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力》讀書總結

羅伯特·西奧迪尼的《影響力》主要講了互惠、承諾和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和稀缺這六大原則,每一原則均能使人產生出不同的自動、無意識的順從(即一種不先思考就答應的意願),現代社會日益加速的步伐和大量信息帶來的衝擊,會使這一特殊形式的無意識順從在將來變得愈發普遍。

一、互惠原理

要是人家給了我們什麼好處,我們應當儘量回報。互惠及其伴隨而來的虧欠還債感,在人類文化中十分普遍有些要求,要是沒有虧欠感,本來是一定會遭到拒絕的;可靠着互惠原理,你很容易讓別人點頭答應。一個人靠着硬塞給我們一些好處,就能觸發我們的虧欠感。人有送禮的義務,接受的義務,更有償還的義務。

互惠原理的本質恰好就在這裏:哪怕一件禮物討厭到讓人一有機會就扔掉的地步,但仍然管用,仍然可以拿來利用。社會上有着強大的文化壓力,要你收到禮物後還禮,哪怕這份禮物你並不想要;可社會上沒有壓力要強迫人購買不想要的商品。社會道德的約束和個人所受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決定着人們遵循着互惠原則。違背互惠原理,接受而不試圖回報他人善舉的人,是不受社會羣體歡迎的違背互惠原理,接受而不試圖回報他人善舉的人,是不受社會羣體歡迎的

互惠式讓步:他從大請求退讓到小請求,我則從不順從變成了順從。互惠原理通過兩條途徑來實現相互讓步。頭一條很明顯:它迫使接受了對方讓步的人以同樣的方式迴應,由於接受了讓步的人有回報的義務,人們就樂意率先讓步,從而啓動有益的交換過程。拒絕—後撤手法(先提出較大的要求,遭到拒絕後再提出真正的較小的要求)

二、承諾和一致

人人都有一種言行一致(同時也顯得言行一致)的願望,無論我們之前做出的選擇在客觀上是否真的正確,一旦我們做出選擇,我們就會堅信這是正確的並去付諸行動。事實上,我們所有人都會一次次地欺騙自己,以便在作出選擇之後,堅信自己做得沒錯

倒也不是所有的承諾都會影響自我形象。要想讓承諾達到這樣的效果,必須滿足一定的條件:它們得是當事人積極地、公開地、經過一番努力後自由選擇的。公開承諾往往具有持久的效力,每當一個人當衆選擇了一種立場,他便會產生維持它的動機,因爲這樣才能顯得前後一致。

三、 社會認同

在判斷何爲正確時,我們會根據別人的意見行事;一般來說,在我們自己不確定、情況不明或含糊不清、意外性太大的時候,我們最有可能覺得別人的行爲是正確的。我們會根據他人的行爲來判斷自己怎麼做才合適,尤其是在我們覺得這些人跟自己相似的時候。

四、 喜好

我們很容易對喜歡的人提出的要求更容易順從,我們可能會因爲外表魅力,相似性,對方的恭維,接觸與合作,條件反射和關聯等因素對一個人產生好感,進而答應對方提出的要求。在面對這種情況的時候,我們應該理智一點,不要把對對方的個人好感和產品購買聯繫在一起。

在決定是否購買該產品時,社會紐帶的影響要比消費者對產品本身的好惡強兩倍。就好像身邊的微商一樣,如果對方是自己熟悉的人,無論她的產品是否真的很好,我們都會對她更多一份信任,對產品方面的要求會降低。

五、權威

打從出生之日起,社會就教導我們:順從權威是正確的,違抗權威是不對的。大部分人年齡越大思維反而有了侷限性了,越來越相信權威。在權威的命令下,成年人幾乎願意幹任何事情。

服從權威人物的命令,總是能給我們帶來一些實際的好處。我們在生活中真的會對權威人士的話多一分信任,甚至很多時候都是無條件相信,沒有任何質疑,這樣做的好處是我們完全可以不用自己思考。就像某款牙膏廣告,通過普通用戶和權威專家(頭銜,衣着,身份標誌)推薦,利用社會認同和權威兩個影響力武器讓我們順從。

六、稀缺

物以稀爲貴,就像熊貓和豬,同樣是動物在我們眼中差距卻這麼大。還有就是最近的雙十一活動,正因爲一年一次,所謂的促銷活動纔會讓人們這麼瘋狂。機會越少見,價值似乎就越高。人們對失去某種東西的恐懼,似乎要比對獲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發人們的行動力

每當有東西獲取起來比從前難,我們擁有它的自由受了限制,我們就越發地想要得到它。自由這種東西,給一點又拿走,比完全不給更危險。我們不光在物品稀缺時更想要它,而且,碰上有人競爭還最最想要,參與競爭稀缺資源的感覺,有着強大的刺激性。

 以上六大影響力武器在我們的生活中真的無處不在,以前沒有注意,自己也在這方面上了一些當,現在可以試着去規避一些推銷,學會拒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