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在新維度上提供高效率連接機會的社交產品,都沒有機會。

算起來,我應該是從2013年寫了《移動社交到底是什麼?》而開始關注社交產品,期間自己也做過一兩款社交App,不幸都掛了。

那時至今,陌生人社交領域看似存在着無數機會,但今天看來,應該不下幾萬款社交產品都掛了。

說說我現在的觀點:不能在一個新維度上提供高效率連接機會的陌生人社交產品,都沒有大成的機會。這裏的“大成”指的是月活用戶5千萬以上。

新維度指的是,以前你不能認識某個人,但現在通過某個功能,你能夠認識某個人或某類人了,那麼這個功能就是一個新維度。

那些比較成功的社交產品,當年都提供了哪些新維度上的連接呢?

微信——通訊錄(不能算是一個特別新的維度,畢竟你跟通訊錄裏的人都認識,但是你通過某個高中同學,確實也連接上了班裏其它的同學,因爲6度人脈的存在,所以通訊錄好友作爲開端,在當年也是一個新維度。)

微信——漂流瓶(微信漂流瓶這個功能的用戶使用數據一直非常穩定,日活也不低,說明了它在連接上還是有一定效果的,只是用戶使用場景不是找異性,更多是好奇、發泄、自言自語。連接效率偏低。)

陌陌——LBS(基於LBS連接陌生人,在任何一個地理位置,你都有機會連接到附近的人,每天能認識幾百上千人,從數量上看,連接效率非常高,只是未必你打招呼的人都願意理你,但是挑選的過程是讓人無法拒絕的。)

探探——LBS+face(探探所做的是在LBS的基礎上加上了“看臉”這個新的維度,當然他們也不是完全隨機匹配,也會有相關的匹配算法在裏面。因爲大家用任何陌生人社交產品,第一步關注的也基本上是對方的臉,而探探在產品上把“一張臉”完全前置了,交互上取勝,連接效率相比陌陌也不差。)

這之後我看到很多在新維度上做嘗試的社交產品,比如視頻聊天的、語音互動的、興趣匹配的、遊戲社交的、工作職業的、興趣話題的、個人分享生活的、旅行場景的、約人吃飯看電影的……太多了,上百種應該有。

但無一例外都掛了,即使是現在還活着的少部分產品,日活數據不高,活得並不好。

爲什麼都掛了,我個人的看法是,要不實際的連接效率不高,比如吃飯看電影這種。要麼是產品做得太差了,如果做得好,我覺得是有機會的。

陌生人社交領域的入門門檻是:你所提供的新維度,能讓用戶一天有機會認識上百人,並且在信息匹配上稍微精準一點。然後纔可能產生規模化的網絡效應,太小衆的產品沒有網絡效應,用戶流失率可能會高於增長率,盈利模式更談不上了。

最後講一下爲什麼社交產品只講連接,而不講連接之後的事情。

陌生人社交產品本質上就是給兩個互不相識但可能會彼此感興趣的人,提供一次線上連接的機會。連接完兩個人之後,接下來的事情,社交產品本身很難再有大的作爲。

比如很多男生天然就不會跟女孩子聊天,這是痛點,但是社交產品很難有效地通過產品的功能邏輯來解決問題(你不能開一堂課教男生怎麼聊天吧,而且教就能教得會麼)。所以大部分陌生人社交產品,只能負責連接,所以連接之後兩人去加微信聊天了,再也不來了,社交產品也管不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