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經典解讀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原著實錄

   《道德經》第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經典解讀

    宋王安石《老子注》說:“水之性善利萬物,萬物因水而生。然水之性至柔至弱,故曰不爭。衆人好高而惡卑,而水處衆人之所惡也。”

    元吳澄《道德真經注》說:“上善,謂第一等至極之善,有道者之善也……蓋水之善,以其灌溉浣灌,有利萬物之功,而不爭處高潔,乃處衆人所惡卑污之地。”

   清王夫之《老子衍》說:“五行之體,水爲最微。善居道者,爲其微,不爲其著;處衆之後,而常德衆之先。”

    說文釋義

   最好像水一樣,有利於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

    老子認爲,水處在衆人厭惡的低下之地,已經接近道了。

    老子對“上善若水”的進一步解釋是:“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意思是說:安於應處的地位,心像深淵一樣清靜,以友善之心與人交往,說話言而有信,按自然法則處理事務,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善於把握行動的時機。正因爲不強求結果,纔不會招致怨恨。

    活學活用我們處在一個競爭社會,“人之熙熙,皆爲利來;人之攘攘,皆爲利往”,不爭就無法成名,不爭就無法致富,不爭就無法享有權力。那麼,老子強調“不爭”,強調“居衆人之所惡”,難道是自甘平庸、自甘墮落?非也!老子所說的“不爭”,並不是放棄競爭,而是“不爭之爭”,這是一種追求卓越的高效競爭手段。

    爲什麼呢?人並不是一種純理性動物,多數情況下,“跟着感覺走”,而不是按智慧辦事。常人的習慣是,依附權勢人物,抱名人的大腿,看見利益就蜂擁而上,你爭我奪。假如你像常人一樣做事,結果也會像常人一樣,互相打得頭破血流,所得卻十分有限。

    最聰明的辦法有兩種,第一種辦法是幫助他人獲得利益而不是奪取他們的利益,這樣,他們就會忠誠追隨你。“得人之力者無敵天下也;得人之智者無畏聖人也”,只要得到他人助力,你的成就將遠在衆人之上;第二種辦法是安靜地呆在一邊,撿拾他人拋棄的或看不見的利益。這也是“不爭之爭”的策略,你的收穫將遠在常人之上。

    如何在“不爭之爭”中獲勝?老子提出了7種手段: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下面分別加以介紹。

     呆在自己應該呆的地方

    什麼是“居善地”?也就是安居自己應處的地位。說通俗一點,就是“呆在自己應該呆的地方”。哪裏是自己應該呆的地方呢?這很難一概而論,關鍵看自己的才能是否與這個位置相稱,自己的價值觀、個性能否與這個團隊相容。如果站錯了位置,肯定地位不牢,甚至會有危險。

    站位是否恰當,不完全取決於才能。姜子牙的才能足以勝任宰相,在商紂王手下卻連一個小官也當不好,只好溜之大吉;而有些人才能平平、貪贓枉法,卻能在很高的位置上如魚得水。這是價值觀是否相容的問題。個人價值觀與團隊價值觀的相容性,是我們在選擇人生站位時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應該注意:如果一個才能平平的人能夠如魚得水的話,這個團隊的遠景不容樂觀。姜子牙逃離商朝,陶淵明隱居田園,因爲他們知道那不是自己應該呆的地方。這都是“居善地”的典型例證,值得我們借鑑。假設我們服務的公司以損害消費者利益的非法手段斂財,無疑是一家“短命”的公司,你就應該考慮一下這是不是你應該呆的地方了。

    還應注意:安居自己應處的地位,絕不是固步自封。人應該努力學習,提升自己的才能,以便勝任更重要的工作。一個人滿足於已知的知識,讓大好年華在平庸中度過,那並不是真正安居自己應處的地位。

    古時有一位官員,早年爲國王立過功,但此後十多年未獲升遷。一些原來職位比他低的人,漸漸地成了他的上級。這位官員對自己的境遇很不滿意,一天,他向國王抱怨說:“您用人好比堆柴草,總是把後來的放在上面,把壓在下面的人全忘了。”

    國王說:“並不是我把你給忘了,我是不敢荒廢公事啊!天下日新月異,每天都會產生新事物,發生新問題,需要新的知識來履行職責。所以,我只能錄用具備這些新知識的人才。你呢,每天按部就班地工作,優哉悠哉地過日子,何曾在學習上用過一點心?人不能沒有學問,也不能不長學問啊!聽了你剛纔講的話,我覺得你近來更沒有學問了!”這位官員慚容滿面,不禁低下了頭。

    這位官員不願被壓在別人下面,卻不努力讓自己的才能處在別人上面,正好是“居善地”的反面典型。

像深秋的水一樣清澈平靜

    什麼是“心善淵”?也就是說,心要像深潭一樣清澈平靜,不受外界環境所擾。在紅塵之中,如何能避免受到污染和驚擾呢?這需要將一顆心修煉得像磐石一樣穩固。

    古時有一位名叫牛弘的高官,每天坐牛車去上班。他的弟弟比較頑劣,不讀書,好習武。有一天,牛弘出門辦事,弟弟喝得酩酊大醉,乘着酒性在院子裏練箭法,不想一箭將牛射死了。他知道闖了禍,嚇得趕緊躲起來。

    牛弘辦完事回來,妻子忙向他告狀:“叔叔耍酒瘋,把牛射死了。”

    牛弘若無其事地說:“牛射死了,就做紅燒牛肉吃。”

    妻子頓感無趣,低着頭,一言不發地走到廚房,做紅燒牛肉去了。過了一會兒,她又走到丈夫跟前,抱怨說:“牛肉太多了,紅燒不完。”

    牛弘正在看書,頭也不擡地說:“紅燒不完,就燉湯喝。”

    妻子越發無趣,只好去燉湯。過了一會兒,她覺得這事還得說說,又向丈夫發牢騷:“一整頭牛呢,燉湯也太多了!”

    牛弘淡淡地說:“燉湯太多,就做幹牛肉吃。”

    妻子覺得丈夫的涵養功夫真高,相比之下,自己就差得太遠了,很是慚愧。自此,她再也不提射牛的事。他的弟弟呢,覺得哥哥真有涵養,這都是讀書有學問的緣故啊!自此,他收起頑心,發奮讀書,終於成了一個有出息的人。

    牛弘處理問題的方法未必最佳,但他這種不受外界情況所擾的涵養功夫,真可以算得上“心善淵”了。

    對強者要尊重,對弱者要嘉許

    什麼是“與善仁”?也就是說,與人交往,要心存友善。對強者要尊重,對弱者要理解和嘉許。許多人對強者能保持足夠尊敬,對弱者卻心存輕視;或者對弱者表示親近,對強者卻心存排斥。這不是真正的“與善仁”。有一句話說得好,“你以怎樣的態度對待別人,別人也會以怎樣的態度對待你”。如果你對強者、弱者都能待之以仁,就可得衆之力,無所不成。

    春秋時,田忌離開齊國逃亡到楚國,楚王親自到郊外迎接他,並詢問齊國的軍事情況。田忌說:“如果齊國派申孺爲主將,楚國只需出兵5萬便可凱旋而歸;如果齊國派田居爲主將,楚國就要出兵20萬,方可不分勝負;如果齊國派眄子爲主將,楚國就要出動全國軍隊,就算這樣,也僅僅能夠免於亡國。”

    楚王問爲什麼?田忌說:“申孺這個人,狂傲自負,既慢待能人,又輕視庸人。能人和庸人都不願爲他效力,所以我料定他逢戰必敗;田居這個人,爲人正直,禮遇能人,但輕視庸人。能人願意爲他效力,庸人卻離心離德。所以,我料定他勝負各半;至於眄子這個人,既尊敬能人,又愛惜庸人。所以上下左右都願意爲他出死力。所以我料定您與他交鋒,僅僅能夠倖免於難罷了!”

    後來,齊國派申孺爲將攻楚,楚王聽從田忌的建議,僅派5萬人迎敵,大獲全勝。後來齊國派眄子爲將攻楚,楚王親自掛帥,出動全國軍隊迎敵,仍然失敗,僅免於亡國而已,就像田忌事先預言的一樣。

    眄子這個人,尊敬能人,愛惜庸人,真算得上“與善仁”了。

    言必行,行必果

    什麼是“言善信”?就是說話要講信用。人世間的道理,就像那條物理學上的定理:作用力等於反作用力。你向他人施予什麼,也會得到什麼。一個人不受信任,是因爲他不講信用;反之,一個人受人信任,是因爲他說話算數。這個道理將在後面加以論證,在此不必贅述。

    用業績說話

    什麼是“正善治”?就是忠於職守,用業績說話。古今中外,無論什麼事物都可能過時,無論什麼理念都可能更新,就是“用業績說話”這一條永遠不會過時。如果用業績說話不靈了,說明這家公司、這個團隊該倒閉了。所以,在這件事上,我們不必存任何僥倖心理。

    做力所能及的事

    什麼是“事善能”?也就是做力所能及的事。將它理解爲有辦事才能也未嘗不可。但才能大小,是相對事情難易程度而言的。如蘇東坡所言:“挾泰山以超北海,是不能也,非不爲也;爲老人折枝,是不爲也,非不能也。”有些事不是我們想不想做的問題,確實力有不逮,也沒辦法。但有些事我們能做,而且做了有益,也可能不去做。勉強去做力所不及的事,或者放棄做力所能及的事,都不符合“事善能”的自然法則。

    抱着與人爲善的想法做事

     什麼是“動善時”?也就是合理把握辦事時機。這是一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問題。什麼時機才合適?這完全取決於各人的眼光和閱歷。有的人能在恰當的時間做恰當的事,有的人卻讓事情發生在錯誤的時間和地點。

    如果我們的眼光與閱歷不夠,如何做到“動善時”呢?向有經驗的人請教是一法。除此之外,抱着與人爲善的想法去做,一般錯不了。如果你做的事對他人有利,它總是合宜的。美國企管專家史蒂芬·柯維說:“爲自己着想也不忘他人的利益……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夠的生存空間,他人之得不必視爲自己之失。”一個聰明人,不會嫉妒別人的收穫,他們總是考慮如何幫助他人獲益而不是奪取別人的利益。這正好符合老子“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原理。

    透點提醒不戰而屈人,不爭而獲利,是成功的上上之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