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s 53 | 雖然他一點都不好看,但是他卻把人生寫得那樣好看

前段時間,我們告別了太多可以值得記憶一輩子的大師級人物,其中一位就是我個人非常喜歡現代散文作家林清玄。

他17歲開始發表作品,20歲出版第一本書,連續十年雄踞“臺灣十大暢銷書作家”榜單,被譽爲“當代散文八大家”,在海內外都擁有衆多粉絲。

他的長相很不討喜,不管是放在哪個時代都是不受人待見的,可以想象這樣一位其貌不揚甚至可以說是天生有着缺陷的人如果不是找到了適合自已的成功方式,很可能他的一生就會如同凡夫俗子一般平淡無奇,怎麼會成爲如今海內外聞名的作家呢?

自從看過他的那本《從容的底氣》後,終於相信了一句話,“成功的人生果然都是拼來的。”




01、“保持夢想”就是一直到死前的一剎那都保持着向前的姿勢。

現代的城市生活,過度的忙碌使城市人都像熱鍋的螞蟻,被一種不可控制的匆忙節奏主宰,每天的時間都被零碎地分割,而最初的夢想也被丟棄於俗世中,愈加淡忘,想要輕鬆地過好日子絕非易事。

可總有一些人,他們始終執著於追求夢想,並堅持不懈,意志堅定的走了下去,從容地迎接屬於自己的挑戰,最終老天不負有心人,他們贏到了最後。

林清玄小時候,老師讓他寫“我的志願”,於是他寫下“我以後要當一個作家。”結果被老師反問他有沒有發燒。

在他成長過程中,父親也常問這個問題,他也很堅定地回答“要當作家”時,父親卻伸手蓋住他的頭,說:“世間哪有那麼好的事情!”

可是,如果沒有成爲作家的夢想,今天就沒有當上作家的他了,所以夢想是很重要的。

因爲家裏窮,作者看不起書只好看地圖,而且看得特別過癮,一次幫家人燒開水時,看到埃及地圖看忘了形,他爸爸給了他兩耳光,並用很嚴肅的表情說:“我保證!你這輩子不可能到那麼遙遠的地方。”

二十年後,他第一次去外國就是埃及,朋友問“去埃及幹什麼?”他說:“因爲我的生命不要被保證。”

後來他就在金字塔前給父親寫了一封信,告訴他的所在地。父親看到信,詫異地說“怎麼一巴掌把他打到埃及了?”

這一巴掌就是夢想,如果沒有夢想,一個人就不可能去實現生命中非常重要的東西。爲什麼非常重要?

因爲只有夢想可以使我們溫暖,可以使我們充滿鬥志,可以使我們保持充沛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如果一個人沒有夢想,這個人過了三十歲,生命就可悲了。

成爲爆網話題的那個高速公路收費員,才三十六歲,因爲收費站取消而面臨失業,她抱怨說把青春都獻給了收費事業,除了收費其他工作都不會做。

這僅僅是個開始,也許過不了多久,很多我們熟悉的崗位都會被智能機器所代替。

在這樣一個充滿變化的時代,誰能保證守着金飯碗過一輩子呢?

我看過很多年過半百的公司高管人羣還在繼續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七十歲的教授還在實驗室忙碌着他的國家科研項目,八十歲的老太太還在T臺上盡情展示自己的風采,他們擁有了成功的人生爲何卻仍在不斷地追求夢想呢?

那是因爲他們知道生命過了大半,之後的時間就是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的道路,所以保持夢想的心就是向死而生,不負初心。

02、一個人只要肯吃苦,絕不怕沒有工作,不怕不能生話。

在臺北的鄉間流傳一句俗語:“時到時擔當,沒米就煮番薯湯。”

農村雖然經歷過許多的風災、水災、旱災,甚至大規模的蟲害,番薯永遠是不會受害的作物,只要種下去,沒有收不成的。

因爲種田人都會留出一小塊地來種它,收成時就堆在牀下,一年到頭都有,就算是遇到打仗,也不會歉收。

農民們都習慣性地說:“天無絕人之路,年頭不可能壞到連番薯都長不出來。”

其實這句話延伸下去,就是生活裏有很多的挫敗,只要能挺着,總會有轉機的。

心裏的安慰比實際生活來得更重要,如果在困難裏可以坦然地生活下去,就沒有走不通的路。

歸根到底這不是米和番薯的事,而是心的態度而己。

我有個朋友,自從有了二孩後,精力無法兼顧,單位也容不下她,生活重擔讓她一度陷入困境,無奈之下她當上了微商。

憑藉她的勤奮與努力,每天不間斷地學習與交流,她慢慢打開了新的生活,人脈逐步擴大,不僅照顧到了兩個孩子,也利用業餘時間掙到了不菲的收入,還形成每天做好銷售日誌的習慣。

前不久看到她,我問她這樣生活會不會很累,她笑着說:“我的夢想就是這樣子,可以按自己喜愛的方式去生活,沒想到一不小心就實現了!”

誰的夢想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她說的很輕鬆,但我知道她背後的辛苦與付出,那是日復一日的堅持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03、學會選擇,也是一種成功的方式

林清玄的少年時代,也就是讀高中的時候,對他的一生影響很深,因爲只要一念之差,他可能就萬劫不復了。

那段時間,因爲他立志要當一個作家,而要成爲作家,第一個條件是要讀很多書,第二個就是要思考。

可是在當時臺灣的教育環境裏,這是很難實現的,於是他立志要把學校圖書館的書都看完,每天做筆記,後來還在外面借了很多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書籍。

因爲非常喜歡讀書,他的所有精力都專注於看書,所以課業成績很差,學校老師看不起他,經常罵他,他不服氣,反抗後還被學校記過處罰。

那時候,他感覺自已的人生已經完蛋了,甚至想回家種田,可後來他遇到了一位國文老師,在不經意間瞭解到了他的寫作志向,鼓勵他要及時準備。

於是,他每天寫下一兩千字的文章,謝了一段時間後之後因爲投稿常見報,在學校裏漸漸出了名,有的文章還被登在當地很了不起的報紙上,從此後同學都對他另眼相看,學校老師也逐漸善待他,也不再逼他好好讀書,也爲日後成爲真正的作家做好了鋪墊。

從他的故事裏,可以看到他成長的足跡及對自我深刻地認知與思考,因爲找對了適合自已的路,才讓他的這條寫作之路越來越靠譜。

現代社會,爲什麼很多人的職場生涯過得不從容,大部分人可能是因爲沒有體驗到成功的樂趣或者找不到自已的價值,一羣人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出發,而最快到達終點的永遠只會是少數人。

另一部分人,他們不一定是不努力,可能最初選擇的跑道就不是屬於自已的那條,所以即使他再怎麼折騰,也無濟於事,久而久之,他們就會焦慮就會徘徊,無奈之下選擇放棄。

聰明的人,如果沒有遇到自已合適的工作,可能就不會成功;而一些笨拙的人,如果遇到自已合適的工作,也可能會成功。

數學家陳景潤,可以攻破世界難題——證明哥德巴赫猜想,摘取數學“皇冠上的明珠”,但是據說由於性格原因,他做不好一個數學教師,這不代表能力問題,而是這種工作不適合自己。只有適合自己才能做出成就。

如果你以相當長的經歷長期從事一種工作,但仍然看不到一點點進步,一點點成功的希望,那麼就應該反思一下:從自己的興趣、目標、能力來說,自己究竟是否走錯了路?

如果走錯了,就及時回頭,去尋找適合自己、更有希望的工作或行業。

因此,你在制定目標計劃,設定理想的時候,都需要考慮是都適合自己,如果一味地過高追求,和別人盲目攀比,不顧及自己的興趣、優勢,那麼以後的努力也將收效甚微,甚至是南轅北轍。

很多時候,好東西不一定適合,而適合的也不一定就是好東西。

愛默生曾經說過:“要成爲一名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就不能隨波逐流。”

成爲自己想成的人,做自己認爲對的事,無論結果如何,都會獲得一種無與倫比的成就感。

每一個人在攀登人生頂峯的旅途中,可以聽取別人的意見,接受別人的幫助,如果過多地在意別人的意見,沒有了自己的主見,必將陷入隨波逐流的深淵。

這世界任何有價值的智慧,都不是老師可以傳授的,而更多的是個人的領悟與練習。正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這個世界上,任何人的成功都是不可複製的,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着各自的思想與觀點,有着不同的體驗與感受。
但成功一定是契合了自已的某種特性或者是優勢,通俗地說來就是你選擇的成功方式一定是適合自已的,它是學不來的,得靠自已去領悟與嘗試。

放棄不適合自己的追求,放棄不適合自己的一切,選擇適合自己的,喜歡適合自己的,我們的生活纔會更加快樂,距離成功也一定不會太遠了。 

懷念大師,感恩生活,祝願每一個行走的人生都能從容度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