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人的學習方法論(全)


1 學習的方向

07年的時候曾經講過一節Webcast,名叫《使您成爲Windows專家的一些學習習 慣 》。直到最近,還經常收到聽衆關於這一節課反饋和心得的電子郵件,可見學習方法論是大家非常關心的問題。因此,我的Blog就從討論學習開始 吧。
IT是一個需要活到老,學到老的行當。在摩爾定律的推動下,技術領域的革新和提高每天都在發生,這使得IT領域的工作者必須不斷的學習,才能緊 跟技術的腳步。與此同時,IT人大多都是“熱愛學習”的好同志,IT的細分領域非常廣泛,從CPU電路設計到PhotoShop磨皮大法,無一不是IT人 感興趣而希望學習的東西。在外部“摩爾定律”和內心“求知慾望”的雙重推動下,IT人在學習之路“上下而求索”。然而,我們仍舊面臨很多困惑,“學什 麼”、“怎麼學”、“學了有什麼用”,不斷的陷入一些學習誤區,感覺學習的非常辛苦,但是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卻提高的非常有限。在“IT人的學習方法論”這 個Blog系列中,我會跟大家共同探討一些技術學習方面的誤區,IT知識學習的要點和建議。
 
心法與招式
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也”。莊老先生的意思是,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必 定會把自己給累死。有人說這句話是讀書無用論的經典詮釋,而我覺得,針對IT領域知識的學習,這個描述再恰當不過了。我們需要對所學的知識有個選擇,絕對 不能採取“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死磕到底態度,而是要選擇去學那些比較用得上的,而放棄那些不太可能用上的。所以,我們首先需要討論的是關於“學 什麼” 的問題。
每個人都有自己工作的領域,需要的知識結構也不一樣,但是事情總是存在一些共性的東西,對於IT的學習來說,把握“心法與招式 ” 的平衡,是至關重要的。
所謂心法 ,就是理論基礎知識,是底層的原理性知識,是那些跟特定的廠家無關的跨平臺共性知識;所謂招 式 ,就是應用層面的技能,配置、操作和調試的步驟,跟具體的軟件或者硬件緊密關聯的特殊知識。IT行業的工作領域雖然千差萬別,但是在 知識的學習上,都存在心法與招式的區別,比如說:
IT工作領域 心法 招式
系統管理員 操作系統的基礎知識
程序的結構和執行原理
目錄服務,Web,郵件等系統 的基本知識
糾錯排錯的思路和技能
活動目錄下DNS的配置
SendMail系統的架設和管理
用PHP與 MySQL架設電子商務網站
Windows的集羣配置
網絡管理員 TCP/IP;RFC
網絡安全的基礎知識
網絡設計和規劃能力
路由器的具體配置命令
特定網管軟件的使用
一些網絡診斷工具
數據庫管理員 關係型數據庫的原理和設計
SQL查詢語句和編程
數據庫設計與應用平臺的 結合
SQL Server或者MySQL的操作
與特定編程平臺相關的數據庫指令
特 定數據庫產品的維護或者調優
圖形美工設計人員 色彩的原理
顏色搭配的技巧
設計能力和表現能力
“PhotoShop”磨皮大法等
Flash動畫製作或者編程
DreamWaver 網頁設計
可能大家已經應注意到了,我之前說的是“把握心法與招式的平衡” ,其實關鍵一點在於平衡 。 IT是一個理論聯繫實際的行當,既沒有獨立於應用的理論,也沒有缺乏理論支持的應用。從學習的角度來說,兩者應該相輔相成,互爲支持。如何做到平衡?我嘗 試從一個IT人的成長和學習路徑說起:
1)菜鳥上路。
這是在校學生和剛畢業1-2年的IT人所經歷的一個階段。概括地說,就是“什麼都不懂,什麼都想學,精力旺盛,求知慾超強”的一個階段。在這個 階段,需要牢記這兩句話:“學以致用”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校學生往往對老師講授的“心法”類基礎知識毫無興趣(過不了多久就會後悔,沒辦法,人總 是在不斷後悔中成長的),而對書店中諸如“21天精通XXX技術”這一類的“招式”充滿激情。這一點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需要把握一個度,切忌在應用層面涉 獵過多,淺嘗輒止。可以在興趣的導向下涉足一些領域,做一些“招式”的學習和實踐,但是需要時刻牢記,不要爲“招式”上的小有成就而沾沾自喜和止步不前, 而是需要通過這樣的學習和實踐來明確自己擅長的方向和領域。菜鳥上路以“招式”的學習爲主 ,通過學習、收穫、反饋和思 考,來擴大自己的知識面,爲自己找出擅長的方向。找到方向了,菜鳥才真的上路了。
2)初出茅廬。
在開始工作的頭兩三年,處在一個初出茅廬的階段。不同於學校的象牙塔環境,在工作中,有來自各個方面的壓力,有實際操作中的磨練,也有來自同事 及“師傅”的指導。對於所從事的工作,往往會經歷新奇-〉挑戰-〉得心應手-〉逐漸厭倦這樣的一個“心路歷程”。在公司裏,“三人心,必有我師”,跟周圍 同事和資深員工的交流,會使“招式”方面的應用技能快速提高,甚至在某各領域達到獨當一面的成果。某各領域應用和操作水平的獨當一面,並不代表整體技術能 力的綜合水平。這個階段的學習,要在聯繫到實際應用的前提下,對所工作領域的“心法”類知識做一個深入的理論學習甚至是補課。系統管理員這時應該把《操作 系統原理》翻出來仔細的讀一讀,網絡管理員應該看《TCP/IP協議》,這樣才能觸類旁通,對具體工作有更好的指導。初出茅廬階段以“心 法”的學習爲主 ,這樣才能打下紮實的基礎,在技術道路上實現可持續發展。
3)小試牛刀。
再工作幾年,你的名片上可能已經印着“高級工程師”甚至“技術主管”的頭銜,此時切忌在你熟悉的領域“自掃門前雪”,“坐井觀天”。IT是一個 需要綜合知識的領域,此時不妨學些一些自己不熟悉,但是卻跟自己目前或者未來的工作有關的平臺或者系統,多做一些實踐操作,做一些試驗,動動手。論語上 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IT人也要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工作小有成就後,要學習一些新的“招式” ,讓自 己時刻保持良好的狀態,堅決避免思路和操作能力的僵化。
4)遊刃有餘。
此時你可能已經是“首席工程師”,“技術總監”或“架構師”。對於技術方面的問題,往往在公司內有着“一語定乾坤”的決定性能力。而這一階段的 學習要求往往也更高,不僅要打破平臺的限制,也要站在更高的高度,從“集成”的角度出發,把各個IT領域聯繫在一起,需要有總攬全局的能力和視野。此時, 初出茅廬時學習的“心法”(提高你的能力),和小試牛刀階段不斷補充的“招式”(開闊你的視野),都將在這個階段厚積薄發。此時的學習, 不僅僅侷限在特定領域的一招一式,而是要融會貫通 ,把“各門各派”的心法爲我所用,總結提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決斷能力。
5)手中無劍。
這是一個你我都在追求的狀態。金庸筆下的獨孤求敗,一生用過五種不同的 劍,分別爲無名利劍、紫薇軟劍、玄鐵重劍、木劍乃至無劍。這五種不同的劍,事實上代表了獨孤求敗劍學的五個不同境界。“自此精修,漸進於無劍勝有劍之 境”,說的是在積累、經驗和知識上的深度達到一定境界後的自如應對。
從這個簡單的成長學習路徑,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IT領域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實現輔相承的,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很好的平衡。這樣才能把握好學習 的“度”,不再只是的汪洋大海迷失方向。
 

2 學習的誤區

昨天我們討論了“學什麼”的問題,今天我們來談一談“怎麼學”的問題。磨刀不誤砍柴工,我們要提高學習效率,首先需要找到自己學習方法上的誤 區。
 
一些常見的學習方法誤區
1)資料導向型
現在就停止閱讀這篇文章,打開“你的電腦”,看看一你的硬盤上是否一個名爲“XX資料”的文件夾,我相信,這裏面一定保存着大量你精心收集的電 腦教程、電子書、培訓材料、課程視頻等等。我敢打賭,絕大多數的IT人都會在自己的電腦上保存一個或者幾個這樣的文件夾,其中內容往往經過精心分類,數量 在幾GB甚至幾十GB之巨。請再扭頭看一看你的書架,你所購買的各類計算機書籍、雜誌,是否已經把書架堆滿了?你買的書籍種類,是否已經涵蓋了從編程、 Windows管理、Unix/Linux一直到美工和PhotoShop?
這是很多人都會經歷的一個“資料導向型”的學習誤區。你現在可以仔細統計一下,你電腦中的資料和書架上的書籍,有多少是從來沒有看過的?有多少 是看過超過1/3的?又有多少是真正看完並且對你的技術和工作產生了實質性幫助的?
我這裏想提出一個概念,叫做“有效學習時間 ”,意思是說在學 習所花費的所有時間中,對自己掌握新知識、大腦思考和學習新技術、動手操作並且積累經驗直接有關的時間 。回顧我們的學習習慣,當開始一項新 知識或者新技術的學習時,我們往往是從買書和在網上收集資料開始,據我統計,在學習時,我們有50%時間在 收集資料、30%時間在整理資料、20%時間在翻看資料 !也許這樣的數字有些誇張,但是你可以回顧一些自己最近的學習過程,看一看是否滿足 這樣的80/20分佈,統計一下自己的“有效學習時間”是多少。
“有效學習時間”的多少,直接決定了你的學習結果和效率。有的人在IT行業沉浮多年,涉獵領域廣泛,電子版的資料和各類的圖書“汗牛充棟”,但 是常常覺得自己非常迷茫,很多技術都不夠精通和深入。這時,需要從學習的基本效率和學習的有效時間上反思一下了。保存在硬盤和書架上的並不能直接成爲你的 能力,不是硬盤有多大,知識就有多豐富;也不是書架有多高,技術就有多牛 。你需要大量的“有 效學習時間”,把這些轉化爲自己的積累。我說的語言可能非常直白,甚至不給人留面子,但卻說的是一個樸實的道理。
2)似懂非懂型
這種類型,換句話說,就是不求甚解。一些IT的概念和產品,往往是比較容易理解的,粗略的翻譯一下書,心裏也許就知道個十之八九了。可是,IT 技術和產品往往是跟特殊的環境和場景相關聯的,懂得概念,並不見得能夠在應用上融會貫通。有些朋友看書非常快,不留意書中的細節,只是圂圇吞棗,一目十 行,把一些大概的知識點和概念記住了,就以爲已經掌握了。
我寫的這些誤區,其實很多都是自己經歷過的。以“似懂非懂型”這個舉個例子,我講一個我自己經歷過的故事。剛畢業的時候在微軟的技術支持部門工 作,起初是負責Office/Outlook產品的支持,後來逐漸開始接觸Exchange Server。當時書看了不少,各種試驗沒少做,客戶的問題也能大概的解決。後來曾經有一個機會,去面試Exchange產品的高端技術職位,本以爲自己 對這個產品已經非常熟悉,可是沒想到被真正的專家一再考問,很多細節立刻變得模糊,對一些自己以爲非常清楚的模塊也沒有辦法說的太深入。我想大家也許都有 這樣的經歷,認爲自己已經懂了,或者覺得這些不太重要,但是就是這些似懂非懂,或者你忽略的地方,在某個特 殊時候會跳出來找你的麻煩。“出來混得,遲早要還”,這真是至理名言阿。似懂非懂,歸根結底還是不懂。
因此,如果你認定要學好一門技術,就要抱着打破沙鍋問到底決心,不給自己的知識結構上留下漏洞。 資料導向型這個誤區說的是學習要有足夠的效率,要把握“有效學習時間”,似懂非懂型這個誤區,就是說學習的結果和質量,花費了足夠的有效學習時間,必須保 證產出的結果是一個過硬的,經得住檢驗的知識結構。
3)丟西瓜撿芝麻型
前面說了學習需要建立一個“經得住檢驗的知識結構”,這並不等於你需要對所學技術或者產品的每一個細節都爛熟於心。過於關注細節,就犯了“丟西 瓜撿芝麻”的錯誤了。有些人學Linux,要對每個命令的參數都仔仔細細的背下來,有的人做Windows的網絡管理,卻非要花時間搞明白活動目錄的數據 庫結構,甚至有人曾發email給我,說決心要把Exhcange的Database接口和物理結構給反向工程出來。
想想前一篇blog中我引用莊子的話吧,“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也 ”。 在這些細節問題上死磕,無異與浪費生命啊。話又說回來,到底如何定義西瓜和芝麻?學習,到底需要學到什麼樣的深度?這其實也是一個非常難以把握的問題。我 們在前一篇blog討論了“心法”和“招式”,在具體的一項技術或者產品的學習過程中,如何定義“西瓜”和“芝麻”呢?我是這樣理解的:
西瓜,就是宏觀層面的概念、方法、最佳實踐,一些短期之內不會隨着產品的變化而變化的知識;一些可以活學活用,體現產品設計思想的理念;它可以 是一些技術細節,前提是掌握這些細節是會對產品的設計、優化或者故障排除等方面發揮作用的。
芝麻,往往是一些需要機械性記憶的信息,或者一些被廠商封裝在“黑盒”中的部分。把Linux的命令悉數的背誦下來,並不能讓你成爲專家, 反向工程廠商的“黑盒”,也只會做一些徒勞無益的努力。
讀到這裏,可能讀者對“芝麻”和底層原理這類“心法”級別的學習會產生混淆,深入地探究一個系統的內部,難道不是提高技術能力的方法嘛?其實, 這是有區別的。我前文所提到的底層原理這類“心法”級別的知識,是指獨立於任何廠商產品的理論知識,是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是現在、未來,當前版本和以後 N+1版本都用得着的知識;而我說的“芝麻”,是指特定產品的細節和被廠商有意封裝底層部分,是那種今天學完,明天就過期作廢的東西。比如說,學 Windows,你可以看操作系統的教材來獲得“心法”,這樣的知識,即使微軟出了Windows 3000,你也用得上;但是如果你去反向工程ntoskrnl.exe,即使搞出了一個所以然,只要微軟發一個Service Pack,你掌握所有的東西就都變了,你也就陷入了丟西瓜撿芝麻的誤區了。不知道我這樣,是不是把這個問題說明白了。:-)
 
今天先寫到這裏,下篇預告:
一些有關“怎麼學”的建議
首先需要明確方向,否則即使學習方法再高效,也不免南轅北轍,背離自己的目標。關於學習方向的討論,請參見之前的一篇文章 。下面我來重點說一說有關“怎 麼學”的建議。
1)如何查找和利用資源
2)關於買書和讀書
3)論壇的作用和提問的藝術
4)自學和On Job Training的區別(如何從他人學習)
5)學會喜歡英文和利用英文
 

3 高效學習的建議

一些有關“怎麼學”的建議
首先需要明確方向,否則即使學習方法再高效,也不免南轅北轍,背離自己的目標。關於學習方向的討論,請參見之前的一篇文章 。下面我來重點說一說有關“怎 麼學”的建議。
IT技術,不是一個通過“閉關修煉”就能練成絕世武功的學科,在學習的過程中,除了主觀上的刻苦努力之外,還需要講究正確方法。我下面所寫的幾 點,其實都圍繞着一個核心的思路,就是---學習需要“不斷地與高手過招” 。IT技術的時效 性和應用性非常強,你的學習資源、環境、平臺 ,都需要“與時俱進”,都需要能夠“代表先進生 產力”,這樣的學習,才能夠使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達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有人可能會疑問,我身處二線城市、工作是三流單位,畢業在四流學校,“學習的資源、環境、平臺 ” 都非常的普通,如何做到像我說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呢”?其實事在人爲,我們需要學會尋找可以幫助自己的巨 人 ,下面的建議一定會對你有幫助。
 
1)如何查找和利用資源
百度和Google,應該是大家首要的信息來源。但是,這些來源都是被動的,搜索引擎不會自動的把好東西送到你面前,它的前提是你自己必須知道 關鍵字。另外,還有一些渠道,是可以主動地把最新的信息推送給你的,比如Blog,比如RSS訂閱等等Web2.0的溝通方式。對於被動的搜索,要掌握好 方法,提高效率。對於主動性的信息獲取,要選擇最權威最高端的信息來源。這樣才能讓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
如果你讀過前一篇文章,已經認識到了“資料導向型 ”的誤區,就應該不會被 搜索引擎和海量的信息所左右。百度Google 都有相應的高級查詢指令,你需要好好的掌握這些,提高自己的效率。對於主動性的信息來 源,選擇你所在領域的最頂尖公司、研究機構、專家羣體,訂閱他們的Newsletter,讀他們的Blog,訪問他們的論壇,訂RSS,長期的關注這些信 息,並且思考這些信息背後所傳遞的技術趨勢和思想。
現在大家接觸的信息量非常大,對於海量的信息,一種處理方法是泛讀,目的是幫助自己獲取新知,把握大方向,知道世界上發生了什麼,不至於落伍; 另一種處理方法,就是精讀,深入地瞭解來龍去脈,必要時再去查找一些相關的資料,把這部分內容融入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
 
2)關於買書和讀書
書不在多,而在於精。一本書的成本不在於它的售價,而在於你讀這本書所花的時間(機會成本)。 完 整的讀完一本書,通常需要兩週到一個月的時間,對於你所付出的時間成本,好書會給你帶來超值的回報,令你茅塞頓開;而平庸的書,僅僅是給你留下了一個模糊 的印象而已,過不了多久就全忘了。
買書要買高手寫的書。 分享一些個人買書的小技巧。我買書的時候,一般選擇署名爲 “某某-著”的書,而對一些“某某-主編”或者“某某-編譯”的書敬而遠之。一本書的作者,越少越好。一個人寫一本書,跟十個人寫一本書,效果是截然相反 的。一本好書,是作者觀點和思考的結晶,讀這樣的書,也就是一個與高手進行“面對面”交流的過程,是一個瞭解高手思維和思想方法的過程。
不要買太多操作技能型的書。一方面這類書籍良莠不齊,另一方面,對於一項技術或者產品的操作,最直接最權威的,就是廠商發佈的幫助文檔和白皮 書。購買太多這類大部頭的“XXX操作大全”,會佔用你大量的時間成本,得不償失。提高技能,除了讀書,另一個重要的方式就是做實驗,這個我在後面的章節 會詳細的寫。
另外我想再多說一句的就是關於翻譯過來的外版書籍。目前出版界的翻譯質量參差不齊,讀這一類的書,可以先看一看網上的讀者評論,對於翻譯的實在 不靠譜的書,寧可去讀原版。還是那句話,一本書的成本不在於它的售價,而在於你讀這本書所花的時間(機會成本)。你買一本翻譯質量太差的書,大量的時間都 花在了猜測譯者的意圖之上,不僅浪費時間,而且對學習和讀書過程中思維的連貫性也大受影響。
 
3)論壇的作用和提問的藝術
論壇是一個“獲得”與“給予”的地方。在論壇上花時間,要多看精華,少發水貼;提問要提得簡明扼要,易於解答;回貼要回的清清楚楚,把好人做到 底。論壇之中藏龍臥虎,是一個與高手過招的好地方。一些建議:
首先是關於提問。學問學問,要學要問,只有把你的問題問出來了,才能得到別人的指點。但是,不要不經過大腦就提問,提問的目的是獲得啓發,而不是解決現有的困境 。一個好的問題是可回答的、有延伸性、有啓發性的;不好的問 題則過於關注細節、跟特定環境相關,沒有代表性,也無法回答。提出一個好的問題,會吸引他人解答,並引起一系列的討論,這對開闊自己的思路,獲得新的觀點 和想法,都是大有好處的。
第二個建議是關於交流,論壇中每一個ID背後,都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這是結交同道中人的好地方,不妨經常維持一些線上交流和線下活動,對進入 特定的技術圈子,瞭解業界的情況,甚至找工作,都大有好處。
第三,有交流就有收穫,在索取的同時,也別忘了奉獻。心存感激,幫助他人。不僅是在論壇中應該堅持的習慣,也是爲人處事的一個原則。
第四,控制時間。不要被論壇中的積分和等級所左右,不要花太多的時間,以至於顧此失彼,忽略了更重要的東西。
 
4)自學和On Job Training的區別(如何從他人學習)
自學是比較辛苦的。首先是不要自學那些自己眼前用不着,今後也不一定用得着的偏門技術,這一點在之前討論“學什麼” 的文章中已經有所涉及, 不再贅述。自學要避免“看書-做題-上機”這樣的中學生式的循環,而是要與人交流。IT技術歸根結底還是爲人服務的,你可以與這個技術的用戶交流,看看他 們想要的是什麼;你可以與懂行的高手交流,看看人家的想法。
所謂On Job Training,就是一邊工作,一邊學習自己工作需要的技術,我們通常叫“趕鴨子上架”。有機會被趕上架的鴨子是幸福的,因爲你身邊有大量的學習資源可 以參考,有高手可以請教。
不管是自學,還是On Job Training,都需要懂得如何從他人身上學習 。 有些時候,高手一句話,抵得上你看一個星期的書。因此要調整好心態,抱着三人行必有我師的態度,杜絕“文人相輕”的惡習,善用“提問的藝術”,多給自己爭 取與高手過招的機會。要學會關注細節,高手的一句話,一個想法,甚至打命令做實驗時候的一個小習慣,可能都有你值得學習的地方。觀察-思考-總結-提問,按照這樣的順序來向高手學習
 
5)看書與做實驗
實驗是必須要做的。做實驗要講究效率,有一套自己的工具和平臺,不要每次都從下載軟件,安裝Windows Server或者搭建開發平臺開始。要搞清楚實驗的目的,是爲了驗證想法、測試可行性,還是僅僅把書上的步驟跑一遍。我不建議跟着書本上已有的試驗或者步 驟來做,書上已經把實驗的步驟和結果都寫清楚了,自己再做一遍,並沒有什麼太多的收穫。我建議自己給自己提出需求,像做一個小項目一樣,設計一個實驗並且 實現之。做大實驗比做小實驗收穫要大,做實驗可以“左右互博” ,左手提出要求,右手來實施, 自己模擬真實的企業場景,可以把複雜的要求簡單化,去掉表面的東西,只留核心的,讓自己通過實驗來實現。這其實非常有趣,也是技術的樂趣之所在。
其實,企業裏面,在給客戶做項目的時候,也經常會先做這樣的概念驗證和可行性分析試驗,我們叫做PoC(Proof of Concept)。其實,這個關鍵是Concept,找對Concept了,不管試驗成功與否,都是大有收穫的。這個Concept,可以是當前最新的一 些技術的應用,或者頂尖公司推出的解決方案中的核心思想,或者國外流行的一些趨勢等等。你把這些東西拿來,去掉表面的東西,把它的核心看清楚了,然後自己 做一個實驗去實現它,這個過程中,你可能還會遇到很多問題,請教很多高手,或者查閱很多資料,這不正是我們追求的與高手過招的機會嗎?這不比看一本 “XXX操作大全”要有效得多嗎?
 
6)學會喜歡英文和利用英文
大量的創新理念、新觀點、新技術發源於西方,英語是獲得這些觀點的第一渠道。計算機英語並不難,只是一個習慣的問題。一定要養成讀英語的習慣。 心理學家們研究過,養成一個習慣,你只需要短短的21天時間,關鍵是要堅持。也許英語有詞彙量的問題,需要積累和更多的時間,那麼好吧,給自己50天時 間,堅持再堅持,我敢跟你打賭,到第51天,你會發現看英語的技術資料也不過如此。50天的堅持換來一個受益終生的習慣,值得。
 
7)當老師是檢驗學習效果的最好辦法
你怎麼知道自己對一項技術或者產品已經掌握了?很簡單,當一次老師。給你的朋友,同事,論壇裏的網友,上一節課。如果你能清晰地把這個知識教會 別人,能夠回答聽衆提出的問題,甚至在教書的過程中靈感閃現,對技術的理解更進一層。那麼,就學的八九不離十了。其實,舉辦一些這樣的小規模講課和交流活 動,是技術圈子結識朋友,傳遞知識的好辦法。
 
小結一下,學習的平臺很重要,周圍的環境很重要。不要閉門造車,要與高手過招。其實,就這麼簡單。
 

4 一些重要的能力

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獲得觀點的能力
 
 
我們已經談過了學什麼學習的誤區怎麼學 的問題。學習的目標和結果之 一,就是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提高。其中,對於IT人來說,有兩種能力非常重要,一種是獨立思考的能力,另一 種是獲得觀點的能力。
 
先說獨立思考 。目前的各類IT媒體、網站、博客很多,大量的信息撲面而來,很多人 被一些“流行的”、“大衆的”、“別人都在做的”、“看上去很酷”的觀點或者行爲所左右,做一些盲目的事情。舉一些身邊的例子:
 
*)考證熱潮---XX公司的認證通過後是金飯碗,看了別人的學習和考試歷程後,立刻熱血沸騰,義無反顧地加入考證大軍。
*)排錯能力差---只知道按照手冊操作,不知道故障出現後如何抽絲剝繭的解決它。
*)盲目的技術崇拜---前些年C++熱,市面上大量的C++圖書,於是乎認定C++是學編程的不二法門,一頭扎進去就出不來了。
*)盲目的偶像崇拜---看了XX大牛發的XYZ技術學習筆記和心路歷程後,立刻也如法炮製,毫不猶豫地跟進。
 
獨立思考很重要,可以讓你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能夠可以審時度勢,把握好大局。如何做到獨立思考,你需要:
 
1)積累。見多才能識廣,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有了一定的積累,看問題和思考也會隨着更加的深入。
2)你需要開始思考。不要做被動的信息接收者 ,要停下來想想爲什麼。從對方的角度 想爲什麼,自己的角度想爲什麼,從全局的角度想爲什麼。把獨立思考作爲一種習慣,每當你感覺自己即將頭腦發熱時,請提醒自己靜下心來,多思考一些爲什麼。
3)要了解自己,知己才能知彼。獨立思考的獨立二字,是基於人的自我認識的前提下的。所以你一定要了解自己,才能夠把自己跟周圍獨立開來,纔可 能進行獨立的思考。照一照鏡子,從自己的性格、習慣、能力、經歷、環境等等全方位的給自己畫一個像。
 
有個叫Allen Galbraith的老外總結了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的十個竅門,經過獨立思考後,我覺得挺靠譜的,引用如下:
 
*)有疑問就發問。不要害怕問問題,即便是別人都沒問過的問題。
*)經驗比權威更重要。如果有專家、權威人士要讓你相信什麼和你的實際經驗向牴觸的東西,不要被他們嚇倒。
*)理解對方的意圖。別人找你談話的意圖是什麼?他們對你所說的話有沒有什麼背後的原因?
*)不要覺得你必須隨大流。
*)相信自己的感覺。如果你覺得不對頭,很可能真的有什麼不對的地方。
*)保持冷靜。保持冷靜和客觀可以讓你頭腦更清醒。
*)積累事實。事實是驗證真理的唯一標準。
*)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每個事物都有其多面性,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問題解決問題。
*)設身處地。瞭解對方的處境才能更好的瞭解對方的想法。
*)勇敢。鼓勵自己站起來說我不同意。不要害怕,經過磨練才能成長。
 
這十條裏面,我選幾個來說一說:保持冷靜 是我們尤其缺乏的,不要頭腦發熱;瞭解對方的意圖 ,需要你換位思考;相信自己的感覺 , 前提是你必須認識自己,否則沒感覺。(您在讀我的博客時,也不妨思考一下,作者爲什麼這樣寫,爲什麼要反覆強調一些觀點,哪些對我是有幫助的,哪些觀點可 能還不夠成熟,等等)
 
我們再說說獲得觀點 的能力。不要等着別人把“十大訣竅”“六大趨勢”寫好了放在你 面前,你需要自己獲得這些觀點。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之上,你可以將自己的所思所想彙總提煉成爲自己的觀點,進而用來影響他人。中學寫議論文的時候,老師常教 我們要善於“提煉觀點”,這是一種洞察力,一種深入事物或問題的能力。如何才能“獲得觀點”?你需要:
 
1)基礎紮實。厚積才能薄發,武林高手從來都是先積累了渾厚的內力,然後纔可能一夜之間練成絕世武功的(參考張無忌練習乾坤大那多)。所以話又 繞回我第一篇文章寫的內容了,基礎知識真的很重要。搞Windows的一定要懂操作系統、搞開發的一定要熟算法、搞網絡的必須把協議倒背如流。
2)善於總結。總結可以使你擺脫皮毛,抓住要領。有些時候表面的東西很複雜,比如一些產品,功能狂多,架構暴複雜。這個時候你需要把複雜問題簡 單化,總結提煉之。透過現象看本質。
 
你可以不會一門技術,但是擁有“獲得觀點”的能力,其實也就代表“打通任都二脈”了。你可以自信的對別人說:“這項技術我現在不熟悉,但是請給 我一個很短的時間,我看一下之後,告訴你我的想法”。這句話傳達了兩個層面的意思,第一、你學一樣陌生東西很快可以抓住要點,第二、你馬上能把所學內容轉 化爲自己的想法來與人交流。(有點像慕容復同學 的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阿,呵呵,我大概武俠片看得太多了)
 
今天先寫到這裏。
 

5 也談IT的創新

也談IT的創新
 
Innovation是一個有魔力的詞彙。很多IT公司的使命和願景中,就把創新放在一個至關重要的位置。國外的頂尖的商學院,已經把“商業創 新”作爲一門課程向MBA學生講授,從企業戰略、組織結構、人事激勵等層次來驅動企業的全方位創新。這是一門非常系統化和複雜的理論。今天,我們只從個人 的角度出發,來談一談如何把創新作爲一種習慣的思維方式和工作目標。
創新是信息技術得以發展的根本,不管是網管,還是研發,做IT的人,都要以創新作爲自己的目標。“創新”這個詞是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 Schumpeter在他的《經濟發展理論》(1912年!)一書中提出的一個經濟學概念。他把創新活動歸結爲五種形式:
1)生產新產品或提供一種產品的新質量;
2)採用一種新的生產方法、新技術或新工藝;
3)開拓新市場;
4)獲得一種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給來源;
5)實行新的企業組織方式或管理方法。
Schumpeter老先生在寫這段話的時候,還沒有計算機,也沒有IT行業。創新在IT行業體現在軟硬件技術的進步,也更體現在對滿足用戶需 求,挖掘用戶需求這些方面。
 
有關創新的一些誤區
1)創新不是一個口號,而是一種思維方式。 創新停留在口頭是沒有用的,創新一定是 縝密的思考加上敏銳的把握機會的結果。因此我之前非常強調獨立思考的重要性,這樣可以使你不僅是一個信息和 知識的接受者,而是成爲想法和觀點的創造者 ,可以通過自己的思考進行再加工和再創造。
2) 創新不僅僅侷限於技術的進步和 推進。 這裏還包括商業模式創新,對用戶需求的挖掘,甚至是“創造一個新的市場”。比如最近火爆的“開心網”,我相信它的後臺技術並不是前所 未有,獨一無二的;它的成功在於對用戶內心深處的需求的滿足。IT行業已經有太多的技術發明創造,但是真正在市場上取得成功的,絕大多數都是站在用戶需求 的角度出發的創新。(Schumpeter創新形式的第三種:開拓新市場)
3) 創新並不等於發明,你很難從無 到有的創造一個新的東西。 技術的演進有它的規律,在選擇創新方向時,要制定切實可行的目標, 避免“眼高手低”。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那個號稱使用漢字編程的“某語言”。創新的要求要遠遠高於發明,不僅僅要求在技術上突破,更需要切合實際,有 “市場”。“技術上的與衆不同的聰明勁(創造性)不等於技術創新”。
4) 現代社會,信息行業的創新不是 “閉關修煉”就可以“參透”的。 閉關修煉七七四十九天,能開發出超越Windows的操作系統嘛?不能,七七四十九年也做不到。這不在於時 間長短和技術強弱,而是在於創新需要一個外部環境 。這個外部環境給你提供技術的趨勢、客戶的 需求,甚至經濟、文化等等綜合性的信息,沒有這些,自能是孤芳自賞。
 
IT創新的來源和建議
1)西方的成功經驗,全球智慧結合中國特色。 現在是全球化的時代,我們不能抱着 “師夷長技以制夷”這樣帶有殖民地色彩的偏執思想,但是我們也必須認識到在IT技術領域,我國跟西方世界的差距。從CPU設計到互聯網應用,無一不是發源 和發展於西方國家,認識到差距,才能真正的開始創新,而不是滿足於“閉門造車”的快樂。學習需要“站在巨人 的肩膀 ”,這也是創新的必要條件。就個人實踐而言,還是眼界和境界的問題,見識越廣,自然思考越深入。但我們還在研發手寫輸入板時,也許微 軟的研究院正在測試下一代的“自然用戶界面 ”;但我們還在奮力追趕大型計算機的運行速度時,“雲計算 ”的概念已經走出實驗室,投入生產應用。你也許無法複製國外成功經驗,但是 知道別人在幹什麼,會爲你指明方向,少走彎路。
2)關注Disruptive Technology。 Disruptive Technology(破壞性技術)是相對於Sustaining Technology(維持性技術)而言的,比如數碼相機對於膠片相機,比如光盤對於軟驅,比如ADSL對於56K Modem。前者的出現,註定會讓後者成爲明日黃花。真正的Disruptive Technology,在它產生破壞性作用之前,也許只是一個備受爭議的新玩意,能否“吹盡黃沙始見金”,就看你的眼力和洞察力了,我承認我唐僧,但我還 要重複,眼界和境界真的很重要,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阿彌陀佛。。。
3)創新需要N+1,百尺竿頭,才能更進一步 。N+1是我自己發明的創新定律,N 是指NEW,代表新的東西。只有對“西方列強”新興的技術瞭解了、掌握了、思考了、消化了,纔可能通過努力在這些的基礎之上更進一步。有的時候,創新就是 那麼關鍵的一小步。NEW的東西就在你的身邊,每年各大頂尖公司的技術大會,都是獲得新思想新觀點的絕好機會,比如IBM開發者大會、Google Developer Day、微軟的TechEd、MIX和PDC,Oracle的全球技術與應用大會,等等,都不應錯過。即使不親身前往,也要把握其傳遞的核心思想。
4) 擁抱變化,每一次變化,都蘊含了創新的機會,不要墨守陳規,偏於安穩。逆水行 舟,不進則退。
5) 創新需要聯繫實際,需求是創新的源頭。不要爲了技術而技術,要從應用的角度出 發。
6)大學校園是創新的搖籃,環境很重要,思維需要激盪。 如果你是一個在校的大學 生,那你真是生在了一個幸福的年代,不要抱怨老師水平不好,不要抱怨學校沒有名氣,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了。從大環境上來說,至少你不用像我老爸一樣被髮配 上山下鄉,有互聯網幫助你瞭解天下,有各類頂級企業圍繞在高校的周圍(即使大外企沒有圍繞到你的學校,你也可以自己倒貼上去)。每年的大學生挑戰杯、 ACM、微軟的創新杯、IBM大學生程序設計大賽、Google 中國大學生創新設計大賽等等等等,有很多創新的大門向你打開,你需要的,只是走進去。這些都是開闊眼界,提升自己,與高手過招的好機會,參與進去,全身心 投入,想不“創新”,都難啊。
 
關於創新,還有兩個很重要的主題,一個是從創新到創業,另一個是山寨式創新。這兩個今天就不展開了,留待日後深入的挖掘。創新是一個很大的題 目,我自己感覺今天這2千多字寫得有些散,但是我厚着臉皮說一句,其實還是形散神不散,我始終在傳遞一個重要的理念:眼界和境界真的很重要,要學會站在巨 人的肩膀上,與高手過招。。。是誰在唱Only You啦?算了,今天就到這吧,大家吃好喝好,週末愉快。:-)
 
推薦讀物:
哈佛商業評論,迎接破壞性變革的挑戰, (作者,克萊頓·M·克里斯藤森 邁克爾·奧韋爾德夫)
技術創新到底是什麼 ,老馬的博客
 
下期預告:
IT專家成長的十個學習的建議
1)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2)提問和從他人學習
3)善於總結
4)博採衆長
5)與高手過招
6)站在巨人的肩旁上
7)三人行,必有我師
8)勿在浮沙築高臺
9)實踐出真知
10)要知道自己需要什麼
 

6 IT專家成長的十個學習的建議(上)

IT專家成長的十個學習的建議(上)
成長路上的十個學習建議,算是對IT人學習方法論這個系列的一個小結吧。在之前的5篇文章中,我們討論了學習的方向、誤區、建議,應該培養的能 力和如何進行技術創新。下面這些建議,都是可以落到實處的“回家作業”,希望大家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有針對性的選擇和應用。
 
1)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出來混得,遲早要還”,雙基是關鍵,選擇你需要的內容,制定一個小計劃和達到的目標,補一補這方面的課。這裏關鍵是要搞清楚“需要補什麼”、“明確計劃”和“目標是什麼”。 不要盲目的惡補理論知識,搞清楚哪些 東西是對自己今後的長遠發展有幫助的,實在看不清方向,可以請教一些前輩,然後把他們的反饋經過你自己的獨立思考 以 後,來確定自己缺什麼。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能,要給自己制定一個計劃,時刻記住我之前說的“有效學習時間”,不要三天找資料、兩天買書、最後一天隨 便翻翻,要沉下去。凡事都要把握一個“度”,學習基礎知識的目的是爲了指導應用、協助創新,不是爲了科學理論研究。應該知道選擇、取捨,知道自己學到什麼 程度可以停一停了。這些“度”的把握都很微妙,沒人能幫你,全靠你的獨立思考
 
2)提問和從他人學習
在提問中激發靈感,在討論中獲得思想。與他人的交流,不要侷限在爲了解決特定的一個技術難題或者問題。不要把別人當成你的“技術支持工程師”, 用開放式的問題來獲得他人給你指定的方向和啓發。技術人員要學會謙虛 ,我經常在一些技術論壇 看到“文人相輕”的景象,討論中誰也不服誰,互相拆臺。計算機技術本身就是一門開放的學科,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大家都是被技術魅力的吸引所走到一起 來的,學會擁有一個包容的心態,你的收穫就會更大,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3)善於總結
建議你多使用PowerPoint和OneNotes,如果你對微軟的Office產品不感冒,那就算拿一本記事本來也好。總結是思考和積累的 一種方法,把你學會的東西記錄在OneNotes,長期養成這樣的習慣,會慢慢的積累很多。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多做一些筆記,把自己的想法記錄下來,把想法發展爲看法 ,形成你獨特的觀點。網上經常有人發一些學習筆記,這是非常好的習慣,幫助自己,也幫 到了他人。總結要簡單,抓住要領。可以嘗試一下,如果寫了一份4000字的筆記,試着讓自己把它縮減到只有100字,看看是否還能夠傳達你想傳達的信息。 總結就是要把複雜問題簡單化,抓住要領和關鍵。
 
4)博採衆長
一個人的知識體系就好比一個圓球,知識越多,你這個圓球所接觸到的未知世界的面積也就越大,也就越發知道自己缺少什麼。豐富知識的範圍,把圓球 畫的更大。看看自己行業以外的東西,看看你公司的經營戰略,看看世界上的流行趨勢,甚至看看中國的5000年曆史文明,人生是一場馬拉松,千萬不要沉醉在 技術的世界自我陶醉,坐井觀天。
 
5)與高手過招
與高手過招的目的是找到自己的短處。你要瞪大眼睛尋找自己身邊的高手,虛心的學習,聰明的提問, 坦誠的交流,不斷地總結, 沒有人會把你拒之門外。
 
下期預告:
IT專家成長的十個學習的建議(下)
6)站在巨人的肩旁上
7)三人行,必有我師
8)勿在浮沙築高臺
9)實踐出真知
10)要知道自己需要什麼
 
IT專家成長的十個學習的建議(下)
6)站在巨人的肩旁上
牛頓在1676年的一封信中說:“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那是因爲我站在巨人的肩上”。“與高手過招”,說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而“站在巨 人的肩旁上”,是關於“一個平臺”的選擇,也就是一個關於“起點”的選擇。每個人的現實情況可能各不相同,但是從長遠的成功來看,一定要選擇高起點。寧爲 鳳尾,不做雞頭,好的平臺,比如大學、公司等等,可以讓你看的更遠,有更多的機會、選擇和自由度。在剛步入工作崗位時,不要僅僅考慮物質的收入,有些大公 司的薪水也許並不高,但是工作一段時間後,給你帶來的眼界提升,是多少錢都買不來的,這會使你變得與衆不同。如果你有走出國門的海外工作機會,更不能輕言 放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會給你帶來更多的經歷和自信。
 
7)三人行,必有我師
謙虛使人進步。一些技術論壇上最常見的就是誰也不服誰的爭吵,“老子技術天下第一”,決容不得他人的質疑。真正的高手,是敢於坦然地說“我不知 道”並虛心請教的人。不要文人相輕,要心胸寬廣,與人爲善,要學會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8)勿在浮沙築高臺
不要滿足於一時的微小成就,山外有山,這個世界每一秒鐘都在進步,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拒絕浮躁。第一次看到“勿在浮沙築高臺”,是在2001年 讀侯捷老師的《深入淺出MFC》的時候,短短的7個字,道出了浮躁的後果。在學習的路上,要耐得住寂寞,不能急於求成,這個道理同樣也適用於爲人處世,深 度決定了高度。
 
9)實踐出真知
光把書看懂是沒有用的,關鍵是要能應用。動口不如動手。要創造性地做一些實驗,動手實驗不僅僅是爲了看看XX軟件的功能是不是像說明書上寫的那 樣,這是軟件測試人員的工作,你不應該按照說明書來實驗。在理解技術和產品的基礎上,創造性地製造一些需求,並用技術來解決它,這樣的一個過程,才能收穫 最大。
 
10)要知道自己需要什麼
到你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時,就不會再迷茫和浮躁。沒人能幫助你尋找這個答案,只有靠自己的摸索和不斷地總結,再一次次否定自己的過程中成長。
 
有關學習的連載就到這裏告一段落了。知易行難,我說的都是一些非常容易理解的觀點,根本上來說,學習還是一個需要刻苦努力的過程,恰當的方法只 是一個必要條件,要有所成就,其實歸根結底還是兩個字,努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