,實際實驗可以發現,青蛙隨着水溫的慢慢上漲,仍然會拼命跳出來,而不是傻傻的被燙死一點都察覺不到。我們也可以想象下,要是泡澡的時候,水溫漸漸上升到自己接受不了的程度,難道還待在裏面不出來?這一個簡單的事實,其實早就有人知道真相,卻鮮有人敢跳出來指出錯誤,被無數人當成了既定事實。

實際上有很多深信不疑的方法和理念,很多是值得推敲的。尤其是當這個方法不再適用於新的環境時,不但要從環境角度考慮,是不是環境變化太快,有時候從自身角度考慮下,方法有沒有什麼問題,是不是已經不適合現在的環境了?

從小接受的理念都是慢就是快,講究計劃性。自己也一直是這樣做的,凡事講究個先後順序,得按照秩序來,不出岔子就是最好。一直以來這個方法都挺好用的,也沒發現什麼不好的地方。

上次寫過一篇文章“杭州的三個月變化”,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要做的事情太多,根本忙不過來。像既要花大量的時間備考注會,又要參加很多活動,去旅遊,多學習新的技能和看更多的書。然而時間一天就是24小時,一分鐘都不會比別人多。以往的方法讓我完全力不從心,很多事情都無法兼顧。就算是花了大量時間的注會學習,效果也並不理想,實際複習時間很少,進度也非常的緩慢,按照目前的進度可以肯定的說通過渺茫。

通過認真的分析和思考自己的現狀,除了環境改變,事情變多之外,更大的問題還出在方法上面,以往的方法已經不再適用於現在的環境,急需更新方法改變觀念,甚至是採用休克療法,推倒既有做法,全部推倒從來。

最典型要改變的觀念就是慢就是快。如果還是一味地講究慢,那我注會註定得泡湯,其他的很多想做的事情都得放棄了。因爲太慢的速度,必然要求時間上絕對的寬裕。然而時間非常緊張的話,必然導致難度的的降低或者目標的放棄。

那爲何不嘗試快速的方法,做事情的時候速度都快一點,講究效率呢。

最開始的嘗試是從注會複習開始的,採用全新的複習方法,改變是以往慢速閱讀抄寫的方法。首先以最快速的速度預覽需要學習的內容,然後看視頻以1.4倍速的速度播放,針對重點難點添加到anki軟件中,空餘時間快速複習。同樣一章節的學習時間比以往快了四五倍,另外注意力反而更加集中,記得更牢固。

之後嘗試用在工作上面,以往的做法都是工作一天然後下班,時間也不知道花在哪裏,事情也沒做幾件,甚至想通過加班來證明自己的勤奮度。那能否做到工作半天,休息半天呢?採用快速的工作方法,把握上班後的每一分鐘,從最難的問題着手,利用番茄工作法,每25分鐘休息一次,快速的完成手頭上的工作,這樣一來一上午的時間完全是夠處理當天的任務的。完成了既定任務,就不再增加新任務了,而是排到第二天,留出下午的時間用於學習和提高。

當然閱讀也是不會放過的。之前每天睡前看個十來分鐘書然後入睡,一本《基督山伯爵》我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才最終完成,要不是情節實在太精彩估計早就扔在一邊了。採用了新的方法後,進行快讀的閱讀,如果書比較薄的話,幾個小時就能讀完一本書,書比較厚的話幾天也差不多能夠讀完。因爲速度快,就需要我集中注意力到書上,並進行較長時間連續的閱讀。這同以往的慢悠悠式應付式閱讀完全不一樣,之前常常是隨手翻幾頁,然後就被手機給吸引走注意力了,看書效果打打折扣。

體驗到快速方法的甜頭後,會做更多的嘗試和實驗,目的都是希望更好的適應這個變了的環境。這也徹底的改變了我的觀念,快有時候是比慢好的,而且可以好很多。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