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P協議

RIP協議的基本介紹與工作過程: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路由信息協議)是一種內部網關協議(IGP),是一種動態路由選擇協議,用於自治系統(AS)內的路由信息的傳遞。RIP協議基於距離矢量算法(DistanceVectorAlgorithms),使用“跳數”(即metric)來衡量到達目標地址的路由距離。這種協議的路由器只關心自己周圍的世界,只與自己相鄰的路由器交換信息,範圍限制在15跳(15度)之內,再遠,它就不關心了。RIP應用於OSI網絡七層模型的網絡層。各廠家定義的管理距離(AD,即優先級)如下:華爲定義的優先級是100,思科定義的優先級是120。

基本概況:

RIP協議採用距離向量算法,在實際使用中已經較少適用。在默認情況下,RIP使用一種非常簡單的度量制度:距離就是通往目的站點所需經過的鏈路數,取值爲0~16,數值16表示路徑無限長。RIP進程使用UDP的520端口來發送和接收RIP分組。RIP分組每隔30s以廣播的形式發送一次,爲了防止出現“廣播風暴”,其後續的分組將做隨機延時後發送。在RIP中,如果一個路由在180s內未被刷,則相應的距離就被設定成無窮大,並從路由表中刪除該表項。RIP分組分爲兩種:請求分組和響應分組。

歷史演化:

RIP-1被提出較早,其中有許多缺陷。爲了改善RIP-1的不足,在RFC1388中提出了改進的RIP-2,並在RFC1723和RFC2453中進行了修訂。RIP-2定義了一套有效的改進方案,新的RIP-2支持子網路由選擇,支持CIDR,支持組播,並提供了驗證機制。
隨着OSPF和IS-IS的出現,許多人認爲RIP已經過時了。但事實上RIP也有它自己的優點。對於小型網絡,RIP就所佔帶寬而言開銷小,易於配置、管理和實現,並且RIP還在大量使用中。但RIP也有明顯的不足,即當有多個網絡時會出現環路問題。爲了解決環路問題,IETF提出了分割範圍方法,即路由器不可以通過它得知路由的接口去宣告路由。分割範圍解決了兩個路由器之間的路由環路問題,但不能防止3個或多個路由器形成路由環路。觸發更新是解決環路問題的另一方法,它要求路由器在鏈路發生變化時立即傳輸它的路由表。這加速了網絡的聚合,但容易產生廣播氾濫。總之,環路問題的解決需要消耗一定的時間和帶寬。若採用RIP協議,其網絡內部所經過的鏈路數不能超過15,這使得RIP協議不適於大型網絡。

補充內容:

RIP(RoutinginformationProtocol)是應用較早、使用較普遍的內部網關協議(InteriorGatewayProtocol,簡稱IGP),適用於小型同類網絡,是典型的距離向量(distance-vector)協議。文檔見RFC1058、RFC1723。
RIP通過廣播UDP報文來交換路由信息,每30秒發送一次路由信息更新。RIP提供跳躍計數(hopcount)作爲尺度來衡量路由距離,跳躍計數是一個包到達目標所必須經過的路由器的數目。如果到相同目標有二個不等速或不同帶寬的路由器,但跳躍計數相同,則RIP認爲兩個路由是等距離的。RIP最多支持的跳數爲15,即在源和目的網間所要經過的最多路由器的數目爲15,跳數16表示不可達。

如果沒有你想要的或者沒看懂,空降座標: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00198379976045804&wfr=spider&for=pc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