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產品之:價值鏈

如何看產品之:價值鏈(上)

說來慚愧,我去年才第一次接觸到價值鏈這個詞,是在雕爺的《MBA教不了的創富課》(瞧這破書名起的)。

簡單理解,價值鏈就是企業在創造利潤的過程中,所需要的各種商業活動的環節。舉個例子,如果你要開個咖啡店,你就需要考慮選址、原材料供應、設備、裝修、產品、銷售、品牌、員工培訓等環節。所謂定位,表現在執行上,就是在價值鏈的不同環節採用不同的策略,形成不同的模式。例如:漫咖啡的策略是租用面積超大的店面,提供非常多的座位,而地段就不需要太好,對翻檯率的敏感也會降低;而另一個品牌,星巴克,則是在自然流量密集的地段選址,店面較小,同時把翻檯率做到極限。這兩種模式,覈算下來都有利潤可賺,但在成本收益比、流轉率上會有所差別。

新產品對價值鏈的優化,其實就是兩件事:節省成本(優化或簡化已有價值鏈)、發現新利潤(延長價值鏈創造新的節點)。

產品經理都會關注需求。然而僅僅滿足了需求,並不意味着產品能在競爭中活下來。新產品並生存並獲取現金流,只有通過對價值鏈的優化來實現。

舉個例子,上門洗車有沒有需求?必然是有的。但滿足這個需求的同時,能否對洗車行業的價值鏈產生優化?這是個問題。如果這個模式無法通過延長價值鏈的節點獲取新的利潤,同時又增加了中間環節的成本,那麼這件事依然是做不成的(多數失敗O2O項目的本質問題都是這個)。

互聯網如何優化價值鏈

所謂的互聯網思維,就是在技術的驅動下,產生了更多的優化價值鏈的可能性。

一個顯而易見的例子:電商。電商爲何有如此大的力量,其實就是因爲它縮減了商品流通環節的成本,同時減少了商戶獲取流量的成本。舊價值鏈越不完善、無效成本越大,新產品的機會就越大。

另一方面,延長價值鏈,獲取新利潤的例子,其實早在互聯網出現前就不斷髮生。當PC不像傳統的電子設備一樣,賣出去就意味着價值鏈的結束(這裏忽略售後等支持性環節),世界上出現了微軟。

當世界上第一臺筆記本電腦 GRiD Compass 的設計師 Bill Moggridge 意識到這種價值鏈延長正在發生時,他創立了 IDEO 並提出了交互設計(Interaction Design)這整個新領域。這是目前整個互聯網行業重視用戶體驗的最初開端。這是爲何互聯網人都喜歡說「用戶」而非「客戶」的原因。

互聯網人喜歡說「降維打擊」。而「降維」的本質,是互聯網技術可以將產品的流通成本縮減到極限:把產品生產的邊際成本變爲零,用戶獲取成本變爲零。當變動成本清零後,產品的價格也就有可能清零,創造競爭優勢,然後通過價值鏈延長,在用戶的持續使用中獲取利潤。基於這兩點優化,騰訊等公司很快就完成了流量資本的原始積累,建立了新節點上的盈利模式(增值服務和廣告),逐漸成長爲今天的帝國。

當大廠完成了流量資本的積累後,就開始做平臺。平臺商業的本質,以價值鏈的角度來看,就是利用母產品巨大、穩定的自然流量,減少長尾市場中信息/服務提供者的流量獲取成本。對於平臺方而言,長尾需求的滿足也能盤活已有用戶,更有從中分潤的盈利模式,這是對價值鏈的進一步延長。目前流行的共享經濟、自媒體,都是在這個框架中生長出來的。微博、微信公衆平臺功不可沒。但另一方面,只有已經獲取巨大流量的產品,纔有資格稱爲平臺。明白了這點後,你就不會再被「平臺」這兩個字給忽悠了。

互聯網產品就是基於兩個點,一是「降維」建立競爭優勢,二是通過延長節點創造現金流。有了競爭優勢,能夠有效獲取流量後,對於不同產品,可以用內容、信用、品牌、用戶關係等可沉澱資產建立壁壘。貫穿在這過程中的,則是「用戶體驗」四個大字,這也就是大部分產品經理所經手的內容。

所謂互聯網思維大概就是這樣子。

案例:小米手機

有人說看不懂小米。其實將小米手機前幾年的經營思路放到上面的框架中,還是很好理解的:

1. 用戶獲取&留存

  • 瞄準屌絲市場,盤子夠大;
  • 犧牲利潤,壓低價格,建立競爭優勢;
  • 建立用戶社羣,通過社交媒體做口碑傳播;
  • MIUI的用戶體驗在初期的競爭局面中確實有極大優勢。
2. 成本優化
  • 純線上銷售,降低中間環節成本;
  • 利用社交媒體,初期降低營銷成本;
  • 由於用戶羣緣故,手機的工業設計、材料、工藝方面在整個鏈條中處於次要位置,手機的變動成本也就能被壓縮。
3. (理想中的)利潤節點:MIUI增值服務、內容、廣告

當然,這是小米到目前爲止,外界都能看出來的思路。這個思路最終能不能兌現爲成功的商業模式,目前還沒有結論。不過就我個人的觀察,(理想中的)利潤節點已經出現了兩個問題:

  • 軟件(MIUI)獲取成本高,跟手機的獲取成本掛鉤。除非把手機完全免費,否則MIUI不可能像純線上產品一樣,以零邊際成本擴散。而手機市場的情況,大家也都能看到,競爭非常慘烈。MIUI的用戶已經有一億多,再往上漲,空間有限。如果用戶規模增長停滯,那麼最終利潤節點的公式「用戶規模 x 轉化率」中的第一參數就收到了限制。
  • 內容、用戶關係等可沉澱資產有限,並且要直接面臨與各種大廠的競爭,同時還受制於用戶規模,投入和產出很可能不成比例。對用戶而言,這意味着轉移成本低,換一臺華爲手機也不會損失用戶關係(都在微信裏),或減少可獲取的內容(都在各大內容應用裏)。有可能增加用戶轉移成本的是用戶體驗和雲服務。但其實用戶體驗這塊,各廠做到最後都差不多;雲服務這塊,遷移成本其實也並不高。
所以理想和現實還是有一定差別。小米說自己還是創業公司,其實確實還是個創業公司。當然,小米也不是沒可能轉變思路爲主要通過手機利潤盈利的傳統模式,但這樣的話,恐怕很多泡沫就要破滅了。

不過小米的老大們肯定在嘗試新的路子,例如生態鏈,甚至影業,我這裏就不瞎妄議了。

未完待續...

一口氣寫了這麼多,其實還是停留在已經發生的事情。雖然現在想要做個純互聯網公司已經沒什麼機會了,但價值鏈的視角依然能幫忙判斷很多東西。即使最後互聯網的大門徹底封閉,價值鏈依然會是最有效的商業分析工具。

下一篇中會簡單講講如何以這個角度去判斷新的產品或項目。

上一期我們簡單講了講什麼是價值鏈,以及互聯網公司是如何優化價值鏈的。鑑於個人水平有限,要深入研究這個理論恐怕得去讀個 MBA 了,在此也就不再多說。

這篇文章中,講講平時在咱們研究一個產品的過程中,能夠從價值鏈的角度得到哪方面的啓示。

找到產品的位置

不管我們是在分析大公司的某個產品,還是分析產品的某個子功能,一定不能以孤立的角度去看產品本身。價值鏈角度能幫助我們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明確產品/功能在整個鏈條中的職責和位置

舉個例子,周鴻禕在《我的互聯網方法論》裏是這樣描述360的商業模式的:

360推廣免費的殺毒軟件,把門檻降到了零,每個人都可以免費獲得一款高質量的殺毒軟件。360由此獲得了巨大的用戶羣,在此基礎上推廣了360的安全瀏覽器,以此爲平臺實現了規模收入。
從這段話中就可以看出,每個產品在價值鏈中所處的位置:
  • 殺毒軟件通過免費等包裝手段建立了流量優勢,以用戶體驗作爲留存手段,在初期的格局中爲公司的流量資本進行了原始積累;
  • 由於殺毒軟件是個toC後臺、低頻應用,無法直接在這款產品上做廣告等利潤節點,只能在建立流量優勢後,向瀏覽器輸送流量,延長價值鏈(通過捆綁安裝等方式,在此不作討論);
  • 瀏覽器是一個前臺、高頻應用,在其上面能直接做內容、廣告的利潤節點,還能有效地向之後的360搜索提供巨大的流量輸送;而後面的搜索引擎,又能做競價排名、廣告等利潤節點。

這麼一整理,每個產品應該做的事情,是不是就清晰了?每個產品經理關注的指標,是不是就明確了?

另一個我們需要關注的事實是:任何企業都不會滿足於當前已有的利潤。當它們在自己的領域達到領導者或壟斷地位時,必然會將自己的觸手延伸到價值鏈的上下游,去探索新利潤節點。這麼做的前提必然是已沉澱的穩定流量、內容或用戶關係。而這種側翼攻擊,極有可能對價值鏈條相對單薄的產品造成壓力,就像當年360搜索從百度手上搶份額的故事。

基於前面的思路,可以試着思考以下問題:

  • 阿里爲啥要做餘額寶?這個產品是在爲什麼東西鋪路?
  • 目前國內外的社交產品裏,對用戶活躍要求最低的產品是哪個?(Hint:去看財報)
  • 交互體驗和視覺設計在哪些產品中重要?在哪些產品中不重要?
  • 在目前的工作中,哪些產品指標對你其實是沒用的、優先級低的?

以利益的角度尋找阻力和助力

一旦明確產品在價值鏈中的位置,那麼就能探索下一個問題:這件事如何能做成?

互聯網人,理想主義者居多,對於很多提升用戶體驗的事情,總是會一股腦去執行。但如今,純互聯網產品機會越來越小,互聯網+傳統行業成爲了新的潛力點。對於後者的產品,只看用戶需求顯然是不行的,必須在摸清合作方價值節點的前提下,纔有執行的可能。這其中有一些阻力,也有一些助力。

舉個例子,假設你要去某家餐飲商鋪搭WiFi,這個時候你要怎麼提方案?如果你直接說:「老闆,我們搭一個WiFi吧,這樣可以增強用戶體驗!」我猜這老闆可能鳥都不會鳥你。做餐飲都講究翻檯率,老闆巴不得客戶吃完就滾蛋,要是有了WiFi,客戶賴着不走,那豈不是降低利潤?這時候,我們就需要從老闆的角度去考慮這件事情,在滿足需求的同時也幫他們優化已有的價值鏈。

看看微信WiFi是怎麼做的:掃碼連WiFi,聯網後可勾選關注商家公衆號(優化營銷成本、延長利潤節點的可能性),並且在微信首頁頂部給出直達入口(一個非常值錢的位置),點進去直接是商家營銷頁。商戶在其中獲利的基礎是利用微信的流量資產,而微信也有可能從其中分潤。沒用過的可以去麥當勞體驗一下。

這就是一個把阻力變成助力的故事。

另一個很棒的例子,是 Apple Pay

目前你在線下刷信用卡,除了你跟商戶之外,還有三個角色參與了這件事:髮卡行、收單行、卡組織(銀聯)。他們按照7:2:1的比例從交易額的1%中分潤。而第三方支付產品,例如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則是替代了收單行和卡組織的功能。(具體可以看明學的文章:Apple Pay 究竟是什麼?

在傳統的刷卡場景中,銀聯POS機是收單行租用給商戶的。但如果第三方支付產品要擴展線下場景,這就意味着他們必須自己鋪放設備,或者改造商戶的現有設備。與銀聯POS機相比,這就是一項異常艱鉅、成本超高的任務了!

然後我們看 Apple Pay。首先 Apple Pay 依然基於傳統的以銀聯爲核心的支付鏈路,只是在前端層面代替了實體卡。如今,銀聯與第三方支付的競爭愈發激烈,他們也非常迫切地想要改善自己的支付體驗。於是,正在準備推廣的銀聯閃付(QuickPass)與 Apple Pay 一拍即合。而銀聯閃付的POS機,依然是通過收單行租用給商戶的。這個利益鏈條中,每一方都想做成這件事。這就是 Apple Pay 的助力。

深圳的同學們應該已經觀察到,很多的士上面已經加裝了QuickPass支付設備。不出意外的話,Apple Pay 很快也會來了。讓咱們拭目以待。

價值鏈之總結

說了那麼多價值鏈,對於專業的商業分析而言,其實還都是在皮毛層面。但價值鏈的思考角度,對於產品經理的影響是巨大的。因爲你除了要考慮需求之外,還要考慮事情如何做成,以及做成之後有什麼用。

關於價值鏈這塊,還有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點,需要單獨強調一下:價值鏈的優化和重塑,往往來源於新技術的應用。我們能明顯感受到,移動互聯網相關的新項目,沒有一定資源和資本已經很難做成了。但與其感嘆舊機會的消失,我們不妨開開腦洞,關注一下有哪些技術可以加速信息的流動、突破時空的限制,並有可能改變一個行業遊戲參與者的生態?無人機、區塊鏈,還是VR/AR?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