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要做的事情是低成本出結果

所有需求功能在開發的時候(未經過用戶驗證)都屬於預知用戶需求,也就是我們是無法下結論說這是對的,哪怕做過再多的調研,分析再多的數據,也只是一個待驗證的需求,只有等到真正的用戶開始使用,並且給你正面反饋,甚至是產生口碑的時候,我們才能說:這是一個真實需求,而且我們做到了。

也正因爲如此,我們才需要採用敏捷開發的方式進行版本迭代,目的就是要用更低的成本地去快速試錯,快速完善,直到找到用戶真正的需求,解決用戶問題,實現用戶價值。

因爲用戶需求是未知的,試錯的時間可能就比較長,多次試錯之後也不一定會有一個好結果(很多互聯網產品之所以失敗,大部分都在需求上沒找對,做了一個沒有用戶需求的產品),所以在我看來,雖然產品經理每天做的事情很多,但總結起來最核心的一點就是:低成本、出結果。

低成本是產品實現過程中的要求,出結果是做產品的最終目的。

1、低成本

軟件開發過程中的成本主要體現在研發成本、迭代成本、管理協作成本、溝通成本等。

作爲產品經理,你要很清楚哪些因素可能會影響到產品目標的達成,然後從中進行預防、協調、推進,儘可能把研發過程中的成本降到最低。

比如,做產品最怕的就是花了1個月,甚至是更長時間做了一個非常完善的功能,結果上線後才發現原來這是個僞需求,用戶根本不需要它,導致一個月的研發資源全浪費了,這是軟件開發中最大的成本。如果你能夠深刻意識到這一點,那麼,在做需求分析的時候,在確定產品功能的時候,就會更小心求證,考慮全面周到,多參考高手的意見,其它類似產品的經驗,採取最小化可行產品(MVP)的方式,讓試錯成本再低一點,等初步驗證成功後再逐漸完善功能。

比如,產品團隊、設計團隊、技術團隊之間還沒有磨合好,彼此在很多理念上達不成共識、互相有意見,導致需求評審時間過長且多爭吵、平時溝通不順暢有隔閡,那作爲產品經理是不是可以發起一些會議或爭取到一些團建的機會,彼此之間坐下來聊一聊,把關於產品、設計、開發中的問題攤開說清楚,把意見統一,遇到爭議應該怎麼處理等等,形成文檔,以減低協作和溝通成本,減少內部消耗。

再比如,一個迭代版本的某些頁面交互上比較複雜,那麼除了原型交互圖之外,我們還要找出市場上在交互上一模一樣的App,然後面對面跟工程師確定好交互細節,防止前端工程師在實際開發時因爲不夠理解導致開發成品不符合產品需求,返工重做,這種情況在實際的開發過程中也是經常出現的。

還有,有些產品或功能是有機會窗口的,錯過了就意味着失去了一個最好入場的紅利期,比如從去年底到今年初的直播窗口,半年前做跟現在做會非常不一樣,這就要求產品經理要有足夠的市場意識,如果確定要做,就一定要儘早切入,越早越好。

“低成本”體現在軟件開發過程中的方方面面,對於產品經理來說,就是要不斷去預知風險,提前在風險發生之前規避掉。

產品經理的角色是對一個產品負根本責任的管理者,那麼怎麼負責?就是你需要根據公司的產品戰略,協調多方資源,以更低的成本推動這個產品達到計劃中的目標。

2、出結果

低成本只是產品實現過程中的要求,而我們開發產品只有一個的目的就是要出結果,第一要活下來健康發展(解決某一個用戶羣的需求,並且保證用戶體驗良好),第二要有市場規模,第三要產生收益。

那麼,一般情況下,結果的好壞都體現在產品使用數據和用戶口碑上。

數據上的關鍵指標主要是:用戶新增、月活、留存、單天啓動次數、停留時長,如果是電商產品,還有下單率、復購率、客單價等等。

口碑上主要是用戶會在各種社交網絡上誇你,自發地給身邊朋友推薦,有時間多在社交網絡上搜索自己家的產品名字,看看用戶誇的是你的哪一點,罵的是你的哪一方面,就可以得出一個大概情況。

假如你的產品數據上不達標,也沒產生什麼用戶口碑,那麼這個產品肯定是做得很差了。

衡量一個產品經理的能力也是看這兩點:實現的成本有多低,結果如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