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生病全家返貧,普通人如何應對?

我們先從一張圖片開始討論這個話題吧。

真實的統計數字背後是沉重的代價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輸液量超過100億瓶,相當於13億人口每人每年輸液8瓶,遠高於國際上每年每人2.5到3.3瓶的平均水準。

這些統計數字背後,是以每個國民的身體健康在背書。

在沒有合理的醫療常識普及的情況下,病人追求的是“藥到病除”的效果,這倒逼着醫療工作者只能採用“輸液”這種快速見效的治療手段。久而久之,醫療工作者也會形成一種惰性與習慣,有意無意去引導病者接受”輸液“這種治理模式。

其中的誰是誰非,不存在明確的界限。

需要改變的是,病在於”防“而不在於”治“的意識。

常識普及勝過政策新規

根據國家下發的規定,2018年7、8、9月開始,各級醫院全面停止門診輸液。

中國的很多政策還是採用一刀切的方式,導致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其實,在輸液這件社會性事件上,更多地是將哪些病不需輸液,而哪些病是需要輸液這樣的常識宣傳好,就不需要走到需要動用政策之力的地步。

中國,還是處在一個缺乏常識的境地。

注意!這些疾病是不需要輸液!

而這些疾病是需要輸液!

病在於”防“而不在於“治”

講一段自己的真實經歷。

2013年8月的一個週末,我的孩子週五開始在廣州一家三甲醫院輸液退燒,整晚上小孩的體溫總是反反覆覆,沒辦法降下來,導致整個人精神狀態很糟糕。在那所醫院治療到週日的上午,小孩的體溫還是沒辦法回到正常狀態。又馬上換到兒童醫院,排隊到晚上一位醫生最後一班看了下,開了點藥,沒給輸液,回家吃下後,並輔助點物理降溫措施,第二天終於出於正常體溫而不反覆了。

在這裏不是要去說哪個醫院醫術好,哪個醫院醫術不行,更不是要說《五個饅頭的故事》。主要是想說這件事情改變了我看待健康、疾病的觀念。

對於我個人而言,我不是一個很愛運動的人,可從那時候開始了我夜跑的生活習慣。夜跑,帶給了我更強的身體抵抗力,改善了我有點抑鬱情緒的心理疾病。

對於小孩而言,我會嚴格控制他們的飲食習慣,如:不要吃辣條等醃炸食物、多喝水、按時吃飯、晚上9點後儘量不要再吃東西等。而在感冒容易傳染的季節,每天泡兩包兒童板藍根水給他們喝,做好預防。小孩的身體抵抗力確實在逐步增強,這幾年基本不用碰藥了,更不用說輸液的事情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