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限系列1:什麼在我們的界限範圍之內,是我們應該負責的?

明明知道不是自己的工作卻不會拒絕,即使這些多餘的工作會影響自己的生活和情緒卻依然違心地接受。

這種痛苦不在於不懂努力,而在於不懂拒絕、出於恐懼的友善和過重的責任感,而使自己根本無法掌握生活的主權,不知道什麼是自己的責任,什麼不是自己的責任。

設立界限的目的在於:“知道什麼時候說好”“什麼時候說不”“如何掌控我們自己的生活”,幫助我們更愛家庭,更愛他人,更愛自己,擁有平衡健全的生活。

界限有現實世界的界限和心理世界的界限之分。前者容易看出,如籬笆、標誌、牆壁、放有鱷魚的壕溝、修剪整齊的草坪、樹籬等;後者則是指“心理上的邊界”,它定義你是誰,你到哪裏爲止,而別人又從哪裏開始。當你向某人正視衝突或問題時,便是在設立界限。

瞭解什麼是界限後,我們仍會出現超越界限的問題。爲了避免這種情形,我們必須知道:什麼在我們的界限範圍之內,我們只需負責什麼。

界限之內

1.感情:你的感情是你自己的責任,你需要自己先擁有主權,認真地把它當成自己的問題,才能及早發現癥結並設法解決。比如夫妻之間的感情問題,如果一方一味地付出感情,而對方感受不到,或不願去感受,致使付出方內心充滿怒氣,這樣的關係或許已經出了問題。

2.態度與信念:態度,就是你對生命、工作,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看法與傾向。信念,就是你所接受爲真理的任何事情。比如,我們從小學習要幫助他人,善待他人,而這樣的態度與信念影響着以後我們成爲怎樣的人。問題是,當我們幫助了不該幫助的人,善待了不該善待的人,我們的態度和信念就要受到質疑,所以,我們要爲自己的態度和信念設立界限。

3.行爲:行爲是有後果的,就像我們工作就應該得到工資,運動身體就比較健康,對別人好關係就應該親密些。每個人都需要爲自己的行爲負責,同時要警惕過度干預他人的行爲。

4.選擇:我們必須爲自己的選擇負責,結出“自控”或“節制”的果實。你自己做的決定,你就必須承擔它們的後果。比如,你工作中面臨着這樣的選擇:跳槽,或考研,或考公務員,你的猶豫在於你不自信,怕丟臉,不敢承擔選擇的責任。承擔責任會使你不斷提升能力,獲得自信;不承擔責任則會使你不必承擔丟臉的風險。其實,每種選擇都是對的,都有背後的價值,關鍵看你怎麼選。

5.價值觀:我們珍愛並認爲重要的東西,就是有價值的。界限不是幫我們否認,而是要我們坦誠自己有哪些陳舊有害的價值觀,然後求神幫助我們改變它們。比如,我們認爲權力、財富和快樂是我們最需要的,能滿足我們內心最深處的慾望,但到最後我們才知道,我們想要的是愛。

6.界限:

要對別人設立界限。遠離外界外在環境對自己的干擾,防止被他人和社會裹挾。

設定我們自己內心的界限。我們需要自制,不是壓抑。

7.才幹:因爲才幹在我們的界限之內,是我們的責任,不能因爲害怕、有風險而不去負責。

8.思想:界限的思想,即我們具有思考能力,這也是我們區別於其他生物的重要特徵。

我們必須擁有自己的思想。也就是說,我們要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麼,要根據自己的能力、性格、資源等多方面綜合分析,知道自己到底適合什麼職業,想要的是什麼。

我們必須在知識上有所長進,拓展我們的心智。

我們必須澄清那些被扭曲的思想。在人與人的關係中,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不能用過去的關係和先入爲主的觀念來曲解別人,避免使用“應該”的字眼。

9.慾望:我們的慾望在我們的界限裏面。我們必須先知道我們所要的是什麼,才能追求它們,滿足我們的人生。“所欲的成就,心覺甘甜。”但問題在於,我們的個性中缺少有結構的界限,我們不能確定誰是真正的“我”與我內心真正渴望的。如很多對性上癮的人不斷尋求性經驗,事實上,他們內心渴望的是愛與真情;很多不斷跳槽,想轉行的人,事實上,他們內心渴望的是擺脫自卑,追求的是認同和接納。

10.愛: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去愛,並且響應別人的愛。但很多人因爲受傷和恐懼,不能愛和接受愛。我們要擔負起愛的責任,對自己負責,也對他人負責。愛是人的一種主動能力,是一種把自己與他人聯合起來的能力,是一種突破使人與人分離的那些屏障的能力。

上述界限的各個方面都在我們的界限範圍內,在我們的管轄之下。但要照顧屬於我們地界之內的所有物是非常困難的,而允許別人去照顧地界內的所有物也不是那麼容易。

影響我們設立界限的原因有哪些:

害怕失去愛或害怕遭受遺棄。如,那些向他人順從說“好”,事後又不甘心的人,就是害怕失去別人的愛而無法設限。

害怕別人的憤怒。如,書中的史坦,因爲小時候害怕憤怒的父親導致成人後害怕他人的憤怒,使得自己無法設立界限。

害怕寂寞。如,那些隨叫隨到的人,他們大多是害怕寂寞,想找人陪伴。

害怕失去內心那“好的一面”。如,那些認爲對他人的愛就是永遠對其說“好”,從不拒絕的人,否則就會深感痛苦。

愧疚感。很多人的給予,都出於愧疚的心理。如,那些說“不”的人會內心愧疚,只有不斷行好,自己內心才安寧。

回饋。那些得到東西會附加讓他們愧疚的信息。如,有些人的父母會說:“你看你,現在多享福、多富裕。”意思是,我們父母多不容易,讓你過上這麼幸福的生活,你必須回報我們纔行。

尋求讚許。比如,那些覺得自己還是喜歡被父母讚許的小孩子,成人後也會答應他人的任何要求,要什麼,給什麼,這樣纔可以得到他人的讚許。

過於認同別人的損傷。比如,那些曾經遭受過拒絕的人,深知當時失望和損傷的滋味,所以,他們會加倍感受他人的傷心,無法忍受自己對他人說“不”。

關於“心理邊界”的錯誤認知:

1:假如我設立界限,我就是自私自利

我們要區分自私(selfishness)和管家(stewardship)。自私是我們只專注自己的意願和渴望,對愛別人的責任置之不理。而管家不僅要照顧我們的靈魂,還要發展我們的生命、能力、感情、思想和行爲。這一切需要我們認清自己的責任:有些人把自己的需要看得很壞,很自私,甚至是奢侈的,這是不對的。有些人認爲別人有義務來滿足自己的需要,這同樣是不對的。因爲,我們的生活是我們自己的責任。

2:界限是不服從的跡象

許多人認爲,設立與維持界限就表示反抗或不服從。但需要明白的是,我們不是爲了反抗另一個人,而是爲了守護自己的邊界。當一個人認爲你是在反抗他,其實是他想要侵犯你的邊界。

3:假如我設下界限,我將會傷害別人

有人把界限當作一種攻擊性的武器,這是錯誤的。界限是一種防衛性的工具,適當的時候並不會控制、攻擊或傷害別人,只會保護你的東西不在錯誤的時間被別人奪走。

比如,你週末真的有急事而無法回家看望母親,你沒有傷害她,只是讓她有些失望,如果你能坦誠相待,把事情說清楚,她一定會理解的。我們要知道,拒絕那些對自己的需要負責的成年人,或許會使他們不舒服,他們或許得再去找其他人,但他們不會因此而受傷害。因爲前面界限十律中的評估律,已經分析過傷與傷害是完全不同的。

我們必須知道,在我們設立界限的過程中不僅會有外來的抗拒,而且會有後果和反擊。

當我們設立界限時,別人一定會奮力抗拒,最普遍的就是憤怒,還有使人愧疚的信息。 內在的抗拒來自人的需要、恐懼(內心對怒氣的恐懼和對未知的恐懼)和愧疚。

擁有成熟界限的人可以自由地說出“好”和“不”,因爲他們明白,若不能答應得心甘情願而且做得高高興興,他們絕不會隨便應允別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