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IT業界激烈的自由競爭

餐廳的營業情況反映着市場行情。如果這句話是對的的話,那麼可以說,今天的美國硅谷依然享受着繁榮。斯坦福大學的周邊城鎮一改往日面貌,過去幾年不僅新餐廳接連開張,就連平日的預約都很困難,接近傍晚時年輕人非常多、很熱鬧,早晚的交通高峯時擁堵很嚴重。

  全球經濟不景氣對美國經濟的影響也不只一點,但這個地方的情況卻不同。仔細想一下,擁有全球最高市值的蘋果、僅總部就有員工接近1萬人的谷歌、2個月前通過IPO融資約160億美元的facebook等都聚集於此,而這只是近7000家IT企業中的一小部分,因此,美國硅谷能保持這種繁榮景象,自然就是情理之中的事。

  目前,比起大公司,想去高科技公司工作的畢業生更多。一個計算機科學專業大學畢業生,明確要成爲軟件工程師的,年收入可以超過10萬美金。換算成日元相當於750~800萬日元,由於還有15~20%的獎金,大學畢業生的年收入竟然能達到1000萬日元左右。

  有人就此向幾位風險資本家進行諮詢,讓人吃驚的是,他們一致認爲給這個金額是正常的。而且,公司內有股票期權制度,這也決定着剛畢業的軟件工程師可獲得期權的比率。不同公司想形成一些差別的話,好像也只能在福利保健、食堂用餐等方面下點工夫。這不是公司之間約定好的。提供如此高的薪酬的原因很簡單,就是軟件工程師不夠,完全是供需矛盾產生的問題。

  公司想要的條件都在聘請函中寫明,什麼時候想辭職都是自由的。同樣,公司也有權隨時改變你的薪酬、業務種類,而且也有權解僱你。由於這與日本的僱傭條件大相徑庭,因此向風險資本家諮詢,他們表示沒有不把這些條款列入僱用條件的公司。加州的僱傭以“At Will(隨心所欲)”爲基礎,僱傭與否視管理方的裁度而定,導致官司的也只有因爲歧視(種族、性別、年齡)而解僱的情況。當然,也有人認爲,在這樣的情形下,22歲的軟件工程師薪酬可達到1000萬日元,要是不景氣的話,也可能30歲就失業了。

  這不禁讓日本企業思考調整日本的僱傭制度。在硅谷存在完全的自由競爭。缺乏人才的時候,薪酬就高,沒用的話就無立足之地。而日本則毫無這樣的大起大落。可以說,究竟哪一種更適於管理很難簡單判定。

  但是,IT業現在是全球化的產業。怎樣才能創造出全球的IT企業呢,這不是一個企業、而是全體IT企業需要思考的問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