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圍牆”的星環科技

星環科技沒有“圍牆”,一家沒有“圍牆”的創業公司;星環大學也沒有“圍牆”,一所拆除了人才斷檔“圍牆”,一所跳出小生態侷限“圍牆”的企業大學。

一條“主線”和兩條“背景線”

言歸正傳,2018年5月,星環大學正式成立。可從一條業務“主線”和兩條產業“背景線”,理解該企業大學的成立原因。“星環大學的業務主線,將始終聚焦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實戰型人才的培養。”王濤,星環大學執行校長。其認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是星環科技的核心能力,也是數字世界的核心驅動力,而貼近應用場景,培養實戰型人才,則是星環大學區別於其他培訓機構、企業大學的差異之一。

“數字產業的人才儲備,已經遠遠落後於核心技術的發展。”王濤又從不同維度解釋了,數字產業爲何出現“人才斷檔”。以技術發展維度,“大數據3.0”標誌着數字產業進入全新階段,而且已經成爲產業共識,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數字技術,正在快速深度融合,用戶和IT企業的人才需求,也已經從傳統IT技術人才,轉向複合化的數字化人才。

當然,與技術發展維度平行作用的是客戶市場維度。過去5年,星環科技的客戶數量也已經從6家,增加到1000餘家,而且未來五年還將出現指數級增長。也就是說,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應用正在走出企業科技部門,進入業務部門,並融入應用場景,此更使人才出現絕對數量的短缺“斷檔”。

數字人才的空窗期

由此,星環大學正是成立在上述兩條“背景線”的交叉節點,即人次能力斷檔和人才數量斷檔。當然,也可以逆向思維。如果HR部門不去四處發佈招聘啓事,如果一個產業沒有人才缺口,也就不能該產業欣欣向榮的昂揚前景。

2018年,中國只有約50萬大數據和人工智能人才,未來2~5年人才缺口更是將達到500萬人。爲何如此?數字產業每年均在出現新興技術熱點,“但傳統人才培養體系需要一個適應期。”王濤說。

以大數據爲例,其屬於典型交叉學科,涉及數學、計算機、統計學等不同知識體系。而高校將“平行學科”的教育模式,轉向“交叉學科”的培養體系,雖然已經起步,但仍需3~5年的探索。

具體來看。2016年,北京大學申請成立數據科學專業;對外經貿大學申請成立大數據技術專業;中南大學依託醫學背景,申請成立大數據與大數據分析專業。此三家是國內最早建立大數據相關專業的高等學府。2017年底,國內有30餘所高校開辦大數據相關專業。到2019年底,申請或已經開展“大數據技術與應用”和“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的高校,將達到1000餘所。

上述記錄的大數據學科建設歷程,看似節奏緊湊,但供需“空窗期”也明顯暴露。在國內2700餘所高校中,已有近1/3開設大數據相關專業,比例雖相對較高,但現實是至今仍沒有一屆畢業生走出校園。最早一批大數據專業學生要到2020年畢業,而人才供給的第一個高峯,更要推遲到2022年。也就是說,在今後2~4年,仍將處於大數據人才供給的“空窗期”。

大數據的人才“金字塔”

不僅如此,即使4年後人才總供給出現緩和,數字人才的能力結構錯位、分佈區域錯位,也依舊明顯。仍以大數據人才結構爲例,其呈經典金字塔型。從頂層到底層依次是:數據科學家和人工智能科學家;數據分析師和業務分析師;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應用開發工程師;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系統管理工程師。

通過現有高校培養體系,可直接輸出金字塔的頂層的“數據科學家、人工智能科學家”,以及金字塔底層的“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系統管理工程師”。其中,既懂數據,又懂場景的應用“科學家”,年薪最高可達百萬,而初入職場的大數據“工程師”,年薪也在12萬~30萬之間。

星環大學打通人才體系

“人才生態是IT產業生態中的重要一環,星環大學則希望打通中國大數據和人工智能人才體系,並針對金字塔的各層人才,提供不同的賦能培訓模式。”王濤說。

目前,星環大學的人才培養模式側重兩個方向:一方面,脫胎於星環科技已經建立的技術認證體系,面向用戶和合作伙伴,培育金字塔中間層的兩類人才,即數據和業務分析師、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應用開發工程師。

此兩類人才都可視爲“科學家”的助手,前者偏重運用數據處理、數據可視化、建模分析等技術,解決業務中的問題;後者則更強調深入用戶應用場景,基於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平臺,開發應用程序。此前5年,星環科技已經爲800餘家用戶和合作伙伴,培訓了5000名大數據、人工智能工程師。

與此平行的則是星環大學的另一類模式,這也是星環大學與其他企業大學的差異之一:即以產業鏈爲視角,跳出“小生態”侷限,與高校教育體系無縫銜接,培養金字塔兩端的人才。目前,星環大學已經與國內數十所高校建立了穩定的、多維度的合作關係。其中既包括與北京大學、中科大、南京大學、復旦大學的深度合作,例如共建聯合實驗室、共同設計培訓課程體系等。

同時,星環大學也與應用型本科高校合作,提供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教育解決方案。該解決方案包括課程建設頂層設計、師資培訓、共建實訓平臺等一體化服務,可以幫助在校大學生通過智子人工智能平臺Sophon,迅速基於“工具”掌握大數據基礎技術,無縫融入職場。

更有能力的星環科技

上述即爲星環大學跳出企業“圍牆”,打通人才生態的培養模式。而衍生問題由此而來,星環科技是否有技術能力,以及成熟的培訓模型對生態體系進行賦能?對此疑問可援引美國著名諮詢機構Wikibon的一句評價:“西方大數據廠商應該向星環科技學習。”在Wikibon做出此評論之前,星環TDH平臺剛剛通過TPC-DS基準測試,此前該測試推出12年來,沒有一家廠商通過。

同樣另一國際合作例證,也表達了對星環科技的能力認同。2018年,星環科技與新加坡政府人工智能核心(AISG)項目簽訂戰略合作協議。AISG是由新加坡國家研究基金會(NRF)投資1.5億新幣(約1.07億美金),由亞洲排名第一的大學×××大學具體落實。目標是將全球最優秀的AI研究機構、AI創業公司,以及研發AI相關產品的公司彙集到一起,培養科技人才,以增強新加坡的AI產業實力。

更成熟的星環大學

上述即是星環科技的技術能力,而進一步延伸,星環科技又如何將自身基礎平臺技術能力,延伸到生態賦能體系中?對此,王濤表示,“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學習過程不應該是模擬,而更應貼近實戰。”

回溯近期星環大學相當密集的工作,即可理解貼近實戰的產業價值。2017年,星環大學尚在籌建之中,但星環科技已經與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聯盟、數據中心聯盟,聯合建立大數據人才發展中心。參加相關培訓且考覈通過,可獲得由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頒發的“工業和信息化領域急需緊缺人才培養工程證書”。

2018年,星環大學與北京大學大數據分析與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合作,成立星瀚大數據聯合實驗室;與復旦大學合作,建立上海大數據聯合創新實驗室;邀請張平文等院士,聯合進行大數據教材編寫;在合肥、鄭州、西安、青島等地建立星環大學分院校區。

同時,星環科技還獲得了“AIIA人工智能巡迴賽”的聯合舉辦權。要知道,本年度只有星環科技、浙大一附屬醫院、航天科工、國家電網、百度、騰訊/中國聯通、中國移動等幾家企業,取得了該賽事分賽區的主辦權。

對此,王濤說:“多層面、多維度的產業合作,已經證明了星環大學具備成熟的人才培訓模型。星環大學的課程設計,均是來自於一線客戶的反饋沉澱,將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基礎軟件平臺,與業務應用場景融合,甚至在平臺中運行客戶開放的脫敏數據集。由此,星環大學的培訓體系更貼近應用場景,更貼近於實戰,也更成熟,也才能得到‘產-學-研’不同的組織的認可。”

【TechECR】關注科技企業生態體系建設,這裏有思考、有觀點;有點頭咂嘴,也有會心一笑。創始人:張戈,曾任《商業夥伴》、《電腦商報》副總編,不碼字,不寫稿子、只輸出有質感的文章。以生態合作爲視角,研究IT產業18年,常年保持對ICT企業、IT方案商、IT渠道商保持高頻度採訪。同名專欄現已入駐各大主流媒體平臺。合作聯繫:[email protected]

目前已同步入駐:百家號、頭條號、一點號、搜狐號、企鵝號等自媒體平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