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習與拙行

閒來無事,扯點閒篇。

(一)

一件事上,成爲大神,其實沒什麼祕密,就是熏習而已。

熏習這個詞呢,包括兩層含義,一個,是很長很長的時間,就是說這個過程很長。最近看一篇文章,談到德 魯克啊,還有賴斯什麼的,說他們都認識到學習一樣東西,必須要堅持至少三年以上。比如說學日語,第一年,一定會碰到很多挫折,使你不能堅持下去,但是一旦到三年以上,就會轉境界。其實呢,這就和我們慣常知道的量變導致質變是一個意思。所以說,熏習的第一層意思指的是過程比較長。

熏習的第二層意思,就是說,必須要專精,一門深入。腦子裏面一直有一個總體的疑問,(這個疑問必須要比較宏觀,比較難,不是一下子就能回答的那種),然後,找到所有的書籍啦,影音材料啦,拜師訪友啦,上網看資料啦等等,一切不離這一個領域,一切不離那個縈繞不去的問題,直到有一天突然說,我明白啦。

就是這樣。

(二)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特別討厭那種所謂博學的人,善巧的人,特別欣賞那種所謂一根筋的笨人。因爲我發現,如果你知道得多的話,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的話,實際上解決不了任何本質問題,就好像一個窮人,替別人數錢,看起來好像很富有的樣子,但是,沒有一張人民幣是自己的。

記得我曾經和我的一位同事聊起過,我欣賞“君子訥言敏行”那樣的作風,同事的表情是不太首肯。我也知道,在當今“忽悠就是生產力”的時代,這樣的所謂君子,簡直是自棄於時代。但是,如果你要解決的問題,真的超越“搵一口食”這樣的層面,我還是建議,要拙行。

只有一門精專,在一開始選擇一條不那麼方便的路,堅持下去,就會發現,路越走越寬,(而不是路越走越多)。反之,如果總是選擇方便易行,就會相反,產生路越走越多,但是越走越窄,這樣的效果,最後空耗光陰,白首浩嘆。

就是這樣。

(三)

無論是熏習還是拙行,這裏面都有一個潛在的關鍵詞,就是等待。個人認爲,巴菲特就是修練“等待”成精的。不懂等待的人,總是在做,總是在選擇,使人生成了一個“鐘擺型”的結構。鐘擺型結構的人,自己做的事情抵消了自己做的事情,搞得非常疲憊,回頭一看,還在原地。

懂得等待的人,是河牀型的結構,雖然有曲折,但是大方向是正確的。因此,回頭一看,已經離開原地很遠了。巴菲特一生,也就做了二十幾次投資吧,(普通炒股的人一年都不只二十幾次吧?),但就是這二十幾次投資,使他成爲了首富。請問,在二十幾次投資的中間,他在做什麼?毫無疑問,在等待。

其間有沒有各種各樣的誘惑和壓力,肯定有,(最明顯的就是九十年代網絡熱潮),當時老巴怎麼樣?硬抗過去了。像老巴這種具有如此高的“等商”(我發明的詞,與智商類似)的人,不成功是不可能的。

就是這樣。

(四)

但是爲什麼有的人就是不能等呢?大多數人都是這樣的,讓他做事情可以,但是讓他絕對地空閒下來,就是不行,好像不做點什麼,就對不起自己似的,就沒價值感似的。即使身體閒下來,腦子也閒不下來,東想西想,妄念紛飛,不是過去,就是未來,白日夢做個不停。

專注在當下據說比較容易平衡和幸福。說得容易,怎麼專注?腦子裏妄念紛飛,攀緣相續,如何享受當下的清明與空曠?

所以,活在當下不是一種起因,而是一種成就之後的狀態。怎麼成就?當然可以通過刻意練習,另外,培養完完全全的知足之心,不妄加評論之心,也很有幫助。

就是這樣。

-END-
標籤:專注 熏習 等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