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7---雪後的大明

距離1566年的那場大雪已經21年了,這個風雨飄搖的王朝將走向何方似乎已成定數…                                                                                                                                       ------題記

仍然記得兩年前《大明王朝1566》給我帶來的震撼,正如同七年前《明朝那些事兒》帶來的樂趣一樣。如果說明朝《那些事兒》是一本歷史通俗類小說,告訴你明朝發生了什麼事情,把文言文的想表述的意思用白話文來表示出來,算作明朝知識的科普。那麼《大明王朝1566》,對人物有更加深刻的描繪,告訴你這些人爲什麼要這麼做?他們做的意義是什麼他們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這些帝王將相的行爲有什麼動機?而《萬曆十五年》帶來的驚喜就是它從更深層次的原因去發掘,是什麼樣的制度土壤、經濟環境以及思想方式綜合作用才能造就出這樣一批歷史人物,它用嚴謹的方式帶着你重新回到了1587年幾個關鍵人物的視野中,並且從他們的視野中看向更本質的深處。

帝國的執政根基

在長久的封建王朝中,君王逐漸成爲一個精神象徵,而非真正權利的持有者,個人在制度面前是如此的微小,即使是這個人是皇帝,爲什麼有很多說不通的道理在這裏就說得通,比如說我們經常嘲笑古人迷信,從一些影視劇裏我們能看到這樣的情景,例如皇帝的春耕、皇后的採桑,《延禧攻略》和《如懿傳》裏后妃們爲了誰執行採桑禮爭的頭破血流,着實讓人感覺好笑,皇帝爲什麼要做那些象徵性的春耕啊?皇后爲什麼要有采桑禮啊之類的繁文縟節?難道更迭了幾千年的王朝和史書沒有記載其有效性麼?我想除了小老百姓,沒有人不知道,這些行爲都不一定有結果,但是爲什麼皇帝要不厭其煩的做,不做的話大臣會不厭其煩的督促?還有一些看起來很可笑的事情,例如發生在嘉靖朝的大議禮事件:皇帝登基沒幾天,楊廷和便指使時任禮部尚書毛澄向皇帝上了一道奏摺。內容大體是讓嘉靖皇帝不要叫他現在的老爹——興獻王爲爹,而應該叫皇叔,也不要叫現在的媽爲媽了,而應該叫阿姨,從你繼位的那一天起,你的父親就是孝宗皇帝了,即弘治皇帝朱祐桯,末尾還告誡嘉靖,如果有人反對這個提議,就可以定性爲奸臣,拖出去斬了就可以了。這個在現代人看來好像無所謂啊,反正當了皇帝了,爹不爹的就是個稱號無所謂,但是嘉靖卻非常生氣,下令將五品以下官員一百三十四人下獄拷訊,四品以上官員八十六人停職待罪,而文官集團也前赴後繼,雙方爲了這個稱號損失慘重。從《大明王朝1566》其實我們可以看的出來,這其實是一場權利的鬥爭,雙方都不care表面上的事情,而是通過表面上的事情在爭奪話語權和控制權。

皇帝的春耕、皇后的採桑,甚至嘉靖通過議禮進行權利的遊戲,究其原因到底是爲什麼呢?這個國家它維持的根基到底是什麼?爲什麼政治如此腐敗?整個國家能依然存在,爲什麼各個朝代歷史更迭興亡仍然會延續這樣的封建禮制?

我朝以禮治天下,這個禮是什麼?就是道德”,《人類簡史》裏提到過人類維持凝聚力的根基是一套共同信奉的東西,這個東西在現代社會是法律,在各個黨派是信仰,在一羣粉絲羣體裏是明星。“而在古代,就是道德和禮義廉恥,他們知道法治的力量有一定的限度,但一個人只要懂得忠孝大節,他就自然地會正直而守法,這正是國家執政根基所在”。所以上到皇帝,下到羣臣,無一不要做道德模範,道德在他們手裏是一種武器,誰具有更好的正當性,誰就擁有更大的權利,同樣深度的道德感也能維持帝國的穩定。但是這種道德感存在一個無法解除的矛盾,即是,“上層社會的人們利用道德感來號召和統御國民,但他們也是活生生的人,而又因爲他們有更多權利去享受物質,會經受更多的誘惑,所以大多數並不能算作好人。所以他們明面上是道德的榜樣,暗地裏又是道德的破壞者。他們在侵蝕他們正當性的根基,長此以往,只有兩種結果,就是徹底的道德敗壞,被定爲昏君、奸臣。抑或是淪爲道德感的牽線木偶,青史留名但過的並不快樂。”。其實這種矛盾性貫穿帝國的始終。明朝也是一個王朝的縮影,我們奴隸制封建時代從漢開始一直延續到清朝,整個國家的統治根基基本上就是道德以及儒學思想,而非明確的法律,即使有明文的法律,這種法律是可通融的,也是可改變的。

那麼如果出了貪腐怎麼辦?出了昏君奸臣怎麼辦,社會肌體會毫不猶豫的把它們丟棄以維持整體機能的正常,所以我們經常看到好像皇帝可以因爲一件小事情抄沒殺一個大臣,但是簡單搞個大議禮就引起羣臣羣其而攻之。同樣的,出了海瑞這種道德標杆,帝國也會高高舉起,號召百姓去學習,不會因爲他古怪的行爲,直言犯上而懲罰他。“對於整體而言,帝國的政事,注重體制的安定,而不計較對一人一事的絕對公允。犧牲少數人,正是維持大局的辦法”。其實對於現代而言很多時候也是一樣的,首先歸責定調,然後再去善後,導致很多官員唯唯諾諾,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其實這種案例中樞之是否能作深入的調查研究已無關宏旨,上級總可以歸罪於下級地方官。周密的調查既費周折,而如果受罰者又提出證據爲自己辯護,如所出事情,在他到任之前滋生,或者其差錯在於鄰府鄰縣,或者由於上級指示錯誤,則法庭也無法結案。案懸不結,責任不明,必將破壞全部文官機構的規律,失去以後賞罰的標準。所以簡單粗暴來維持體制的穩定運作

強大的文官集團

前段時間經常會從抖音上刷到這樣一段激動人心的話:“我大明終其一朝276年,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再配上一段古裝視頻秀,令人好不壯懷激烈、士氣昂揚。事實如何呢?在明朝,一個天子到底扮演何種角色呢?至少對於萬曆皇帝而言,其修飾詞可以加上孤獨二字,我稱之爲孤獨的萬曆,事實上不僅僅是萬曆,終明朝一朝,除了開國幾個馬上皇帝,其餘皆爲孤獨的對抗者,對抗的對象不是別人,正是自己的大臣們,一個組織起來的大臣們----明朝的文官集團

書裏介紹了三個人物,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我覺得作者之所以挑選這三個人,正是因爲即使是這樣統一的文官集團,也會存在不同種類的分化,張居正是激進的改革家、申時行是中庸派,海瑞則是極端的保守派。以前看歷史,總覺得張居正好厲害,改革沒有成功好可惜,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差點就出來了,現在再想想,真是可笑,其實從明初就可以預言張居正的失敗,明朝採取嚴格的中央集權,施政方針不着眼於提倡扶助先進的經濟,以增益全國財富,而是保護落後的經濟,以均衡的姿態維持王朝的安全。所以張居正一開始的經濟行動就和基調相反,要不是新的技術推動社會組織趨於精確和嚴密,那就是鬆散的社會組織扼殺新的技術,二者必居其一。所以張居正的改革一定不會成功,更不用說他的改革動了多少既得利益者的蛋糕,把自己置身於自己的來源地----文官集團的對立面。更何況,他老人家自己還貪污腐敗,生活極盡奢華,這在以道德爲執政根基的帝國裏很容易就被攻擊,並且失去他行爲的正當性。再來說說申時行,同1566裏的徐階、嚴嵩、甚至太監呂芳,他們屬於一類人,「他就像個媳婦。上面有公婆要孝順,中間有丈夫也得顧着,底下還有那麼多兒女要操勞。辛苦命,兩頭不討好。」,但是他們還是這麼去做,爲什麼呢?就是因爲他們要維持帝國的正常運轉,來協調這種陰陽,表面上的道德和暗地裏的較量。其實我最爲心疼他們(不包括嚴嵩hhhh),哪個都得顧着。海瑞在我看《1566》的時候甚爲喜歡,認爲其是利劍一把,現在依然如此,只是覺得他們這類人可惜了,大家都是陽奉陰違,而他是踏踏實實的道德執行者,所以會有一種錯覺,明明他是最嚴格執行的,他看起來卻是個異類,真的可惜了,是那樣一種社會的犧牲品。

無論是哪一種人物,他們都組織成爲了一個強大的文官集團,其好處在於制衡帝王,維持帝國的穩定,其壞處也在於過度穩定和迂腐,容不得任何新東西。而皇帝只是道德終極,一個偶像,是凝聚全國人的一種希望,我們的帝國就是通過大家維護和信奉的一套原則,一套道德,來維持帝國運轉,皇帝就是這個道德的終極,所以說有的影視劇裏我們能看到,什麼皇帝駕崩了,很多人都說以後的日子該怎麼過,好像天塌了一樣。而皇帝本人,說到底只是一個孤獨的對抗者。

思想不可能解放

書中還介紹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人物,有意思的地方在於我從來沒聽過,他是王陽明的心學繼承者,這本書裏我看的不大懂的地方其實也在於這一部分。李贄是誰呢?不重要,我們只需要知道,他在社會價值導向方面,批判重農抑商,揚商賈功績,倡導功利價值,反對八股文,提倡心學。提倡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但他本人卻是一個矛盾般的存在,他終其一生依賴傳統文官集團的接濟,又在不斷的批判着文官集團和社會道德模式。同我提到過的矛盾性一樣,這也是他的矛盾性所在。其實對於明朝後期而言,我認爲,沒有什麼思想解放,頂多算是思想異類,和個人的人生經歷相關,只是一些萌芽,而並沒有什麼成型的思想體系,遺憾的是,清軍入關後,這點兒萌芽也很快就被掐掉了。何況統治者也不樂於看到這些,他們追求道德思想的一元體系,就像我之前的一篇文章,《1984》裏提到的,他們不要經濟和思想的快速發展,他們只想要穩定之上的特權,所以,思想不可能解放。

這本書其實大學的時候就試着讀過,現在還記得那本泛黃的二手書的味道,現在早就無影無蹤,因爲一開始就看不下去,現在在茶餘飯後閱讀,倒也能增加一番樂趣,算是又增長了一些見識,書中有些有趣的描寫:「在參加早朝之前,凡有資格參加的所有京官和北京地區的地方官,在天色未明之際就要在宮門前守候。宮門在鐘鼓聲中徐徐打開,百官進入宮門,在殿前廣場整隊,文官位東面西,武官位西面東。負責糾察的御史開始點名,並且記下咳嗽、吐痰等以至牙笏墜地、步履不穩重等等屬於“失儀”範圍的官員姓名,聽候參處。一切就緒以後,皇帝駕到,鳴鞭,百官在贊禮官的口令下轉身,向皇帝叩頭如儀。鴻臚寺官員高唱退休及派赴各省任職的官員姓名,被唱到的人又另行對皇帝行禮謝恩。然後四品以上的官員魚貫進入大殿,各有關部門的負責官員向皇帝報告政務並請求指示,皇帝則提出問題或作必要的答覆。這一套早朝節目在日出時開始,而在日出不久之後結束,每天如此,極少例外。」感覺像是回到了那個歷史時代一樣,歷史也是柴米油鹽,也不都是腥風血雨,即使是在我們今天看來的腥風血雨,在當時可能也是極平常的一件事情。爲什麼題爲《雪後的大明》呢,因爲1566那場雪其實已經給風雨飄搖的王朝帶來了衰微的前兆,大雪之後的寒冬也在所難免了,落後的一切依賴人治,但也沒有如此強有力的人物了,即使有,也屬徒勞,王朝積重難返,只能更迭,然後走上一個王朝的老路,成爲恆久的週期律。

上回文說到:郭子儀護唐除奸戡安史之亂,程正叔門前立雪留萬世美名,娛樂圈的朋友們,咱們下期再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