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發現

摘抄自:與熊共舞-軟件項目風險管理(Tom DeMarco、Timothy Lister著,熊節、馬姍姍 譯)

風險發現過程不應該只在項目啓動時進行一次,必須儘量保證它成爲項目回顧中不斷延續的一部分。在每次風險發現會議開始時,必須正式說明將要採用的步驟,這樣就能有效地消除不成文規定的影響。
一般來說,這三個步驟應該在同一次會議上進行。但是,每個步驟的技巧是獨立的,所以值得挨個詳細的介紹它們:
  1. 災難頭腦風暴(指有計劃的集體想象活動):
    1. #記錄所有的意見,一定不要讓主持人來負責記錄,因爲風暴是猛烈而且迅速的,必須認真記錄。
    2. 以噩夢的形式指明問題:這種做法在某種程度上也有助於消除不成文的規定的影響。詢問所有人,對於這個項目,他們最擔心的是什麼。如果他們會滿頭大汗的從夢中驚醒,夢中的情景會是什麼?
    3. 使用水晶球:如果突然你在能預見未來的水晶球中看到了項目的失敗,或者看到你的項目在未來成爲最白癡的項目,問問自己:怎麼會變成這樣那,是什麼導致的項目失敗?
    4. 轉化角度:請大家描述他們對項目最美好的夢想,然後將這些美夢全都反過來,然後大家討論“是什麼讓美夢不能成真”,
    5. 尋找不能被責備的災難:如果沒有誰做錯事情,項目因爲什麼而失敗?
    6. 尋找應該被責備的失敗:詢問每一個人,“項目會因爲什麼而變得面目全非?”。那些可能的原因是我們的責任?那些是用戶的責任?那些是管理層的責任?那些是你本人的責任?(只有當所有人都在場,這一花招纔有效。)
    7. 設想部分失敗:考慮是否有這種可能:項目整體上獲得成功,但是某一方特別不滿甚至是憤怒。
  2. 情景構造:
    1. 面對每個災難,想想它可能在那種或者哪幾種情況下出現。
    2. 有必要--至少是試探性地--估算每種情景出現的可能性。顯然,出現可能性極小的情景沒有什麼價值。但是對於被發現爲可能性很低的情景,仍然需要保持警惕:既然有人提出來,那麼它--至少對於提出它的人來說--或許並不是微不足道的。
    3. 可以不必再會議上進行,而是由一小組人在稍後進行,這樣可以更多的參考經驗數據,以判斷某個情景是否值得擔心。
  3. 根源分析:
    1. 現在,可能引發災難的情景已經擺在你們面前,大家可以一起來找出誘發這些情景的根源了。當這些情景還沒有真正出現時,這項工作會容易的多。如果所有這些情景都還只是想像--只是一些可能發生的蠢事--人們就可以大膽地推想他們的原因,並毫不顧忌地用指責的語氣說:“我無法想像這種事情發生,除非是哪個白癡在到處放火”,如果災難還沒有發生,這些話會比較容易說出口---哪怕可能成爲白癡的人也在同一個房間裏。
    2. 對於可能引發災難性後果的情景,它們的根源就是你需要管理的風險。
    3. 根據分析並不像乍看上去那麼輕鬆。這不僅因爲不成文規定的影響,更因爲“根源”本來就是一個複雜的概念(到哪裏纔算是找到根源了?)。這個過程最好是由一組人一起進行。
雙贏的選擇:
  1. 按照雙贏理論,項目應該預先找出所有參與者,並要求每個參與者描述所謂的“贏狀態”--在他/她看來項目成功的標誌。在這種方法論中,項目的需求是以一系列的“贏狀態”來描述的。如果一件事沒有成功爲任何人“贏狀態”的一部分,它就不是一向需求。有時--特別是在參與者較多時候--“贏狀態”之間會有所衝突,一方的“贏狀態”可能給別人的“贏狀態”帶來了困難,甚至使後者根本無法實現。按照雙贏理論,一對彼此衝突或彼此鉗制的“贏狀態”就代表一項風險。利用這個技巧,你也許會發現用其他方法發現不了的風險。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