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做了大人與古人”一一語文學習中的懂與不懂

今天,繼續跟大家分享《文心》,聊一聊語文學習中的懂與不懂。

《文心》是夏丏尊和葉聖陶先生專門寫給的中學生的一本專講讀和寫的書,但對我們小學孩子的媽媽也是有幫助的。

說到語文學習,很多人會說,不知道有什麼章法,尤其是對孩子關於文字裏所融入的思想內容或文法方面的輔導,我們感到實實在在的爲難。

面對像"讀了這篇文章,你有什麼啓發?"

“你怎麼理解文中的這句話?”

等等問題,一頭霧水,不知道從何講起,想哭的心都有了。

更讓我們爲難的是,我們調動學過的語文知識,幫助孩子總結出了一個答案,結果和老師的答案不一樣。還有更心塞的,我們辛辛苦苦輔導了一個學期,成績並沒有什麼變化,甚至有可能低於我們輔導前,各位兢兢業業的媽媽說起來,老淚縱橫啊!

在我看來,語文學習是一件難或者不難的事,關鍵是找對方法。今天先就來講講語文課文學習的預習。

樂華和大文上了初中了,國文課程突然變得緊張了起來。新學的兩篇課文,一篇白話文是魯迅先生的《秋夜》,一篇是姚鼐先生的文言文《登泰山記》。先生要求預習,可孩子們看不大懂。

以下是孩子們的預習:

  兩人先取出《秋夜》來看,一行一行地默讀下去,遇到不曾見過的字類,用鉛筆記出,就《學生字典》逐一查檢,生字查明瞭,在全體通讀,仍有許多莫名其妙的地方。

從這一小段中,我們瞭解到了孩子們語文預習的幾個步驟。

首先、要弄清所有的字音,不懂的字詞藉助字典弄清楚明白。

其次、要通讀全文,瞭解文章的大意。

第三、琢磨莫名其妙的地方。

這些莫名其妙的地方,其實就是你不瞭解的內容,也是你需要下功夫的地方,也是預習中最關鍵和最體現預習效果的地方。

那麼要怎麼才能好好琢磨這些莫名其妙的地方呢?

文章中,讓孩子們莫名其妙的地方一處是:

①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爲什麼要這樣說呢?

②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

天空有什麼可奇怪的呢?字是認識的,連接起來竟看不明白。

枚叔,曾經的一枚中學語文老師,現爲樂華的爸爸。

他解答了孩子的疑問。他告訴孩子們課本中所選的內容大都是世間比較有名的文章,或是成年人做的,如魯迅的《秋夜》;或是古人做的,如姚鼐的《登泰山記》。這些文章本不是給孩子們寫的,是他們講述自己的經驗的東西。孩子們年紀小,經驗少,當然看不懂了。

也就是說,孩子們在讀文不明白是很正常的事。照理說,大人的經驗要大人才能真切的理解,古人的經驗要古人才能真切地明白,孩子們怎麼辦呢?

一、身臨其境,調動自己的感官去體驗。

例如學習《秋夜》,想想自己曾經經歷過的無數個秋天的夜晚,時節允許的話,最好自己走到院子去聽蟲兒鳴,看葉兒黃,看天空,在明淨的夜晚,是如何的高遠……

孩子們在爸爸的引導下,再細細品讀了《秋葉》,一下子想起了自己從前在秋天晚上看到的景象,突然感覺到文中有許多話,差不多就是自己想說而說不出的話,心中一陣欣喜。這就是孩子們學習的樂趣,語言文字的魅力。

二、在文章中遇到實在讀不懂的,那就不懂好了。

孩子們提到:

“我忽而聽到夜半的笑聲,吃吃地,似乎不願意驚動睡着的人。然而四周的空氣都應和着笑。夜半,沒有別的人,我即刻聽出這聲音,就在我嘴裏,我也即刻被這笑聲所驅逐,回進自己的房。燈火的帶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真的,不懂得。爲什麼要笑?爲什麼自己笑了會自己不知道?爲什麼四周的空氣也會應和着笑?

孩子們噼裏啪啦提出瞭如此多的疑問。爸爸告訴孩子,這是作者寫作時的個人經驗,我們除了說作者自己覺得如此以外,別無他可解釋了。

“爸爸,你也不懂嗎?"

“也許比你們多懂一些。真能夠全懂的怕只有作者魯迅自己了。但魯迅雖能真懂, 卻也無法解釋給你們聽哩!”

孩子們有點喪氣。

爸爸繼續告訴孩子們,其實語文學習遇到像這樣的情形也是無可如何的事。比如古詩詞,比如各類的文賦,他們是大人和古人們寫的自己的經驗。

外部的經驗好懂,但涉及到作者自己的經驗,是作者長年累月的體察感悟思考,作爲孩子的你們能懂多少就懂多少,儘可能的從文字中總結經驗,學習這些經驗的方法。在沒成爲大人之前,趁早把思考力和想象力練習到水平線的程度,不要掉隊,沒準有一天就懂了呢?

哈哈!比起現在孩子們超前的學習,全民狂熱的背誦,各種輔導班的老師沾沾自喜的教給孩子回答問題的各類套路,葉老師和夏老師要坦白的多,也更仁慈的多。

語文博大精深,只有沉下心來,走進語言文字裏,和古人對對話,和前輩們聊一聊,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想一想,這也許纔是語文學習的真正出路。

老師告訴我們語文學習要淡定哦!慢慢積累情感及主觀體驗纔是硬道理。

葉老師和夏老師在文章中提到經驗分兩種,一種是外面的經驗,一種是內部的經驗。外面的經驗是景物的狀況,內部的經驗是作文說話的人對於景物的感想。

所以,我自己又在老師的文章中補充了預習第三點。

隨着我們現代科技和參考文獻的增多,孩子們可查閱瞭解資料和內容很豐富。提前適當的讓孩子瞭解作者所寫文章當時的時代背景,作者或詩人的處境,能有效地拉進孩子和文本之間的距離,可以消除孩子和作者之間的陌生感,孩子就能更有效地調動自己儲備的間接經驗,也能更好的體察作者當時的心境以及所總結的生活經驗了。

語文學習,慢慢來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