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 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和忙碌的》

稀缺無處不在,但我們對於稀缺卻幾乎一無所知。

爲了減肥而打算節食,但上網一搜,蹦出來多到令人眼花繚亂的減肥食譜,照着做了沒幾天就感到累了,於是很快就把節食拋到九霄雲外去了。工作過於繁忙,每天有着忙不完的事,於是辦公環境變得越來越凌亂,結果反而是工作效率下降、事情更加忙不完了。

節食與整理辦公室,這兩件事看似毫不相干,但其實都是因爲稀缺心態而導致我們判斷力下降了。

不僅如此,稀缺還在其他很多方面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這本《稀缺 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講的就正是關於稀缺是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的。

一、稀缺的得與失

稀缺並不是一無是處的,甚至可以說,適度的稀缺是有益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體驗,當任務的截止日將近時,我們會變得更加專注、更有效率,這就是稀缺帶給我們的好處。

然而與此同時,稀缺也會給我們帶來許多負面的影響。在帶來專注的同時,我們也可能會產生管窺現象,即因爲過於專注於某項重要事物,而導致不容易想到其他想要關注的事物

二、貧窮與忙碌讓“帶寬”變窄

上網時任務同時開太多,網速就會變慢,而我們的大腦處理問題能力,也跟網絡一樣有着一定的“帶寬”。當帶寬變窄時,我們計算、關注、決策、堅持計劃、抵制誘惑等等方面的能力就都會下降了。

大量的科學實驗顯示,稀缺性問題會直接影響人們的認知能力和自控能力。經過了複雜的記憶測試後的被試,相比起經過了簡單記憶測試的被試來,會更多的選擇非健康食品作爲茶點。而對於同樣的農民羣體,在作物收穫之前做的智力測驗成績,也會明顯低於收穫之後測驗的成績。不管我們所稀缺的是時間、金錢、腦力還是社交資源,我們大腦的帶寬都會因此而變窄,從而也更容易犯錯。

貧窮,就是最典型的一種稀缺的形式。窮人在很多方面都顯得不足,這不僅僅是因爲他們缺乏改善自己生活的方法或能力,而往往更多地是因爲他們被每天接踵而來的困難和意外事件所追逐,習慣了局部地、暫時性地解決問題。

另一個與我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稀缺現象就是忙碌。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他們的忙碌往往源自於企業安排了過多過重的工作。不少企業認爲,只有讓員工多多付出、充分利用好每一分每一秒,才有助於企業發展,996工作制正是這種思維下的產物。

可是,忙碌真的帶來了效率嗎?其實不然,作者在對建築業、軟件業部分企業做的調查中發現,當他們推行每週60小時以上的工作制度後,完成的工作量只在最初一個多月裏有所上升,但持續兩個月左右之後,完成工作量就降低到甚至低於過去每週40小時工作制時的水平了。當時間成爲稀缺物,人們就難以保證冷靜的判斷,也更難思考長遠的規劃,結果就只會得不償失。

個人管理學專家史蒂芬柯維指出,人們往往習慣於優先處理重要且緊急的事務,而往往選擇將那些重要但不緊急的事務延後處理。然而現實之中,往往正是這些被不斷延後的重要且不緊急的事務積累起來,最終造成了重大的損失。

三、改善稀缺

既然稀缺會讓我們陷入貧窮和忙碌,那麼我們該如何來改善稀缺的狀況呢?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

1.節約利用帶寬
設法減少那些會分散你注意力的次要事項,合理分配有限的信息處理能力。比如減肥時將食譜固定化,減少每次選擇所耗的時間。比如安排其他人處理事務性工作,留出思考的時間。

2.獲取外部提示
採取尋找助手、私人教練,在隨處可見地方張貼提示,設置定期提醒等方式,幫助自己隨時獲得關於重要事項的提醒。

3.保留一定餘閒
雖然我們不知道何時會有意外發生,但我們可以確信,意外總有一天會發生。如果你的時間安排地滿滿堂堂,你的手頭沒有任何的閒錢,那麼一旦意外發生,你就會陷入極爲困難的境地了。因此我們要始終保有餘閒,留有一定的金錢與時間作爲緩衝。

4.設計傻瓜式菜單
不管從事什麼,流程越複雜、手續越繁瑣,就越會消耗我們的認知帶寬,導致我們越發陷入到稀缺狀態之中。設計傻瓜式菜單,讓人們可以用最簡單的方式、用最少的步驟去完成任務,就能有效地節省在任務上消耗的帶寬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