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舞者和書生爲什麼能成爲好朋友?

我和閨蜜,一個是聚光燈下的舞者,一個是四肢不協調的書生,這兩個完全不搭的人,怎麼就成了好朋友,還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

額!這不很奇怪嗎?

今天,我就用社會心理學的視角,揭示其中的奧祕。

=======奧祕分割線==================

一、從同桌開始

回想一下,我們的第一次交流,從莫名其妙成爲同桌開始的。

在此之前,基本沒有交流。

她在她的差生圈,我在我的優生圈。

兩個圈子沒啥子交集。

成爲同桌,總免不了要交流,這樣就不得不有了交集。

一交流,慢慢地,就熟了。

成爲同桌,我們共享桌子,每天至少有10個小時呆在一起。

這種功能性距離——人們生活軌跡相交的頻率,讓我們有了成爲朋友的可能。

成爲同桌,讓我們能夠接近,有交流的機會。

所以說,兩個人能否成爲朋友?接近性是一個強有力的預測源。

這樣的交往,能夠使我們有機會尋找彼此的相似性,感受對方的喜愛。

在學校時,同桌之間,擡頭不見低頭見,見面頻率越高,對對方的喜愛很有可能越高。

這就是曝光效應:見到某個事物越多,很可能會越喜歡那個事物。

也就是說,兩個陌生人之間的交往越多,他們越能發現彼此的吸引力。

想想,你的發小,還有其他玩得比較好的朋友,是否都符合這一點。

===================================

二、對方對你有吸引力

我們都換過很多同桌,我和閨蜜也就一個多月的樣子,爲什麼我們發展成爲好朋友,而沒有和別人。

爲什麼提到同桌,我第一個想到的是我閨蜜,而不是別人呢?

這就涉及到另個方面,吸引力。

對一個人產生吸引,有很多方面,首先是外貌,其次有氣質、學識、家境、性格等等。

喜歡和你她交流的原因,最開始源於她的氣場。

遠遠的看,就知道,那個人是leader,有很好的審美。

但這種人,我一般都是默默欣賞,然後敬而遠之,因爲貌似沒有什麼共同語言。

所以,剛成爲同桌,她對我是比較有吸引力的,但由於我們最初所屬的羣體不同,所以我可能會帶有”有色眼鏡“去看待她。

隨着接觸得越來越多,她的吸引力越來越增加。

因爲,她跟我以前接觸圈子中的人不一樣。

我以前很討厭所謂的“好學生”,因爲,這樣的學生,總覺得自己成績好,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一副自己很牛逼的樣子。我去,不就是會考試嘛。

他們比較自私,不懂的與人分享,無論是吃的,玩的,資料還是其他的東西。

他們比較守舊,沒什麼創造力,也不懂得問爲什麼,也不怎麼看課外書。

然而,她不一樣,虛心問我學習上的問題,能夠分享自己擁有的東西,有自己的夢想,所接觸的東西,更多的是課外的。

所以,她的吸引力與日俱增。

所以說,什麼對你是有吸引力的?還取決於你自己的比較標準,取決於你把對方和那個羣體或人作比較。

我把她和“好學生”進行比較,在虛心、分享、創造力、眼界等等方面,她是完敗他們的。

我不是最會學習的,不是性格最好的,也不是很有品位的,爲什麼她會選擇和我長久的成爲朋友呢?

我大膽的猜測下,她眼中的我,與她所接觸的圈子,與你所接觸過的“好學生”相比,應該有她比較欣賞的地方。

===================================

三、相似性

接觸得越多,總會在一些方面有共同點。

人們總是喜歡那些想法和行動跟他們一致的人,這種共同點會讓人產生滿足感。

而這種滿足感,會讓雙方互相喜歡,而這種互相喜歡,會進一步發現更多的相同之處,擁有更多的滿足感。

而這種相似性,更多的是本質上的。

亞里士多德老爺子說,我們喜歡那些與我們相似的人,以及那些與我們有着共同追求的人。

但問題來了,和她同桌過的這麼多人,爲什麼成爲好朋友的寥寥無幾。

無論哪兩個人,在一起久了,總會找到一些共同點,那爲什麼分開後,我們還成爲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因爲,我們都看中知識,我們都不喜歡安逸,都有自己的追求。

再想想,她最常聯繫的朋友,是不是大都如此呢?

回想一下,我們讀大學時,基本沒聯繫,爲什麼在那個午後,她會聯繫我,而不是其他人?

我爲什麼會盡我最大的努力去幫助你?

因爲,在我們的潛意識裏,我們是相似的。

這就是潛意識的作用,不用思考,沒有爲什麼。

=================================

四、真誠與尊重

在沒和她有交集之前,我對她有“刻板印象”,在交流中,她慢慢地吸引我,完全推翻了我對她的“刻板印象”,她的吸引力也隨之更強。

也就是說,當個體獲得了目標人物的尊重,尤其當這種尊重的獲得是逐漸發生的,並且還推翻了目標人物先前的批評之詞時,個體就會更加喜歡這個目標任人物。

當我們的關係從同桌變成好朋友時,我們對對方更加真誠,也不再只表現給對方好的印象,而是把自己最真實的一面展示給對方。

後來,雖然我們不再同桌,但她會在我們哭,會把你的家庭,你的苦惱,你的無奈,通通告訴我。

她不再是人前那個風光無限的人,而是那個需要傾聽,需要關心,需要有人幫助的人。

我們不再是想普通同學一樣,只講對方好的,而是能夠指出對方不好的。

所以說,當關系向更加親密的方向發展時,真誠變得更爲重要。我們不再一味努力給對方留下好印象,而是開始把自己最真實的一面展示給對方,哪怕有些地方讓人生厭……真正的朋友是那些能把壞消息也告訴我們的人。

所以,讀到這裏,是否覺得人生如此有意思呢?

偶然成爲同桌,是好朋友的開始;吸引力,讓我們的結交雙方受益;相似性讓我們在這種關係中有更多的滿足;真誠與尊重,使我們的關係更深更密切。

我們喜歡被人喜歡和被人所愛,也會去喜歡別人,愛別人。

這就是我們與他人建立持續而親密的關係的需要——歸屬需要。

這種需要也說明我們是“社會性動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