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反思】圖文相比品奇巧

          ——《核舟記》教後記

對於文言文教學,我一直在學習。最早的時候,我也和周圍人一樣,總是從解釋重點字詞,一句一句翻譯入手。2018年的時候,在準備市級賽教過程中,就文言文教學專門向田玲老師諮詢過。她當時給我的建議是“文隨言動,文隨意動,文意相融”,那時的我總覺得田老師的觀點對學生要求太高,而我面對的是基礎差的山村孩子,這樣的學習方法並不適應他們。

但是,我還是想改變。於是,我開始在一些比較短小,內容簡單的文言文教學中嘗試。沒想到,在《詠雪》《陳太丘與友期》的教學中,我欣喜地看到孩子們在我的引導下,既能隨文意走進文本,又能在品讀中對重點字詞有積累有沉澱。於是,我開始追隨田老師的腳步學習文言文教學。

今年在學習《核舟記》一文中,我不但沿用着“文隨言動,文隨意動,文意相融”的學習原則,我還在學習過程中,用一張核舟的圖片激發了孩子們學習文言文的熱情。

在從文中拎出“奇巧”二字後,我利用課件放出一張核舟的圖片。然後讓孩子們觀察,我所給的圖片是不是就是魏學洢筆下王叔元送給他的核舟。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大漲,大家開始了火眼金睛式的尋找發現。很快大家就得出結論,說圖片與文中的核舟不是同一個。

有同學手舉得高高地說“老師,你看這張圖片肯定不是文章中寫的核舟,因爲文中說‘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而這張圖片的窗戶就是閉着的,但是我卻沒有看到字。所以,證明這張圖片和書中所記的核舟不是同一個。”還有人搶着說:“牀頭坐的人也不對,書上說‘蘇黃共閱一手卷',只有佛印是‘矯首昂視',而圖片上三個人卻都是矯首昂視。”另外還有孩子發現舟子的神態動作也不對,沒有楫,沒有看到念珠等等。在這樣的對比品鑑中,我適時滲透文言字詞的含義,同時引領學生對於王叔遠核舟構思的精巧,雕刻技藝的奇巧有所感悟。

在同學們都認爲圖片與文中核舟不是同一個微雕產品後,我又拋出一個問題:“既然大家都認爲這張圖片不是文中所記核舟,那老師爲什麼帶這張圖片到《核舟記》的課堂呢?”於是,同學們又開始爲我的選擇尋找理由。“老師,我發現這兩個核舟雖然不是一樣的,但有相似之處。文中說‘中軒敞者爲艙,箬篷覆之'和圖片上的樣子一樣。”我立即讓他將“軒敞”“箬篷”等詞語用自己的語言解釋了一遍,並把圖片中的相對應部分指給大家看。隨後,又有同學發現,圖片和文中的人數一樣,窗戶也可以開閉,船頭右邊的人的神態和佛印一樣……最後,我將蒐集到的一個小視頻分享給大家,讓同學們在“包加惠古核雕藝術博物館”中看到更多王叔遠的核雕作品,同學們也找到了課文中的核舟。   

就這樣,通過一次次的圖文對比,不僅引導學生理解了字詞句的含義,更是對語言運用的精妙,寫作構思的精巧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縱觀全課,我用一張圖片撬動全文,引領學生行走在文言相融的和諧氛圍中。明代微雕技術的精湛,王叔遠雕刻技藝的奇巧,魏學洢寫作手法的精巧,孩子們都能從自己的觀察、對比、思考中去探得答案。文中的奇巧物,奇巧人,奇巧文,更讓孩子們對祖國的傳統文化更增添了許多興趣。

文言文的學習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問題,我將繼續跟隨田玲老師的“文隨言動,文隨意動,文意相融”,帶領孩子們一起走進文言世界,感受更多的中國文字魅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