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忠孝難兩全

這兩天在讀《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中的鄭成功篇,感慨頗多

關於鄭成功的生平事蹟,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與悉心栽培他的父親決裂,以成全對南明永曆帝的忠誠。結局卻是,忠孝皆成空。

雖然學過歷史,但還是第一次知道,鄭成功是中日混血兒,他的母親是日本女子田川氏。父親鄭芝龍是當時東南沿海令人聞風喪膽的海盜頭目。鄭成功七歲之前在日本生活。鄭芝龍歸順明朝後,纔將鄭成功接回來。

鄭芝龍擁有龐大的海上貿易集團。優越的家庭環境,爲鄭成功的成長提供了一般人無法企及的條件。鄭芝龍對鄭成功這個長子非常重視,爲他安排了最好的教育。從二十二歲起,鄭芝龍就安排鄭成功親歷戰爭,磨鍊他的意志,讓他知曉人情冷暖。

富有的家境,傑出的天資,還有良好的教育,讓鄭成功成爲一個集自信、貴氣、熱情於一身的翩翩貴公子。

假如在和平年代,鄭成功的一生一定是一帆風順,讓人羨慕的。可惜,明朝末年,戰亂四起,沒有人可以獨善其身。

務實的老海盜鄭芝龍在明亡之際,打算投降清政府。而滿懷理想主義的鄭成功卻堅決反對,並最終與父親決裂,走上了反清復明的道路。

在那個對男子以忠臣孝子爲最高期許的封建時代,鄭成功與父決裂的做法是非常少見的。做出這樣的選擇實非易事。但鄭成功骨子裏的理想主義和英雄主義又註定他會走一條與父親截然不同的道路。

然而反清復明的道路並不好走。鄭成功的軍隊在陸地上連連受挫,這使他萌生了開闢新的根據地的想法。

出生海盜之家的鄭成功鎖定了臺灣。那時的臺灣島被荷蘭人佔據。荷蘭是當時的海上霸主,彈藥充足,武器精良。鄭成功想要收復臺灣並不容易。但事實是堅毅果敢的鄭成功和他的鄭家軍歷盡千難萬險終於趕走了荷蘭人,使中國臺灣結束了被殖民者奴役的悲慘生活。在南明軍隊節節敗退的大形勢下,鄭成功的勝利爲短暫的南明歷史增添了一抹亮色。

就在此時,鄭成功還未來得及爲戰爭勝利而高興,就傳來了鄭芝龍和其他家人被清軍殺害的消息。不久之後,又傳來了南明永曆帝在雲南被吳三桂殺害的消息。

忠臣孝子皆成空!

鄭成功陷入前所未有的失落和迷茫。放棄當一個孝子,以期實現對君王的忠誠。但現在,永曆帝已死,無君可忠,自己的努力還有何意義?39歲的鄭成功在盛年憂憤而死。

那個二十二歲就進入南京國子監學習的翩翩少年,那個海盜集團裏一呼百應的忠勇少帥,就以兩手抓其面而逝了。鄭成功雖不是名門之後,但也算是出身顯貴之家。少年時代可以說是一帆風順。天賦傑出的他,是當之無愧的天之驕子。可是最終的際遇卻又令人惋惜。

如果說人生的意義在於過程,那麼,鄭成功的一生是有價值的。無論對於那些與他同時代的人,還是後世的我們,他都是當之無愧的英雄豪傑。但從結果看來,就有些令人唏噓了。因爲拒不投降,導致父母親人都死在清軍手中。雖然勵精圖治,反清復明,但大業未成,永曆帝卻被吳三桂殺害了。與父決裂,又不能保住君主,於鄭成功而言,內心是何等的糾結、歉疚和痛苦啊!

對於這樣的結局,鄭成功是不滿意的。可是,任憑他機智、勇猛過人,也無法扭轉乾坤。

這樣的結果太過殘酷。那麼捨生忘死爲了什麼?所做的一切都沒有意義了,一切都成了過眼雲煙。

我在嘆息鄭成功的同時,也不禁對人生有些許感悟:生命的意義在於過程,但誰又能超然物外,不在意結局呢?一切終將化作塵埃,生命如此,一切恩怨情仇也是如此。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