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試下這樣批評,孩子會更愛你


一大早,剛到公司,女兒的媽媽發來了一個短信 “今晚扣她3個大拇指 ,今早快被氣死了,昨晚叫她放好的義賣東西沒放,今早不僅忘記帶了,還磨磨蹭蹭 ”。雖然我已經早早出門沒有看到當時的場景,從短信裏可以看出,女兒出門時一定被 “狠狠地批評”了一頓。

回想起女兒成長的七年裏,從牙牙學語到每天上學、放學後做作業、彈鋼琴、學外語、參加興趣班、各種戶外活動和比賽......期間作爲父母也沒少批評她。女兒4歲時開始分房間睡覺,因爲開始她非常不情願而被我半夜拉到樓下打了小手,還威脅過她“再不聽話就把你扔掉喂狗”;帶她去海島遊,女兒因爲對把頭放入水中所產生的本能的恐懼而“堅決”拒絕我教她帶面具下海去學習浮潛,當着朋友的面我怒火中燒 :“和你一樣大的小朋友都學會了,你爲什麼不學?大家都去浮潛,你一個人在岸上呆在吧,以後你不要和我出來玩了!” 一支支“利箭”射向了哭泣中的女兒(現在回想起來都好後悔呀)......

每次“恐嚇”“大吼大叫”過後,自己都會感到十分十分的內疚。「分房睡覺」是爲了讓孩子學會獨立,「學習浮潛」是爲了讓孩子可以享受更多的快樂,而不應該是因爲孩子不聽要求,我們覺得很懊惱和有挫敗感。我們批評孩子時應該想想是不是忘了初心(讓孩子改正的目的),忘了他/她還是成長中的尚無力反抗的孩子。有句話說得好:“育兒也是爲人父母的再學習,再生長”。

爲人父母的我不斷反省自己,想想雖然自己已近半百,人生算是走了一半多,雖然過往的種種經歷已經讓自己變得有些 “厚臉皮”,很容易消化或不在意別人的批評,可是自己兒時來自於父母的“拳腳”“責怪”和學校老師的批評依舊會時不常地迴盪在腦海中,甚至從學校畢業進入社會後的很多年裏,還會因爲曾被老師 “罰站” “點名批評”,曾被父母“一頓胖揍”過而做噩夢,驚醒後常常一陣嘆息。

回顧和結合自己的經驗教訓,以及參考教育資料,在此和大家分享下我對「批評孩子」的一些想法和方法。

批評孩子前,先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

有一天,學校數學老師在家長微信羣裏點名告知女兒沒有按要求把修改後的作業提交就跑了。開始以爲是因爲當天放學後有畫畫興趣班,沒來得及交,就打算這樣和老師解釋下。後來回到家和女兒面對面聊了聊,才得知當時的情況是她開始交了作業,老師批改後退回讓把錯誤更正一下,再次提交後又被指出有錯誤需要再改。周邊同學說話的聲音大,沒有聽清老師要求最後改完後需要上交。之後下課後趕去上畫畫課就沒按老師提交。

我先把此次的經過整理後再次確認女兒是否屬實,她也表示這次是自己沒聽清造成的,自己不對,以後會確認好老師的要求。

於是我們如下答覆了老師,同時女兒也表示會在下一次上數學課後和老師親自表示抱歉之意。

■ 首先對沒能按要求交作業表示抱歉,懇請老師原諒

■ 說明經過,明確原因是孩子沒聽清,但不提受周邊聲音的影響

■ 表示以後會確認好老師的要求

通過了解事情的經過,讓孩子明白錯誤的地方和需要採取的彌補措施,讓孩子覺得父母是講道理的。

批評時,觀察孩子的反應

批評的目的是讓孩子知道自己不對之處並教會孩子如何處理批評(如逐步或馬上改正等)。觀察孩子的反應是爲了確認孩子是否理解和接受批評。如果孩子表示很內疚或有明顯的懺悔之意,就停止批評,同時儘量不翻舊賬(有時要根據情況,提醒孩子已經是慣犯了(''))。

孩子大了都會“擡槓”,常常爸媽一句批評,孩子已經有一火車反擊的話等在那裏了。我覺得不要把“擡槓”當作一件壞事,其實也說明孩子能邏輯性地組織自己的語言來保護自己。“擡槓”的行爲一方面說明這時的孩子比較心虛,另一方面孩子和大人一樣都需要面子。“擡槓”不能咄咄逼人,作爲父母感到氣氛緊張時應該先冷靜下來,緩和下口氣,用事實去說服孩子。如果孩子表示認錯,應該給孩子一個肯定的目光,甚至可以抱下孩子,拍拍孩子的肩膀或握住孩子的小手,鼓勵孩子努力改正。

還有需要留意的是要給孩子說話和 “狡辯” “辯解”的機會,努力讓孩子的“擡槓”成爲一種和父母之間有效的溝通方式,而不應該成爲孩子變得更加叛逆的溫牀。

批評既要講究原則,也要講究方法

世上沒有完美無缺的事物,也絕對沒有完美無缺的人,更何況是孩子呢(也許這是一個我們大人容易找的藉口)。對於孩子的批評也要就事論事,原則性的堅決不讓,非改不可,非原則性的“溫馨提示”一下即可,不必糾纏不休

比如涉及到野外游水等危險性的、撒謊偷騙等原則性的錯誤,要及時制止和要求馬上改正。在我家裏像睡覺前不刷牙、吃飯時飯碗周邊吃得很髒、東西亂放不歸位等非原則性的錯誤通常會提示/提醒一下孩子注意(有時也會多嘮叨幾次)。

如果孩子屢教不改,這和學習、修行同樣道理,反覆教育的同時也要有一個覺悟:有些事需要循序漸進地改善,一口吃不成胖子

■ 明確(注意不能囉囉嗦嗦,含糊不清,嘮叨沒完沒了)告訴孩子哪裏錯了。

■ 不翻舊賬,不人身攻擊,不用髒話罵人。

■ 和孩子一起考慮如何改正這個錯誤,幼小時父母可以單方面“強制性”要求,孩子上學以後有了自己的想法,就要一起探討商量下,以“引導”爲主。

■ 有些原則需要我們作爲父母不斷邊理解邊摸索,如下請大家參考。

1. 當衆不責    外人面前避免高聲責備,可以用眼光或手勢或避開他人注意時批評孩子。孩子在沒有外人的情況下,會更容易敞開心扉,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承認錯誤。

2. 晨夜不責    上學前和睡覺前不責備,不要讓孩子懷着沮喪的心情去上學和入睡。

3. 疾病不責    孩子生病時更需要的是關懷和愛護,這比藥物會更有療效。

4. 飲食不責  有些教育者提倡不要把飯桌當作講臺。我個人覺得飯桌是一家人一天裏難得聚在一起的地方,吃飯的同時也是一家人聊聊天,和孩子溝通的最好時刻之一。如果有一些不痛不癢的非原則性的批評可以通過邊吃飯邊聊天的方式,引導孩子改正。

批評要和表揚相結合,缺一不可

人天生都喜歡被人尊重和受到別人的讚美,孩子更是如此。如果成天都是用有尺度的眼睛去看待孩子,看不順眼就責備一下,是很難關注到孩子的進步,更何況怎能培養孩子一顆向上進取、寬以待人的心呢?。

批評的同時也要及時認可、肯定孩子的進步,哪怕是微小的行爲動作。比如:孩子撒謊,我們不妨在孩子說實話時表揚孩子,用表揚強調父母對孩子表現誠實時的高度認可,使孩子去克服和改善撒謊的缺點。

我在家裏給孩子建立了一個獎勵制度。剛剛說到女兒從四歲開始獨自一人分房睡覺,她心中最好的獎勵就是能和我們睡在一起(其實我們也這麼想啊(''))。所以,我在她房間牀邊的牆上安裝了一塊可以書寫的牆板,上面明確標明瞭幾項獎勵“制度”。

如完成鋼琴、英語學習,比賽獲得表彰等就可以獲得相應數量的“大拇指”。達到一定數量就可以換取和我們一起睡覺的天數。

上學期間起牀晚超過時間,就分時間段扣相應的“大拇指”。每個半個學期晚上做作業超過時間(特殊情況除外),累積罰俯臥撐。如第一次10個俯臥撐,第二次20個俯臥撐……以此類推,目前紀錄是30次(即這半學期犯規了3次)。

還有其他相應的獎勵(如旅遊等),不過目前女兒最大的願望還是一家人睡在一起,我們也一直和她信守着這個家庭的“明文規定”。

孩子的成長不易,爲人父母也不易。每個孩子都有缺點和長處,批評不應該給孩子帶來“恐懼”“驚恐萬分”和“長久的心理傷害”,批評要找到一個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講求時機和場所。相信孩子所犯過的錯誤、所經歷的挫折,都將成爲他/她們寶貴的成長體驗,也相信孩子一定會在我們父母耐心和冷靜的引導下,“身”和“心”比翼雙飛,健康成長。

願與大家在摸索中共勉前行。

後話:女兒的媽媽後來發來了短信“就早上出門前批評女兒的事,我會向她道歉,同時我也要讓她知道錯哪了”。孩子的成長離不開講道理的父母,感謝孩子!感謝給我們反思和再成長的機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