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用運營的思路來建設智慧校園——用信息化生態體系解決問題

通過對高校信息化建設現狀與問題的分析與總結,未來高校信息化建設的核心是以面向角色的服務爲導向建立整體數字化校園開放性生態體系。以先進的技術構架爲依託,創造一個高開放度的信息化環境,更好的應對學校內部業務變化和外部信息技術發展趨勢帶來的衝擊。構建這樣的一種生態體系,學校需要從技術架構、建設思路、建設模式等多個方面進行轉變。要做到能夠同時滿足技術發展的需要、學校業務的需求、供應商參與的訴求,充分利用學校在信息化方面的人力與物力投入,構建良性的、可持續發展的校園信息化生態。圍繞行政部門建設信息化的思路和模式。

基於開放的信息化環境, 將校內信息化建設成果和校外互聯網應用都以服務的形態進行重新梳理、重新組合,並通過有效的管理機制在校內的統一應用平臺上進行註冊、發佈,爲校內師生提供綜合性的服務獲取通道和高體驗度的應用服務,大大增加用戶黏性與依賴度。基於高使用率的綜合服務,校內師生不但可以在綜合服務平臺上使用服務,還可以對校內服務進行評價和反饋,綜合服務平臺同時記錄下各類用戶的操作軌跡、用戶行爲,輔以傳統的管理業務數據,爲各級管理者提供全面、有效的數據分析服務,幫助各級管理者決策分析,優化業務模式。各類需要優化的應用,需要有效的運營機制保障,在校內建立長效化、持續化的運營機制,保證校內應用和服務的升級與迭代。在運營機制的保障下,藉助快速建模工具和快速開發平臺,讓信息中心、建設方和服務提供商都可以基於完善的運營機制參與其中,共同提升校內信息化水平。

如此一來,爲學校的學生、教職工、管理人員、校領導以及校外服務提供商和社會人士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態圈,藉助生態圈的形成,爲圍繞學校的各個角色提供優質的服務。並對各類信息系統進行有效的整合重組,提升信息化成果使用率,發揮數據積累價值,持續爲學校各級領導和管理者優化管理提供數據支撐,並進行學校管理模式和服務模式的優化和再昇華,達到持續更新,持續迭代的效果,保證校園信息化建設的先進性和可持續性。

運營思路下構建的高效信息化生態, 是一個全新模式下的生態體系。 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分別是:模式的轉變和生態個體價值訴求

一、模式的轉變

1.建設思路轉變——從行政化到服務化

傳統建設思路以行政部門管理類需求爲主要導向,導致的用戶體驗差、使用率低等頑疾是無法避免的。解決的根本在於對現有建設思路的轉變。不再侷限於行政化、管理化的信息化建設,發揮信息化建設的真正價值,讓全校師生在包括管理、教學、生活、工作、科研、社交等各個領域體驗到信息化建設帶來的便利和價值。以平臺化的思路,實現垂直應用到綜合服務的轉型,面向廣大學生、老師、職工進行服務化的改造,提高用戶體驗,形成全覆蓋的應用。更好的讓校內人員充分體會到信息化建設的成果和便利。

2.建設模式轉變——從項目化到運營化

在項目交付的形式下,建設方的所有關注點都會放在項目驗收,校方的所有關注點都會放在定製個性化的實現。這兩方面的關注焦點,影響了整體項目在實際推進過程中的效率,增加了項目建設與實施的風險。同時,在項目交付驗收後,建設方由於各種原因,往往會忽略了服務的環節。而真正有價值的應用或服務都是需要在使用過程中不斷磨合、不斷調整、不斷優化的。項目化的建設模式讓包括信息中心和建設方都無法關注持續這最爲重要的服務環節,導致學校信息化建設造成不可持續、重複投入、效果不佳、使用率不高等諸多問題。與改進要求,建設方根據需求及時進行調整和升級。對校方而言,只是將分期投入建設的項目資金預算, 重新劃歸到常態化運營的服務投入中去。 形成了信息化建設在驗收上線後持續優化、持續迭代的保障。

3.使用過程轉變——從數字化到智能化

傳統模式下的高校信息化建設完成後,信息中心及各管理者只能從信息系統中獲取對應的業務結果數據。對於最終用戶來說,信息化無法採集其在系統使用過程中的行爲數據爲後期調優提供依據,對於各級管理者來說,現有的業務結果數據無法帶來有價值的決策支持幫助。學校的信息化建設積累的大量數據無法發揮真正的意義和價值。爲了改變這一現狀,需要改變現有的信息化使用過程,基於服務化的全面推廣,將大量的行爲數據、流程數據進行積累,並輔以自動化的數據分析和數據展現工具,在校內形成有針對性的數據分析模型。對校內數據進行有效分析,在爲各級管理者提供決策支持的同時,基於用戶行爲數據,爲服務改造和優化提供數據支持,爲用戶更便利、更有效的使用信息化提供更加智能的自動化服務。

4.接入方式轉變——從封閉化到開放化

     多供應商之間的技術壁壘造成了學校需要在不同的技術架構之下維護整個學校的信息系統。且在需要進行信息系統集成的時候會帶來越來越大的困難和複雜度。同時,傳統的信息化建設模式和開發過程造成單純應對當期需要,一旦固化很難隨着業務的變化進行調整,即使調整也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升級改造帶來的風險。

二、生態個體價值訴求

1.各級管理者

   以往大多數業務系統都主要服務於與其對應的業務部門,往往只是現有管理模式的數字化。沒有打通跨業務部門協調、配合的問題。跨部門的業務流程無法打通;各業務部門數據孤立,透明度差;業務數據積累但辦理過程數據無法積累,無法進行校級的流程優化、管理改進,整體管理質量無法提升。現在通過新模式下生態體系的構建,實現兩個重點:其一,新模式下的各級管理者可以通過生態體系中提供的應用管理平臺完成應用評價、用戶行爲分析以及流程監控。其二,新模式下,對各級各類分散的業務系統重新整合、梳理、定義、使用。最終目的是能夠爲各級管理者提供優質的、精準的有效數據進行決策分析

2. 學生/教職工價值訴求

高校多年來的信息化,更多的是圍繞校內管理進行建設。大量的人力與物力和財力的投入,只是爲了滿足管理側的需要,造成了 90%的業務系統只服務於 10%的校內人員。廣大教職工和學生在教學、 生活過程中的大量服務需要被忽視。學生可以藉助信息化系統獲取更多的學習、 生活、就業、創業服務;教師可以獲取更多的教學、科研、生活、產業化服務等等。

3.外部服務商價值訴求

高校的信息化建設不是學校單方面的工作,其中會牽涉到大量的外部服務商,這其中包括技術服務提供商、互聯網增值服務提供商以及信息化建設項目承建商。由於各類供應商的技術體系相對封閉,造成校園信息壁壘高築。各類供應商進入校園的成本居高不下,盈利不足,整體數字化校園共贏生態尚未建立,無法進行可持續發展。通過新模式下的生態體系構建,外部服務商可以在校方規定的規程內有序接入如學生管理應用、 教師管理應用以及第三方服務應用等。

4.信息中心訴求

     信息中心在高校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擔任着管理者、服務者與保障者的角色。但目前的信息中心更多的是對信息系統運行和客戶需求的被動接收狀態。 沒有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與數據支持,無法對學校信息化情況進行實時的掌握和主動的管理。新模式下,信息中心能夠通過一個校內運營中心,覆蓋到學校所有的信息系統運行環境涉及軟件、硬件、網絡、存儲、數據等內容。保持對信息系統運行環境的持續、實時的監控並能夠通過某種方式發揮主觀能動性,直接參與到學校的信息化進程中,尤其是後續信息系統個性化定製的部分,信息中心就可以獨立完成定製開發,而不僅僅是一個“協調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