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爲技術助力華夏銀行私有云建設

作者 | 張戈 (公衆號ID:TechECR)

將“金融科技”體現於行徽之上,恐怕國內也只此華夏銀行一家。4000年曆史的紅山玉龍代表了華夏文明,點石成金的半導體芯片則寓意了科技創新。兩者天圓地方,共同組成了行徽。當然,這也是華夏銀行“科技興行”的經營理念。

智慧金融 數字華夏

華夏銀行,國內最早的股份制商業銀行之一,或許其也是國內最早感受互聯網金融壓力的銀行之一。區別於四大國有銀行,“中小企業金融服務商”、“大衆理財銀行”一直是華夏銀行差異化的業務戰略定位。當然,上述領域正是互聯網金融,首先選擇撬動的市場。

華爲技術助力華夏銀行私有云建設


改變正是由此而來,其實早在2013年,華夏銀行即已提出“平臺金融”業務模式,此時國內的互聯網金融概念也纔剛剛起步。2015年,其又提出建設以科技爲驅動,獨立於傳統業務架構的“第二銀行”概念。2017年,華夏銀行進一步明確“智慧金融,數字華夏”的企業願景,並確立了“整體數字化轉型與互聯網銀行平臺創新”雙輪驅動策略。

侷限業務的底層平臺

問題由此而來,華夏銀行如何理解數字化轉型?可先關注背景。目前,華夏銀行在全國106個地級以上城市設立了42家一級分行,61家二級分行,營業網點總數達993家。與此佈局對應,各地分行也會根據本地特色,開展不同重點的互聯網金融業務,例如E實貸系統、華夏E管家、工資寶、ETC前置系統等。

具體到底層ICT系統,各地分行迅速發展的金融業務,顯然與其分散IT基礎設施、分散IT管理能力不匹配。直接表現爲,各支行需要獨立建設ICT基礎設施平臺,運維工程師也需要同時管理不同類型的IT設備,例如小型機、x86服務器、存儲等,而且任何系統變更,均需通過手工配置。

不僅如此,傳統IT體系也直接“侷限”在業務端。以傳統模式實施部署應用業務系統,需逐次歷經規劃、採購、開發、上線、試運行等漫長複雜的階段,甚至時間跨度長達3~4個月,而且需要協同溝通網絡、安全、系統等多個部門。

三個前提條件

此爲背景,而具體到華夏銀行的改變,可關注2015年和2018年兩個時間點。2018年,華夏銀行對原有組織架構進行變革,將信息技術部與科技開發中心整合成立信息科技部。與此同時也更爲重要的是,華夏銀行以科技金融爲導向,逐步規劃了15項金融科技重點工程,其中就包括,智能化多活雲數據中心建設工程。

當然,此次數據中心建設,即是爲後續數字華夏金融雲建設奠定基礎。對此,華夏銀行運行中心副主任於鋒提出了三個前提“條件”:以較低成本實現平臺開源和定製化;以保持現有系統架構安全穩定運營爲前提,實現新技術的規模化應用;實現多資源、多平臺、跨中心的統一調度和管理

三個“軟件定義”

由此華爲進入了華夏銀行的合作視野,當然此時的時間要倒退回三年前,即2015年,華爲與華夏銀行共同完成了全新的雲數據中心體系規劃。2015年,華夏銀行與華爲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同時,雙方聯合成立創新實驗室,在安全、網絡、存儲等領域進行研發級研究,並針對金融雲建設模式進行探討。

其實,早在2015年之前,華夏銀行實現80%~90%的計算資源虛擬化率,但若以此爲基礎,延續封閉模式進行雲平臺建設,一方面將受到品牌制約,另一方面隨着部署規模的擴大,成本也隨之更快增加。由此,華爲提出系統重構方案,即逐步部署全棧式雲平臺,其中涵蓋:FusionSphere(軟件定義計算)、FusionStorage(軟件定義存儲)、SDN(軟件定義網絡)等解決方案。基於OpenStack的開源開放架構雲平臺,華夏銀行向下逐步實現軟件定義網絡、軟件定義存儲,以及軟件定義計算;而向上逐步實現IaaS層基礎資源服務化,形成統一的全棧雲平臺,併兼容納管原有穩態的資源池

雲網協同

上述三個“軟件定義”即可稱爲面向未來。對比銀行同業的雲數據中心建設思路,多數以開發測試業務爲試點環境,或是率先嚐試實現軟件定義網絡,再或者是隻在計算層面採用虛擬化技術,能夠同步實現三個“軟件定義”的企業確實屈指可數。

而在三個“軟件定義”中,尤以SDN(軟件定義網絡)最應被重視,也最易被忽視。雲計算並不只是計算資源、存儲資源的池化。任何池域之間,均需要“高速公路”聯接,這正是SDN的價值,也是“雲網協同”的價值。

雙模IT的價值

當然,三個“軟件定義”還支撐了華夏銀行全新的工作模式。在新架構體系下,華夏銀行實現了私有云資源的統一納管。“總行雲數據中心可以爲各分行提供應用模板,以及存儲、網絡、計算等資源的遠程服務、負載均衡服務、安全服務、API服務等,而分行可以將精力集中於業務創新、業務營銷,而不是繁瑣的系統運維服務,無論是電力、空調,還是消防,運維管理難度都幅度降低。”於鋒說。

此外,通過華爲的統籌設計,華夏銀行還實現了“雙模IT”運行。其將原有以IOE爲基礎技術架構定位爲穩態系統,將以x86服務器爲基礎的雲架構定位爲敏態系統。“雙模IT”既保障了傳統業務的安全、穩定運行,又爲新興業務提供敏捷靈活的雲資源服務,及高可用服務,新業務上線週期因此縮短至7~15天。

由此可見,正是華爲提供的三個“軟件定義”,提供的全棧式雲平臺,支撐了華夏銀行“整體數字化轉型與互聯網銀行平臺創新”的雙輪驅動。總行由此上收各分行資源,實現資源共享,而統一平臺、雲網聯動、跨中心資源聯動,使華夏銀行業務上線週期縮短70%,業務上線效率提升50%以上。

【TechECR】關注科技企業生態體系建設,這裏有思考、有觀點;有點頭咂嘴,也有會心一笑。創始人:張戈,曾任《商業夥伴》、《電腦商報》副總編,不碼字,不寫稿子、只輸出有質感的文章。以生態合作爲視角,研究IT產業18年,常年保持對ICT企業、IT方案商、IT渠道商保持高頻度採訪。同名專欄現已入駐各大主流媒體平臺。合作聯繫:[email protected]

目前已同步入駐:百家號、頭條號、一點號、搜狐號、企鵝號等自媒體平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