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功總說》陳攖寧

作者:boks
鏈接:https://www.jianshu.com/p/ccdcc0ec4381
來源:簡書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中華道家修煉築基法,先從靜功開始。其實修煉過程的每一步功夫,都離不開靜功的作用。無論是起初入手、最末了手,還是中間過程的各個環節,其中每一不同層次和同一層次的不同側面,都是靜功在起主導作用。因此也可以把道家修煉總體稱爲靜功。

靜功,在中華道家修煉功法之中,是最爲基礎的東西;而在氣功之中,屬於高層次的功法。內丹與氣功的層次之差別,由此可見。

一、靜功之道

靜功的外在動作

中華道家修煉,歸根結柢是要修煉內在的精、炁、神三寶。因此外在的姿式動作,並不重要。只求能夠做到頭脊正直、舒適自然,即是最大原則。

靜功的姿式,一般採取坐式、站式或臥式,或散步亦無不可。各種姿式的要點如下:

坐式,可以平坐凳上,小腿垂直於地面,或者交叉亦可;也可盤腿坐在牀上。盤坐困難者可先在座下墊個枕頭;兩手相疊,大拇指相抱成太極圖形狀,置於丹田即可,或者手撫兩膝亦可。

站式,自然站立,雙膝微屈,兩手疊放丹田,或垂於體側均可。

臥式,一般爲側臥,一手曲肱枕頭,拇指與食指分開,耳朵置於虎口處,以使耳竅開通;另外一手置於胯上,或放于丹田;兩腿亦成一伸一屈之姿式,與兩手剛好相反。

散步之時,應當選擇在人少安靜的地方,公園或者大一點的庭院之內,沒有其他干擾,而且道路又比較平坦。緩步徐行,如飄雲端。散步之時,可以用靜功之中的聽息法,但是不要閉眼睛。

選擇一種姿式做好後,開始煉功。對於外面動作,修行要點如下:

1、全身放鬆

無論採取何種姿勢,均須全身放鬆。這個放鬆,不是軟作一團,須要保持頭脊正直,以便經脈通暢;但也不要成爲硬挺,變得僵直呆板,反而不利於放鬆,亦會阻礙經脈的暢通。放鬆的做法,首先要求雙肩下沉。一般人平時身心緊張,而不察覺,動作上就不符合放鬆的要求;現在我們做修煉功夫,首先從動作上調整過來,自然就容易進入放鬆的狀態。

2、雙目垂簾

垂簾即微閉之義。爲什麼需要微閉雙目,因爲睜開眼睛容易滋生雜念,全部閉上又容易昏沉入睡,皆不利於煉功。微閉之時的口訣,就是“睜三閉七”,即睜三分閉七分。具體做法從前皆是口傳,在這是明白說出就是眼簾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爲度。?

3、舌頂上齶

兌爲口,丹經上又謂之“塞兌”,即抿口合齒。舌頂上齶的做法,從前也是祕傳,要把舌尖反捲過來,以舌尖底面頂到上齶部位。因爲人之上齶有兩個小窩,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炁。故此煉功必須堵住,如同嬰兒哺乳之狀。

4、鼻息自然

即自然呼吸,但忌粗短。 隨着靜功層次的不斷深入,鼻息應當逐漸做到深、長、勻、細、微。

達到以上要求之後,即可逐步鍛鍊“聽息”的功夫。所謂“聽息”,就是聽自己的呼吸之氣。初步用功,只用耳聽,不加意念。但是並非要求死守耳竅,也不是聽呼吸的聲音。只須隨着一呼一吸的路線,似聽非聽的慢慢體會,這就算是得法。至於呼吸的快慢、粗細、深淺、長短等,不可用意念去強行支配。聽到後來,心息逐漸相戀相依,雜念不知不覺泯滅,連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漸也就到了入靜的境界。

5、兩手抱訣

兩手的掐訣法,道家稱爲“太極八卦陰陽連環訣”,又稱“太極訣”,這個在從前都是師徒之間祕密相傳,因而世人罕知。兩手抱訣之時,男子左手抱右手,女子右手抱左手。因爲男子左手爲陽,女子右手爲陽,故以陽手居外,而陰手居內。外面陽手的大拇指,須放在陰手的虎口裏面,這樣兩手拇指交叉,這是一個“太極圖”的形狀。如此相抱,則人身之陰陽二炁,自然接通,片刻之後,兩手感到發熱發脹,奇妙無比,即是二炁接通之效。


靜功的內在法訣

1、聽息

古代道家修士創立了許多法門,如聽息、坐忘、守一、數息等等。比較起來,以中華道家莊子所講“心齋”之中,談到的“聽息”法最好。

所謂“聽息”要求兩耳返聽於內,好象是聽呼吸出入之聲。但是呼吸出入,本來要求無聲。所言“聽息”,是求其凝神內注,專心養靜;並非列死地去守耳竅,也不是去聽呼吸的聲音。“聽”是爲了精神集中,只要隨着一呼一吸的路線,慢慢似聽非聽的去做,這就算是對了。至於呼吸的快慢、粗細、深淺、長短,都要順其自然變化,不要用意念去強行支配。

聽到後來,心息相依,雜念全無,連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漸也就到達“入靜”的境界。

2、觀光

“觀光”之法,是道家祕傳的修煉法門,從前祕而不授,皆爲師徒相傳。觀光的作用,就是爲了煉性。吾人之性,原爲虛空一光,在下生之前,來自宇宙。因此這是煉性的根本方法,謂之性功。性之根,在於兩目中間之一竅。此竅來自吾人下生之前,因而稱爲“祖竅”。

初先靜坐片時,用前面所講“聽息”法。身心入靜之後,即將兩目之光收回,似觀非觀,止於祖竅之前——不在身內,亦不在身外,就在眼前約一寸二分的位置

觀祖竅之法,是爲了聚起自己的元性。元性聚起,自然就會見光。但是這個境界是自然的,萬萬不可追求;如果追求,也會見光,但爲幻境,非爲真性。許多煉氣功的人士,往往就在這裏進入魔境,不自覺察。須用“若有若無,似看非看”,在無意有意之間,不可着意,又不可無意,自然而然。

心神微微放於祖竅,就可能出現自己的性光。初則點點,飄移不定,其光微弱,不要管他;開始似乎由外而來,出現之後,此時以心神稍微照攝之,凝定之,即以真意照於白光之中,此爲聚性之功;繼之由點而漸漸凝聚成片,片片而來,由外歸內,慢慢聚起;再繼之則時聚時散,難以固定;如是則最後終於成爲一片,而無波動,如此真性漸聚矣,而吾人已入大靜。

光是性的表現,觀光即知自性的聚散。光散性即散,光聚性即聚,光定性即定,光滿性即滿,光圓性即圓。王重陽祖師當初描摹其圓滿形狀曰:“圓陀陀,光灼灼。”圓者,是言其沒有不規則的形狀,灼者,是言其沒有黑色的漏洞,這樣才能到達“性光圓滿”的最高境界。進入這一境界,生死可以自主。但是如果不是深入大定,而且具備極高功德,就不可能達到。

觀光的功夫,雖用“觀”法,而其實不是在觀,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修煉此功,須循序漸進,由光小而至光大,由光弱而至光強,從波動而至光定,從片片而至光聚。亦有人修煉多日,兩眼漆黑,而從未見光,故不可追求。

以上所言,“聽息”與“觀光”之道,雖似有爲,其實無爲;無爲之中,無所不爲。雖曰聽息,其實無聽;雖曰觀光,其實無觀。聽息無息,息聽於無;觀光無光,光觀於無。無息之息,謂之真炁;無光之光,謂之真性。由此參悟,方入真道。


靜功止念法

 

平時如何止念

1、欲正人,先正己;欲人敬,先敬人。

2、事來則應,事過則忘。

3、得之不喜,失之不憂。

靜功如何止念

1、有念即止

2、收回忘掉

3、順其自然


靜功之層次

靜功築基法,可以分爲三個層次:

身靜(身體不動謂之身靜)

起初做功夫的時候,不論是採取坐式、站式還是臥式,總要周身放鬆,不使身體存在局部的緊張,亦不讓其有絲毫的拘束,腰帶可以鬆一鬆,鞋帶也不要系得太緊,不宜穿過緊的衣服,更不要存在緊張的情緒。身心放鬆之後,自己感覺非常的舒適,做得恰到好處之時,煉功時間雖然長久,自己心中並不厭煩,身上也沒有坐立不安、難以忍受的情況,能夠坐得住,坐得輕鬆,這樣就是肉體已經得到安靜了,這種境界,謂之“身不動”,即身靜。此爲靜功之初層。

心靜(念頭不動謂之心靜)

做到身安靜之後,思想上的束縛尚未解除。這時,要用“聽息”的方法,做到以心聽炁,心炁合一。此時心無雜念,萬緣放下。已往事情不回想,眼前事情不牽掛,未來事情不打算,大腦神經完全進入休息狀態,這樣就是精神世界得到安靜了。心中不起念,謂之“心不動”,即心靜。此爲靜功之中層。

意靜( 不知有我謂之意靜)

心中無念之後,功夫尚未徹底。此時還有一個自我存在,心中並未完全乾淨。更進一步,由心炁合一,逐漸做到忘記自我,入於混混沌沌的境界,似乎睡着了一樣,什麼也不知道,並且也不是做夢。此時當然不知有我,進入“忘我”的境界。一般人睡着了還要做夢,夢境中依然有一個“我”在那裏活動,凡喜、怒、憂、思、悲、恐、驚、飲食、男女、金錢、名譽、地位、利益、爭鬥、煩惱等等,見景生情,心旌搖曳,醒時也許有把握,夢中全都無把握,不能做到自己對自己說了算,這樣不能算是真正的忘我。所以做靜功,一直應當做到忘我一層,纔是真正的入靜。忘記自我,謂之“意不動”即意靜。此爲靜功之高層。

一般人講靜功,最多講到念頭不動,即心靜的境界,只能達到中層。氣功家講靜功,能夠做到身體不動即可,並不深入內在的念頭把握,僅能維持身靜;而且強調用意念,不忍割棄,不過到達中層。中華道家修煉學之築基靜功,認爲心靜並不徹底,由心靜進入意靜,方爲靜功之高層。於此可見中華道家修煉學之高妙,築基尚且如此,往上功夫之層次,更非一般氣功學說所能望其項背。除靜功之劃分爲初層、中層、高層之外,尚有最高一層,可以頓悟直超,即身得道。但這屬於修“道”一方面事,非修“丹”之範疇。故此略去不述,確定修煉築基法之靜功爲三大層次。

雖然初層身靜、中層心靜、高層意靜之三大層次,看似簡單,其實並不簡單。內中所含奧妙,直指修煉玄機。丹書雲:“身不動曰煉精,心不動曰煉炁,意不動曰煉神。”可見築基靜功的三大層次,已將煉精、煉炁、煉神之功,包攬無遺,成爲一部性命雙修之大法。煉精就是補精,煉炁就是補炁,煉神就是補神。精炁神三寶於是補滿無虧,直至“精滿不思欲,炁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睡”的境地,而這也正是道家修煉築基法的真正目的之所在。

總之,中華道家修煉築基之正法,就是靜功。靜功由“聽息”、“觀光”入手,入靜之後,聚合性光。雖爲修“性”,其實不是單純的“性功”。此中奧妙,極爲深刻。聽息之作用,在於聽,而聽在耳,耳屬於腎,腎主炁;觀光之作用,在於觀,而觀在目,目屬於心,心主神。故此靜功之道,所煉的就是人身之神炁。因此雖爲修“性”,其實不只煉性,乃爲性命雙修。功夫成就,自然神炁合一,進入化境。


靜功與生活

靜功修煉成就的高低與否,與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在日常生活之中,如何安排自己,以保障修煉的效果,是一個值得注意的重要問題。茲將其中較爲主要的地方,歸納爲以下十個方面:

1.環境

修習靜功,環境的優劣十分重要。俗語說:“環境決定人。”試看道觀佛寺,多建在山青水秀、景色優雅的地方,這是作爲修道所必須具備的地理要求。作爲當今社會,人們的居住條件受到各種限制。但是如果修習靜功,在環境方面就要有所講究。

做靜功時,應當選擇在植物衆多、空氣新鮮的地方。最好是在山海林泉之間,其次是在郊外曠野之處。如果在城市裏面,可以去公園,或綠地,或河邊,或寺觀均可。這些地方環境較爲優雅,而且一般較爲僻靜。如果身居鬧區裏面,周圍有噪音污染的地方,就不適合做靜功。有的同志認爲“的廳”的高級音響,可以撞擊人的大腦,變得一片空白,什麼都不想了,可是其後仍然還是雜念叢生,可見這不是調節神經的最好方法。又如人聲、車聲、吵鬧聲、叫賣聲、機器轟鳴聲、歡慶鑼鼓聲、音響喇叭聲、戲曲歌聲、小兒哭叫聲等等,都應儘量躲避。這樣才能使得環境清淨,利於入靜意識的培養。

2.空氣

空氣方面,直接影響到大腦神經,因而頗關生要。選取擇做功周圍的空氣,應當十分新鮮、乾淨,而且以自然氣味爲佳。樹木花草茂盛的地方,比如森林、苗圃等沒有污染,空氣於人更爲有益。在瀑布和海灘的地方,由於水流的撞擊,空氣會產生一種負離子,對人有益。根據中華道家的一種說法,上六時即子時至巳時(半夜11時至中午11時)爲生炁,應當做功;下六時即午時至亥時(中午11時至半夜11時)爲死氣,應當停止做功。

做功的周圍,不應當有灰塵、煙霧及其他一切穢濁氣味,如腐爛味、發黴味、汽油味、廚房味、油漆味、化學藥水味、濃重化妝品味等等,均有妨礙。屋裏傢俱陳設越簡單越好,擺放的東西太多,也容易發出不好的氣味。這樣才能使鼻根清靜,從嗅覺方面培養心神的安靜。

3.視覺

關於視覺方面,對於室內光線的明暗問題,古代修煉家很有講究。因爲光線直接給人心理影響。大都強調陰陽調和,不使偏盛,所以說光線太明和太暗,都不太合適。光線太明,則易使神經興奮,雜念橫生,幹憂入靜,因而不利於做功;光線太暗,又嫌其偏陰,容易昏沉,亦不利於做功。

對於初學做靜功築基而言,爲了培養神經保持安靜,避免受到外界的刺激,可以讓光線稍微偏暗一點,太明則不利於入靜。因此不宜對着直射的太陽光做靜功,室內燈光也不要太亮。另外對於房間所用的油漆、粉刷、壁紙、窗簾等,皆宜用淺淡顏色,不宜用大紅大綠的鮮豔色。還有房間的擺設品,不應當有刺眼的東西;窗戶往外望去,不應當有令人討厭的印象。這樣才能做到眼目清靜,從視覺方面培養心神的安靜。

4.氣候

氣候條件,由於是天氣環境的關係,對於做功的人影響很大,應當注意講究。氣候溫和清爽,可以幫助做功的進步;氣候極熱極寒,就會給做功帶來障礙。極熱到穿單薄衣服還要出汗,或極冷到穿過冬衣服還不覺溫暖,或者梅雨天氣溼氣太重,這些天做靜功,都難以見到理想的效果。遇到狂風、暴雨、驚雷、閃電的惡劣天氣,也應當停止做功夫,防止驚動心神。

正在做功的時候,如果趕上天氣太熱,不能讓電風扇直接對着自己吹,防止風氣進入毛孔腠理,這樣就會生病;如果趕上天氣太冷,最好不要在室內使用燒煤的火爐,因爲煤爐要消耗空氣中的氧氣,有損健康。如果一定要升火爐,切記不要把門窗關得太緊,以便讓室外的空氣流通進來;但是又要防止冷風直接吹到身上,以防傷風感冒。如室內安有暖氣,可在室內放一盆水,或用空氣加溼器。

一年之中,沒有多少日子是好天。學做靜功修煉的同志,如果遇到天氣合適,就應當及時用功。人生苦短,切莫錯過良機。?

5.飲食

日常飲食,日三餐,不可偏廢。身體虛弱,就要注意補養;身體強壯,就不宜喫太過肥厚的東西。

一般來說,含有蛋白質的各種食物,雖然對於身體有益,但是也要考慮能不能消化,否則多喫反而有害。尤其是消化系統不良的人,對於含有豐富蛋白質的食物,就不應該過量食用。其他一切滋補與營養食物,也要搭配適宜,避免造成過量。不衛生的零碎食物,也要禁止。

暴飲暴食,不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況且喫得太脹太飽,佔據炁的空間,也不利於做功的入靜。晚上不要喫得太飽,以免夜間睡覺破壞炁機。不要貪圖一時的口腹之慾,造成損害健良的大事,實在是不合算。

飲食調味,不宜過於濃厚。各種口味,均應比平時食用再加淡薄。過分鮮美的味道,也不合適。白煮清蒸的食物宜多,煎燒烹炸的食物宜少。菸酒這類東西,最好能夠徹底戒除。這樣就能在飲食口味方面做到淡泊,從而培養身心方面的安靜。

6.人事

專門做功期間,應當屏去外緣,以免受到不必要的干擾。在家裏正式用功靜坐的時候,須要減少一切零碎瑣事。但是家中老小的有關生活問題,及自己經手所辦還未辦完的事情,也要提前有個安排,免得臨時手忙腳亂,破壞入靜。

自從開始做靜功期間,親戚、朋友和有關來往,要減少見面和聊天,對於外界的事情要儘量少接觸,主要思想用在身心上面。不宜多接電話、多寫信件、多看電視。如果擁有手機和呼機,正在做功之時,忽然來了信號,嘀嗒響成一團,如何還有心思入靜。

所以對於外面的人事,都要有一個明確的安排,自己心中也不要去想這些事情。這樣才能夠讓情緒得到安定,使自心經常處於平靜如水的狀態,做功夫也就比較容易入門,對於養病的人更爲有利。

再者,衛生條件差的地方,蝨子、跳蚤、蚊子、蒼蠅等也要消滅乾淨。否則,人事上做到沒有干擾了,可是有幾個這樣的小東西進來搗亂,功夫也是做不好。

7.心念

在心念方面,對於一般人來說,做靜功期間,能夠達到一念不生的境界很難。這樣就需要平時在日常生活之中,注意少動念頭,加強對入靜意識的培養。

要想生活得真實,就要在平時注意去除各各樣的念頭。這一點可以參考前面所講述的靜功止念部分,尤其要注意平時如何止念。因爲一個人專門做靜功的時間相對很少,許多時間是在工作和生活之中度過,因此平時配合靜功進行止念功夫,非常重要。

如果一下子不可能全部掉雜念,可以在平時逐漸培養“專一”的心念。專一,就是隻想一件事,幹什麼事情就想什麼事情,不要另外再想其他事情。比如正在做靜功的時候,思想就集中在“聽息”和“觀光”的體驗上面;出外散步的時候,思想就寄託在周圍的景物和空氣的感受上面;煉習太極拳之類的動功之時,思想就貫注在肢體的運動上面。這樣做一事想一事,就能逐漸做到控制自己的心念,同時也能獲得生活和生命的真實體驗。對於修煉靜功層次的提高,更不會起到不可思議的推動作用。

8.讀書

現代社會,紛紛擾擾,能夠靜下心來讀書寫字,也是一項極好的修養,對於做靜功能夠起到良好的配合作用。

如果配合靜功的需要,把看書作爲養性之用,可以隨意閱讀前人的道論、修煉著作、養生文獻、山水遊記、筆記小說、笑話趣聞等,可以幫助領悟或放鬆心情;或者今人的氣功文章也可參考,只是氣功方面華而不實的文章太多,要注間甄別。

浪費腦筋的書籍,如苦澀的理論性著作,或怪味的文學書藉,對於入靜不太有利。帶有複雜算法及許多數目字的專業書籍,也會妨礙入靜的培養。

這只是針對一般離退休或閒職人員而言,如果學生功課或者工作需要,運用腦力不可避免,就不可廢棄專業。而用靜功調節腦力,反而對於智慧上的開發大有幫助。

9.動止

靜功以身心二者完全休息爲原則,對於外部動作關係並不太大。行、立、坐、臥四種姿勢的基本要求,前已有述,皆可根據個人的情況,隨意安排。

其中坐式,自腰以上,身體應當正直,不要彎曲,但也不要使勁地硬挺着;四面凌空,不要有依靠。總之做功之時,無論何種姿式,均應保持頭脊正直,勿使五臟受到壓迫。另外注意全身儘量的放鬆,這樣才利於達到完全入靜的境地界。

爲了配合靜功的需要,也可以同時兼煉動功,以做到動靜結合,但是應當靜功多而動功少。古人去:“有動乎中,必有其靜。”是說動功對於引導入靜,亦有良好的作用。

10、時間

一般來說,子(半夜11時至1時)、午(中午11時至1時)、卯(早晨5時至7時)、酉(晚上5時至7時)四個正時辰,稱爲“四正時”,做修煉功夫最好,而且此時一般工作較少,便於自我安排。

每天早晨三點到五點之間,正常睡眠的人都會醒來一次,這個時候起來做靜功也比較好,腦子比較乾淨,容易入靜。其他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如有空閒時間隨意可做。

若用坐功,至少要做半個鐘頭,最多不宜超過兩個小時(對於一般人而言)。若用臥功,則睡下之後則不拘時間長短均可,可以在剛睡和臨醒之時,運用聽息、觀光的方法入靜;如果睡到半夜,翻來覆去睡不着時,可以起身在牀上做功,坐到又有濃厚睡意發生,身體支持不住,然後再臥下,一定能夠睡個好覺。

只是在飯飽之後尚未消化之時(或喫飯之前腹中甚餓之時),不可馬上做靜坐,亦不可馬上倒下睡覺,應當使身體稍微活動(或先解決喫飯問題),過半個小時再做功夫。

以上十個方面的內容,用在靜功修煉上,自可培養心性,增益功修。即使不是專門從事修煉,如能依照實行,亦必有祛病健身、延長壽命之效驗。


靜功與氣功

靜功着重在一個“靜”字,不必要在“氣”上做什麼功夫;氣功着重在一個“氣”字,未必就能符合“靜”的原則。試看社會上各處所流傳的氣功,多數功法都要運用意念,不是用意念引導動作,就是用意念引導行氣,或者動作、行氣、意念都混在一起。可見氣功的法門雖多,總是要用意念,然後加上氣的動作。靜功則完全是靜,在氣上只是順其自然。並不用自己的意念去支配動作,如果有意念使之動作,就失去了“靜”的意義。這樣對比而言,靜功比氣功的起點要高。許多氣功把靜功作爲本派功法的最高層功夫;而在中華道家修煉功法之中,靜功只是最初下手的築基功夫。由此可見,靜功和氣功在層次上存在差別。

靜功和氣功之利弊,亦有所不同。氣功做得好的,能夠去病健身;做得不好,不但舊病不愈,反會增添新病。靜功做得合法,自然能夠治好醫藥難愈的病症;做得不合法,身心也能多少得點益處;退一步說,即使沒有大的效驗,絕對不會又添新的毛病。可見氣功是有利有弊,而靜功則是有利無弊。

有些氣功,雖然也有靜坐法。但就其本質而言,氣功的靜坐法,不合修煉靜功之原則。氣功靜坐,身體外表雖然坐在那裏不動,但是他們的思想在身中運用,沒有休息,雖然說是靜坐,實際上仍然屬於動的一方面,算不得真正的靜功。

對於各種病症的治療而言,氣功的作用離不開靜功,離開了靜功,氣功的效果很難保障。比如胃潰瘍病和神經衰弱,如果不用靜功,單靠氣功很難保證能有切實的效驗;假使不用氣功,專做靜功也完全能夠痊癒。近些年來治病效果較好的氣功,實際上總是包括有靜功的作用在內,於無形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關係甚大。病癒之後,一般人都認爲是氣功的效果,不知靜功在其中潛移默化地起到了恢復健康的主導作用,氣功只是輔助作用。因此在治病方面,氣功和靜功不可分離,練過氣功的人士,進一步深造修煉築基之靜功法,對於身體的健康長壽和精神境界的提高,都將會登上一個新的階梯。


靜功之行持

以上所談,基本上囊括了中華道家修煉靜功築基方方面面的問題。但是,恐有修習者對於具體的實行,還有不明之處,因此再作說明如下:

主要一個問題,就是具體用功的時間安排。這一點已在“靜功與生活”第10條談到,就是每天保持半個小時以上,堅持下去。一般來說,持之以恆,修煉一百天,就是“百日築基”之功。可以完成兩大法門中所談到的初步境界。時間可以選擇在早晨、晚上、中午、半夜之時,即子、午、卯、酉四正時。早上三點至五點鐘,這時一般人都會醒來一次,因爲經過睡眠,大腦較爲純淨,如果能夠起身靜坐,會有較好的效果。

我們談到的靜功兩大法門,即聽息和觀光;三大層次,即身靜、心靜、意靜三層。如果一定要說多少時間才能完成,這一點由於每個人秉賦的不同,一定會有所差異,因此不好硬性規定,即使築基百日之說,也不過是大概需要一百天而已。不過若爲學道者方便起見,在百日築基的階段之內,專以靜功修習,可以勉強規定一個時間的次第,以便體驗修習的功效。

因爲聽息和觀光兩大法門,聽息是經常的做法,觀光不可能限定多長時間就能見光,這個要根據每個人的情況,纔會出現。也許最初養靜,就能見光。一般來說,能夠達到第二層次“心靜”的階段,就能見光。因此我們只能從靜功的三大層次,勉強劃分時間如下:

前半個月,專修第一層次“身靜”。聽息必須要聽,觀光順其自然。

中間一個月,專修第二層次“心靜”。聽息仍舊堅持,觀光有之即可。

後一個半月又十天,專修第三層次“意靜”。聽息、觀光,無心用之即可。

如此分段,在具體修習之中可能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比較容易把握。聽息之法堅持要用,觀光之事不可追求,開始是有心而用之,以後均歸於無心。對於三大層次,修第一層時不管後二層,修第二層時不管第三層。在限定時間之內,只體悟一個層次的效驗,這樣逐層遞進。

另外,做功者應當經常閱讀本書,反覆理解,以求自悟。即使看不懂也沒關係,先將其大意含藏心中,不知不覺在做功之中,將會發生不可思議的潛化作用。



二、築基煉炁法——吐納法

 

中華道家修性學,首先講究祛病健體,其次着重延年益壽,最後追求長生久視。這些均需修性煉命,性命雙修,才能達到。

前面所述,靜功的修煉之道,是爲了修“性”(當然前面已有所述,靜功聽息、觀光兩大法門,所講即屬性命雙修。此處所言,是依其側重面而言)。修性功夫到達一定程度,就要“煉命”。命即炁也,煉命即煉炁,這是中華道家修煉築基法的第二步功夫。這也正是中華道家修煉學所獨具的精華所在。佛家修煉,只講修持心性,對於煉氣功夫則不重視,所以性命雙修是中華道家的獨特學術。

中華道家雖講煉炁的功夫,但是與社會上所傳的氣功絕不相同。觀見社會上各派氣功,五花八門,雜而多端,頗令學習者眼花繚亂,無所適從。或見異思遷,或誤入旁門,或不知法度,甚至做出偏差,不可收拾,欲養生而反戕生,此氣功本身之弊端也。蓋中華道家功法,遵循“道法自然”,依法行持,不可能出現任何偏差,且與他家氣功都可相通,更在社會上所傳一切氣功層次之上。

筆者在此所講的中華道家吐納法,即是中華道家修煉築基煉炁之法。從前僅在道門內部傳授,不傳外人。爲了使得人們獲得大道真傳,不爲各種氣功所誤,故此不自保守,謹將吐納功法之真訣真法,公開於世。


功理篇

吐納者,呼吸也。莊子雲:“吹噓呼吸,吐故納新……爲壽而已矣。”意即吐出濁氣,納入人體所需之清炁,以幫助培蓄人體內部之真炁,達到修真養性、延年益壽之目的。

中華道家修煉,重視“炁”對人體的作用。認爲“炁聚則生,炁亡則死。”天地萬物無不需炁以生之。東晉道士葛洪在《抱朴子》中說:“服藥雖爲長生之本,若能兼行炁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藥,但行炁而盡其理者,亦得數百歲。”中華道家吐納,就是一種行炁之法,至簡至易,常年堅持,自可終身受益。

中華道家認爲,人在受生之初,胞胎之內,以臍帶隨生母呼吸受炁。胎兒之炁通生母之炁,生母之炁通太空之炁,太空之炁通太和之炁。那時並無口鼻呼吸,任督二脈息息相通,無有隔閡,謂之“胎息”。及至十月胎圓,裂胞而出,剪斷臍帶,其竅閉矣。其呼吸即上斷於口鼻,下斷於尾閭,變成常人呼吸。常人呼吸隨咽喉而下,至肺部即回,即莊子所云“衆人之息以喉”是也。其氣粗而浮,呼長而吸短。從此太空太和之炁不能下行於腹,而腹內所蓄之先天祖炁,謂之先天元炁,“動而愈出”(老子語),反失於太空。久而久之,先天炁喪失過多,腎部脈虛,根源不固,百病皆生,而走向死亡。

蓋人生稟天地之數有限,要知保炁即保生也。故常人不欲求長生之術,亦應求延年之法。中華道家修煉,就是要返本還源,回到嬰兒先天狀態,以增益壽算。吐納之法,使呼吸歸根,保住先天元炁,炁足則百病可治,固住生命之本,始可再言上層修煉。丹經謂“欲點常明燈,須用添油法”是也。


功法篇

須擇空氣清新之地,或山林、公園、湖邊、田野皆 可,室內可以打開窗戶。時間可以選擇在子、午、卯、 酉四正時,且此時一般工作較少,也便於自我安排。

身法

煉功之時,最好不要穿過緊的衣服,腰帶可以鬆一鬆,以利氣血流通。姿勢不限,行、立、坐、臥均可。

行,可緩步徐行,神態自若,安然行炁。

立,自然站立,腳同肩寬,雙膝微屈。雙手自然下垂,放在體側,或雙手相疊,放在臍下。

坐,最好盤坐,雙手相疊,放在肚臍,或掐訣最好。亦可平坐凳上,手撫兩膝。?

臥,可以平躺,手心向上,置於體側,或雙手相疊,置於臍上。或者側身臥最佳,一手置於頭側或枕肱,另外一手放於肚臍,兩腳一伸一屈,與手相反。先轉動頭部,使脊椎正直,然後做功。

上四種姿勢,可以自由選擇。但求其自然安適,以利入靜。

煉功時要求舌頂上齶,即舌反捲以舌尖底面頂住。因人之上齶有兩個窩,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 神漏炁。故煉功時必須堵住,如嬰兒哺乳之狀。

兩耳須屏卻外界一切干擾,如入萬籟俱寂之境,仍舊按照前面靜功所講的方法,凝韻聽息。《莊子》雲:“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炁。”此即“莊子聽息法”。要求兩耳返聽於內,聽其呼吸出入。呼吸本求無聲,所以聽息者,是求其絕利一源,專心養炁。

煉功時雙目微閉,含光內視。所以微閉者,睜開容易滋生雜念,全閉容易昏沉入睡,皆於養炁不利。微閉時眼皮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爲度。這時可用前面靜功“觀光”煉就的“性光”迴光返照。即眼光觀鼻,鼻下觀心,心觀丹田。觀丹田者,觀丹田之炁是也

心法

行功前必須排除雜念,念想不除,無法馭炁。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日:“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就是要人常用止念功夫,有念即止,使前念消除,後念不生,日久自然心底清靜無物。如《老子》所言:“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爲。”如此方可言行炁之法。

《青華祕文》論述止念之法時說:“但於一念妄生之際,思平日不得靜者,此爲梗耳,急舍之,久久純熟。夫妄念莫大於喜怒,怒裏回思則不怒,喜裏知抑則不喜,種種皆然,久而自靜。”又說:“心求靜必先治眼,眼者神遊之主也,神遊於眼而役於心,故抑之於眼,而使之歸於心。”即言內觀返照,亦可止念。

入靜功夫,主要還在自己悟解。

息法(命功有爲之法,復歸無爲)

首先開口,緩緩吐出體內濁氣,再自鼻中吸入清炁,用意咽入下丹田(臍下一寸三分,同身寸),以補充呼出之氣。呼必呼盡,吸必吸滿。吸時小腹圓起,呼時小腹回收,叫做順呼吸。初學吐吶必須如此,這樣口呼鼻吸三次。

然後抿口合齒,舌頂上齶,收視返聽。鼻吸鼻呼,一呼一吸,皆令出入于丹田。務必做到以心領氣,以氣隨心,吸氣時隨意念下注丹田,呼氣時以意念領出竅外,謂之心息相依。

開始人的呼吸之氣,並不能直達丹田。人之心窩正中,原有一管,上繫於肺,下通丹田,乃是虛空一管,無中生有。原來在胞胎時是相通的,下生之後變爲肺呼吸,這根管就逐漸迷塞了。《老子》說:“天地之間,豈有橐龠乎,虛而不屈。”就是指的這根管。有人初學氣功爲什麼會發生胸悶胸痛呢?就是由於行氣不當,把橐龠管沖壞的緣故。所以行氣之時,不可強迫壓氣,也不可強制憋氣。勿執着,勿勉強。只要不痛就往下一點,發悶就往上一點,時間長了,慢慢衝開,自己是有感覺的。

吐吶還有一個重要的口訣,謂之吸長呼短。吸氣進入丹田,略存一存,然後才能收腹呼氣,作用在於吸入空中太和之炁,注潤丹田積蓄下來,坤腹先天元炁不得外流通,才能達到吐納的真正目的。

人身如一小天地,心爲天,腎爲地,隨着行炁,心性漸漸伏下,與腎炁交合。《老子》曰:“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口內自然生出甘涼津液。此津液乃煉炁所生,比起平日唾液,大有補益之效。待至滿口,送至咽喉,引頸吞之,汩汩有聲,亦可幫助入靜。津液爲人養生之寶,蓋當可化炁,潤澤周身,謂之“煉津化炁”,肺主炁屬金,金能生水,水爲腎主精,亦爲造精捷法也。隨着修煉功夫的長進,津液愈加甘美無比,若非修真之士,誰能知之。呂祖喻爲“長生酒”,曰:“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

行炁既久,成爲自然,即使不用意領,炁息自回丹田之內,彷彿有吸引力,橐龠已通矣。這時只將微意守于丹田,仍是丹田呼吸。吐惟細細,納惟綿綿,若存若亡,似有似無,方爲真息。此時逐漸將有爲之法,歸於無爲,先存後忘,知而不守。丹經雲:“真意往來不間斷,知而不守是功夫。”積久純熟,有心化爲無心,有意化爲無意,則可使心神得到極大休歇,達至無念無慾之境,心神清定可致無夢,《莊子》曰:“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中效驗不可思議。

最後神氣合爲一體,不知不覺打成一片,心入炁中,炁包神外,混沌交合,氤氳不散。津液愈生愈旺,香甜滿口,丹田溫暖,周身融融,呼吸開合,周身毛竅皆與之相應。靜到極處,但覺炁如根根銀絲,透入毛孔,空洞暢快,妙不可言。鼻無出入之氣,臍有噓吸之能,好似嬰兒在胞胎中,是爲胎息。《老子》雲:“專炁致柔,能如嬰兒乎?”真正存神達化之功,即在此也。到此地步,仙道不遠矣。

但是達到如此境界,隨人秉賦有早有晚。要在慎終如始,勿懶勿怠。《太上老君內觀經》說:“信道易,行道難;行道易,得道難;得道易,守道難。守道不失,身長存也。”


養生篇

1.外出路途所阻,而生飢渴,可就地靜心吐納服炁,則無飢渴之感,所謂“炁滿不思食”。種種效驗,日久自知,不必詳述。

2.煉習吐納,最好結合太極拳之類的動功。蓋“有動乎中,必有其靜。”動靜相兼,互相增益。煉武術者,亦可以此作爲內功,只知蠻用拙力,不知以意領炁,以炁領形,終究落於下乘,且於養生無益。?

3.《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此法貴在堅持,行立坐臥之間,隨時可用丹田呼吸,不必拘泥時日。常人多在大病之後,方去尋求氣功療法,一旦病有好轉,卻又置之不理,學者切忌此種弊端。

4.平日注意保持元和,話宜少說,言多傷炁。《老子》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虛其心,實其腹。”所謂“大巧若拙,大辨若訥。”內含修煉之旨也。更要注重修德,德正則心安,心安則炁順,試看哪位修養高深之人沒有德行。

5.葷腥香辣之物,不利養炁,應少食或不食,老年人尤應注意。蓋葷腥之物,性屬沉濁,食之必使先天之炁粗而難伏;香辣之品,性主輕浮,食之必使先天之炁散而不聚。故均應避之。應持清淡飯食,以養真炁。食可則止,不宜過飢過飽,過飢傷炁,過飽傷神。此飲食之道,修真煉炁者不可不知。

6.不可當風吐納,煉到好處,全身發熱,毛孔開張,更不可見風。若盤腿打坐久了,下肢痠麻,不可驟然下地,最傷筋骨。先把兩腿伸開,手撫兩膝,養靜片刻,待覺身輕,方可下地。?

7.煉炁當禁菸酒,煙爲火之象,火能爍金(肺),故抽菸多者肺先損,肺損則無以生炁。酒者,入於心經則多說話,入於肺經大聲叫喊,入於腎經情慾不節,入於脾經不願喫飯,入於肝經大動肝火……種種危害,皆令人性亂而炁耗,故宜戒之。?

即此一法,已爲養生不二法門。但這在道家修煉之中,只爲築基功法。學者得其真趣,欲求上層接命之術 者,再訪高師深造可也。

 

 



三、輔助築基法

 

退符八法

初步修習中華道家築基功法,在每次做功完畢之後,應當有一定的收功方法。做功之時,道家稱爲“進火”,因需用心神,而心謂之“火”;收功之時,道家稱爲“退符”,即用文火封固,以鞏固煉功的效果。這裏介紹的“退符八法”,是筆者根據傳統中華道家的按摩法,結合自己多年的煉功經驗,總結出來的八種方法,簡便易行,功效奇特。

幹沐面

幹沐面,又稱乾洗臉。兩手五指併攏,以先下後上的順序,搓擦面部,如同洗臉之狀。要搓至面部輕微發熱,纔有效果。可以達到調暢氣血、治療面癱、振奮精神、美容駐顏的神奇效驗。連做三十六次。

鳴天鼓

天鼓,即指耳膜。兩手心捂住耳竅,不使漏炁。以雙手十指按於腦後,然後雙手食指壓住中指,再以食指由中指往下叩腦勺。如果耳膜無損,即可聽到“咚咚”如同打鼓的聲音。鳴天鼓可使耳膜得到震動,可以保持耳朵的聽力,達到老不耳聾、聾者復聰的奇效。連做三十六次。

運神目

兩目爲神光之所繫。以兩手心捂住左右雙眼,如果練功之後兩手心發熱效果更好。然後以兩手心揉動雙眼,先由內向外,再由外向內。可以治療眼部一切疾病,如近視、遠視、散光、沙眼、失明等,見效甚速。向內向外各做十八次。

叩羅千

羅千即牙齒之神的名字。按照先腮齒、後門齒的順序,雙齒相叩。一下一下,不可太急。輔助此功,可以在大小便之時,緊緊叩住牙齒,養成習慣。能夠達到堅固牙齒、老不落齒的功效。連做三十六次。

扶中嶽

中嶽即面部中央之鼻。兩手四指均握拳,大拇指放於食指之上。以兩手大拇指的外側,從山根直至鼻翼兩端之迎香穴部位,從上到下,依次擦動。肺開竅於鼻,兩手拇指外側有“少商穴”,屬肺經,故用此處。可以達到增強肺活量、調整呼吸、保持良好嗅覺、防治感冒、治癒鼻炎等奇效。連做三十六次。

濟天一

濟天一,天一生水,水屬腎,即指腰眼腎臟之部位。左右手心各捂住左右兩腰眼,一上一下搓動兩腰眼。最好能夠搓到兩腰發熱。可以收到溫腎壯陽、心腎相交之功效。治癒腿軟、膝冷、腰痛、陽虛等症狀。尤其腰部受寒或扭傷而痛,即以此法,將熱氣搓入腰眼之內,即可速愈。連做三十六次。

揉丹田

丹田即肚臍之部位。此處爲人生身受炁之本。兩手相疊,男左女右(即男以左手壓右手,女以右手壓左手),先以順時針方向揉動丹田;然後反手男右女左(即男以右手壓左手,女以左手壓右手),再以逆時針方向揉動丹田。可以收到調動丹田之炁、增加內炁、治療腸胃疾病的神效。順時針、逆時針各做十八次。

搓湧泉

湧泉即兩腳心之湧泉穴。坐於凳上或牀上,以左手搓右腳心,又以右手心搓左腳心。可以增強全身內炁、驅寒、明目、排濁、治療腿軟等功效。左右各做三十六次。

以上退符八法,一定要按照所述順序依次煉習。可在做功前,作爲進入功態的一種方法,通過對於身體的按摩,使全身放鬆,能夠很快入靜;在做功之後依次煉習,使炁機遍達於周身,作爲退符收功。如果實在無暇做功,僅做此八法,或者在工作勞累之時,或者在睡覺前後,亦可收到養生益智、祛疾延年之神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