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17 | 成長型心態的父母,不一定培養出成長型心態的孩子

前段時間讀樊登老師講的《終身成長》這本書,有句話戳到我了,他說“千萬不要以爲自己是成長型心態的人,就一定能夠培養出成長型心態的孩子。

這句話真的說到我的痛點了。自認爲自己並不是有什麼天賦的人,所以努力學習,讓自己變得更好。我相信能力是可以培養的,可以通過努力和經歷來改變。也認爲自己有一定的自控能力,想提高寫作水平,就開始每天不管多晚都會要求自己寫點內容。每天寫手帳,記錄自己每天的努力軌跡。有點空閒時間就讀書,做讀書筆記。我總是相信言傳身教這個道理,相信通過自己的行爲一定可以影響到孩子。

兒子小的時候還比較聽話,我也一直認爲自己的方法是對的,直到最近一年,兒子進入初中,經常開始反駁我,或者對我說的話聽而不聞,跟兒子關係發生的微妙改變,令我非常苦惱。

跟青春期的孩子溝通,常常是不歡而散,他總是擺出一副不聽不動的姿態,給我很大的挫敗感,這孩子是怎麼了?

時常會有朋友說我是個愛學習的人。愛學習,慢慢地也給了自己一個錯覺,我是成長型心態的人。

總認爲自己愛學習,具有成長型心態,教育出來的孩子也一定會具有成長型心態。認爲他現在的不合作,只是因爲處於青春期,暫時的,長大以後他會懂的。

直到聽了樊登說的那句話,我才明白其實我一直用錯了方法。

成長型心態並不遺傳,它是靠教育出來的。而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即使我對自己的要求是要有成長型心態,但是面對孩子的種種情況,還是會不可避免的情緒上線。被孩子氣得不行時,不由自主的會在大腦裏產生一些比較過激的話或做法。

自己要求成長,但是僅靠說,孩子吃你這一套嗎?遇到孩子做的不好的時候,是直接上來就是一頓批評,還是剋制自己的情緒,給出建設性的意見,讓孩子有個選擇。

可以批評,要進行建設型批評。當孩子不配合的時候,我說出來的話是批評,命令式語句還是建設性意見?兩種不同的方式會直接讓孩子產生截然相反的反應。

批評會讓孩子不能正確看待自己的問題,不自覺地產生反抗心理。給孩子一個選擇以及建設性的意見,不用語言刺激、詆譭孩子,在平和的氣氛中,孩子多少會思考他應該怎麼選擇。

在自身的努力上,讓自己具備成長型心態,但是在面對孩子時,拋出自己的固定型心態,採取不正確的教育方法,即使自己做的再好,也無法給孩子起到正面引導的作用。

對待自己,是成長型心態,對待孩子,卻是固定型心態。這是多麼錯誤的一個教育方式。

用成長型心態面對孩子的成長,我需要修煉的地方還很多。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