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好人變成惡魔的路西法效應

所謂社會規範,就是在一種文化下,所有成員廣泛接受和認可的行爲標準。在很多時候社會規範都是內隱而非外顯的。這時我們對社會規範的學習主要有兩種方式

1.通過模仿別人的行爲,做完全一樣的舉動。這在心理學上稱爲“從衆”。

2.根據權威人士的指示,來做出相應的行爲。這稱爲“服從”。

在大多數社會情景下,有些人的確比另外一些人更有權威,他們有權利告訴其他人,應該怎麼做事,才符合規範。比如:老師之於學生,醫生之於病人。

但是,權威是應當受到場景限制的。一旦,我們將從衆和服從權威,拓展到所以的社會情景中,結果將會是災難性的。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津巴多在1917年進行了一場模擬監獄實驗。這個實驗讓人們見識到了好人變成惡魔的驚人轉變。

津巴多教授在大學地下室搭建了一個模擬監獄,並徵集了24名身心健康的大學生。隨後,他們被隨機分成2組,一組扮演囚犯,另一組扮演看守。

爲了讓實驗更真實,“囚犯”的姓名被數字代替,每個人都穿上囚衣,帶上腳鐐手銬。扮演“看守”的學生則穿上警服,戴上墨鏡,擁有一切真實獄警所擁有的權力。

實驗計劃進行2周,但是,在第一週還沒結束的時候,模擬監獄中的情景就發展到了不可控制的地步,實驗被迫叫停。

發生了什麼呢?

在這一週裏,原本溫文爾雅、彬彬有禮的斯坦福大學生蛻變成兩羣人:

扮演看守的學生們,揮舞着警棍,肆意侮辱一週前還是自己同學的“囚犯”,其中有近三分之一的“看守”,表現出了虐待狂的傾向。

而那些扮演囚犯的學生,唯唯諾諾、戰戰兢兢,不少人開始出現心理上的應激障礙,也就是由異常的環境和心理反應導致的精神障礙。

在傳統觀念裏,壞人之所以惡,是他的性格、過往的經歷、信仰,甚至基因等因素造成的。但是,這個實驗表明了,人的行爲並非全由性格、經歷所支配。左右着人的善惡的,還有社會情景,以及塑造情景的系統性力量。

津巴多教授將這個現象命名爲:路西法效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