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十年

《圍城》是我最喜歡的小說,沒有之一,自中學時讀第一遍始到如今十餘年的時間內,已反覆咀嚼數遍。還看了由陳道明主演的十集電視劇,最近又從微信讀書上聽書聽了兩遍,書中鴻漸、辛楣等人所歷人生可謂清清楚楚,劇情走向瞭如指掌,甚至於臺詞字句也頗爲熟悉,他們每個人的形象在我的腦海都如此清晰,倒不是受到電視劇人物的塑造所影響,而是通過三言兩語的外貌描述和詳盡的人物言談舉止來生成這樣的一個形象,方鴻漸的善良膽怯、自傲自卑;趙辛楣的精於世故、成熟穩重;蘇文紈的虛僞做作、大家閨秀;唐曉芙的天真爛漫、聰明漂亮;孫柔嘉的溫良恭惠、工於心計;方遯翁的迂腐老派、頑皮可愛。其餘諸公,三閭大學的諸位跳樑小醜、上海文化圈附庸風雅的達官顯貴抑或歸國輪渡上的甲乙丙丁倒不值得我着墨許多。躍然紙上的這衆生百相和人物經歷自1947年始已由諸公多方評定,我無意與大家爭論這本書的本來寓意在哪裏,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今天想以一個讀後感的方式聊聊自己的一些看法。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何以鍾愛

何以如此迷戀此書呢,這個問題就連自己也很費解,說來也看了不少的書,古今中外、鄉野趣談、民風逸事,及至廟堂之高、爲人處世,恢弘如三體宇宙,樸素若黃土高坡。時至今日才略有所悟:

根植時代、高於時代

用錢老的一句話:假如你吃了個雞蛋,覺得不錯,何必要認識那下蛋的母雞呢?這便是第一個理由,在這本書上淡淡的沒有作者的痕跡,甚至於時代的痕跡也很泛泛。當然其它書自有其痕跡的理由,老舍的《正紅旗下》《駱駝祥子》《月牙兒》《牛天賜傳》《貓城記》等,設若描寫的不是民國時期的民不聊生,我們也絕不會瞭解到那個年代人的悲歡離合;賈平凹的《秦腔》《廢都》《高興》等,設若描寫的不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快速經濟發展下的文化落伍,我們也絕不會瞭解到經濟與文化發展脫節的後果;莫言的《蛙》《生死疲勞》《檀香刑》等設若描寫的不是百年來的實在事實,那麼我們也不會瞭解到計劃生育、文革大躍進等對人民的實在影響;這些帶有時代背景和烙印的東西會告訴我們那個時代甚至那個地方發生的事情,可以拓寬我們的視野,增長我們的見識,同時這些作家自己也被打上了與之相關的記號,提起誰就知道他的作品風格和時代背景。當然《圍城》自也有其背景,但這本書卻並不強調其背景,而是以一種黑色幽默的方式、以小見大的描述讓我脫離時代,把目光聚焦在幾個人物之間、社會角色之間。他們的生活行爲和處事風格見微知著的讓我浸入其中,我對這種作品甚爲偏愛,作品在故事性和哲理性之間幾號的平衡,不偏不倚,根植於時代又高於時代,知道作者其人卻不通曉其風格,驚喜會一連串的涌現,而《圍城》正是這樣的代表

詼諧幽默、刻畫細緻

而第二個理由便是錢老詼諧幽默的春秋筆法和細膩的人物塑造,將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衆生相細緻刻畫出來:

  • 中學作演講時,鴻漸說只有鴉片和梅毒在中國社會裏長存不滅,使記錄的女生“漲紅臉停筆不寫,彷彿聽了鴻漸的最後一句,處女的耳朵已經當衆喪失貞操
  • 何況汪處厚雖然做官,骨子裏只是個文人,文人最喜歡有人死,可以有題目做哀悼的文章。棺材店和殯儀館只做新死人的生意,文人會向一年、幾年、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陳死人身上生髮。“週年逝世紀念”和“三百年祭”,一樣的好題目。死掉太太,或者死掉丈夫,因爲有女作家。這題目尤其好;旁人儘管有文才,太太或丈夫只是你的,這是註冊專利的題目。汪處厚在新喪裏做“亡妻事略”和“悼亡”詩的時候,早想到古人的好句;“眼前新婦新兒女,已是人生第二回,”只恨一時用不上,希望續絃生了孩子,再來一首“先室人忌辰泫然有作”的詩,反這兩句改頭換面嵌過去。
  • 這次兵災當然使許多有錢、有房子的人流落做窮光蛋,同時也讓不知多少窮光蛋有機會追溯自己爲過去的富翁。日本人燒了許多空中樓閣的房子,佔領了許多烏托邦的產業,破壞了許多單相思的姻緣。譬如陸子瀟就常常流露出來,戰前有兩三個女人搶着嫁他,“現在當然談不到了!”李梅亭在上海閘北,忽然補築一所洋房,如今呢?可惜得很!該死的日本人放火燒了,損失簡直沒法估計。方鴻漸也把淪陷的故鄉里那所老宅放大了好幾倍,妙在房子擴充而並不會侵略鄰舍的地。趙辛楣住在租界裏,不能變房子的戲法,自信一表人才,不必惆悵從前有多少女人看中他,只說假如戰爭不發生,交涉使公署不撤退,他的官還可以做下去——不,做上去。
  • 在導師制討論會上,部視學先講了十分鐘冠冕堂皇的話,平均每分鐘一句半“兄弟在英國的時候”。他講完看一看手錶,就退席了。聽衆喉嚨裏忍住的大小咳嗽聲全放出來,此作彼繼,Ehem?KeKeKe,——在中國集會上,靜默三分鐘後,主席報告後,照例有這麼一陣咳嗽。咳幾聲例嗽之外,大家還換了較舒適的坐態

這樣的經典論述不一而足,往往讓人產生恍若現代發生而非上世紀40年代錯覺的事情,想來也是,思想的解放往往落後於經濟政治等發展速度,而人性則更是亙古未變。一衆知識分子的衆生相被幽默的刀子栩栩如生的雕刻出來,有時候甚至會在自己身上發現些許浮光掠影,而細膩的人物塑造則更甚!錢鍾書在《〈宋詩選注〉序》中說,文學作品應該“曲傳人物的未吐露的心理”,而《圍城》就是他的理論的最好實踐,書中大段的心理描寫纔是本書的精髓所在:

  • 韓學愈撒他的謊,並非跟自己同謀,但有了他,似乎自己的欺騙減輕了罪名。當然新添上一種不快意,可是這種不快意是透風的,見得天日的,不比買文憑的事像謀殺跡滅的屍首,對自己都要遮掩得一絲不露。撒謊騙人該像韓學愈那樣才行,要有勇氣堅持到底。自己太不成了,撒了謊還要講良心,真是大傻瓜。假如索性大膽老臉,至少高鬆年的欺負就可以避免。老實人吃的虧,騙子被揭破的恥辱,這兩種相反的痛苦,自己居然一箭雙鵰地兼備了。鴻漸忽然想,近來連撒謊都不會了。因此恍然大悟,撒謊往往是高興快樂的流露,也算是一種創造,好比小孩子游戲裏的自騙自。一個人身心暢適,精力充溢,會不把頑強的事實放在眼裏,覺得有本領跟現實開頑笑。真到憂患窮困的時候,謊話都講不好的
  • 顧爾謙忽然明地說:“假如學校款子沒有匯,那就糟透了。”四人不耐煩地同聲說他過慮,可是意識裏都給他這話喚起了響應,彼此舉的理由,倒不是駁斥顧爾謙,而是安慰自己
  • 鴻漸等意外地在車梢佔有好卒位。原車有卒位而現在沒卒位的那些人,都振振有詞說:該照原車的位子坐,中華民國不是強盜世界,大家別講。有位子坐的人,不但身體安穩,心理也佔優勢;他們可以冷眼端詳那些沒座位的人,而那些站的人只望着窗外,沒勇氣回看他們

這些人物未吐露的心理就像是性格這道菜最有味道的佐料,在菜的表面並看不到什麼,拼盤的藝術也與之無關,菜的味道好壞卻往往仰賴於此。(讀多了便有了錢先生的博喻語感hhh)

微言大義、寓意頗深

這第三個理由便是其字裏行間的人生感悟,這些人生感悟就我而言值得反覆咀嚼才能深知其味。其中最經典的莫過於本書的點睛之言: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蘇文紈說:“法國也有這麼一句話。不過,不說是鳥籠,說是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不僅適用於愛情,而適用於各種事情。任何事情皆如《圍城》。除此之外還有些發人深省的道理:

  • 不過大吵架後講了和,往往還要追算,把吵架時的話重溫一遍:男人說:“我否則不會生氣的,因爲你說了某句話”;女人說:“那麼你爲什麼先說那句話呢?”追算不清,可能陪上小吵一次。
  • 經過長期苦旅而彼此不討厭的人,纔可以結交作朋友。朋友如此,伴侶就更需要這樣了!
  • 話是空的,人是活的;不是人照着話做,就是話跟着人變。假如說了一句話,就至死不變的照做,世界上沒有解約、反悔、道歉、離婚許多事了……有時一個人,並不想說謊話,說話以後,環境轉變,他也不得不改變原來的意向
  • 一個人的缺點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時候,尾巴是看不見的,直到他向樹上爬,就把後部供大衆瞻仰
  • 許多人談婚姻,語氣彷彿是同性戀愛,不是看中女孩子本人,是羨慕她的老子或她的哥哥
  • 有一種人的理財學不過是借債不還,所以有一種人的道學,只是教訓旁人,並非自己有什麼道德
  • 不受教育的人,因爲不識字,上人的當;受教育的人,因爲識了字,上印刷品的當

事實太多不能一一列舉,這些道理皆是放之四海皆準的定則,表述起來卻輕鬆愉快。其中的智慧正如一切書幫助我的:可以使我免受現實的慘痛教育而通過間接經驗避免災禍。中學時期第一遍看本書也許大概知道些故事脈絡,到之後的大學、讀研、工作,一遍遍的閱讀再結合一些人生閱歷對其中的一些道理才逐漸理解加深。

聊聊故事

知道何以鍾愛本書之後我想聊聊故事 ,整本書的敘事環節可以分爲四個部分,分別以鴻漸的教育、愛情、事業和婚姻作爲敘事重點。按照發展階段又可以這麼理解:在從國外回到上海、在上海的日子、從上海到內地的三閭大學、在三閭大學的日子、從內地的三閭大學再到上海及最後在上海的日子

從國外回到上海時,我們見識到醜陋的法國巡捕,混沌矇昧的一衆中國留學生、風騷放蕩的鮑小姐、貪得無厭的茶房以及貌似清高的鴻漸。

在上海的日子,鴻漸帶我們賞鑑了十里洋場各式各樣的人物,假洋鬼子張吉民,守舊董斜川,研究雌雄的哲學家褚慎明,把月亮比作孕婦肚子的詩人曹元朗,他們宴飲會客、談詩論文、內心空虛、百無聊賴以及庸俗不堪構築成了當時上海的衆生相。

從上海到內地的三閭大學,這一段是我最喜歡的一段,眼若雞蛋白的李梅亭,馬屁高手顧爾謙和貌似較弱可憐的孫柔嘉。他們和方、趙結伴由滬啓航南下,組成了一個臨時的“小社會”。這一路上把李梅亭的好色、顧爾謙的諂媚、和孫柔嘉的裝可憐刻畫的細緻入微,一路上通過破舊的歐亞大旅社、充滿故障的破車、猥瑣的軍人、淺薄的妓女等的描寫,帶我們看遍了市井階層的人物百態。

在三閭大學的日子,上自校長、訓導長、各系主任,下至職員、學生、甚至還有家屬,都捲入了一場令人頭暈目眩的人事糾紛。職業上的排擠,情場上的競爭,堂而皇之的例行公事,見不得人的謠諑誹謗、陰謀詭計,怪不得要說學校是政治的試煉場

從內地的三閭大學再到上海及最後在上海的日子鴻漸和柔嘉帶我重新回到上海,並讓我們見證了一段失敗的婚姻。平淡的結合,失業的焦慮,婚後不斷爭吵,直至雙方家庭和親族的介入,在婆媳、翁婿、妯娌、親朋、乃至主僕之間,一度曾發生了一系列齟齬和糾紛。最後,老式的鐘擺在慢慢的宣告他們婚姻的失敗

方鴻漸其人,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是社會的多餘人,也是一個可憐的善良人,用辛楣的話講,是個全無用處的好人。他沒有好好經營自己的學業,需要靠買文憑來交差;沒有勇氣追求自己的愛情,躲閃的逃避和可憐的虛榮心作祟;沒有真本事來做事又不屑市儈的交往,在哪裏做事都被人鄙視;沒有自己堅持的東西,辛楣走了就像丟了主心骨,和柔嘉的婚姻是其鬥爭的終點,繳槍投降,走向婚姻的墳墓,他終其一生都在逃避,用下一段事情來逃避上一段事情帶來的傷害,在沒有處理好問題就急於用新的事情去掩蓋問題、逃避問題,他始終不敢面對,問題的積累帶來了問題的爆發,最終他的人生黯然收場。然而比起一衆虛僞的人來,就顯出了他的可愛和善良。沒法去完全客觀的評價一個人,更別說一個塑造的人物。

也談婚姻和愛情

經常有人會問這樣的問題:方鴻漸到底和蘇文紈更配呢還是和唐曉芙更配呢?問這問題的人似乎忽視了另外一個無足輕重的女人:孫柔嘉。在初讀本書的時候我傾向於蘇小姐、再之後傾向於唐小姐,最後又覺得鴻漸和柔嘉走到一起不是沒有依據。似乎唐小姐是最理想的愛人,然而卻最不可能,如果有個伊甸園,那方鴻漸和唐曉芙再適合不過了,可惜沒有這樣不受任何現實世界打擾的伊甸園,他們的愛情其實很脆弱,就像小孩過家家一樣。他們的不能成功實則來源於方鴻漸的懦弱。退而求其次的蘇文紈貌似家趁人值,然則虛僞做作的態度顯然也不適合於清高自傲的鴻漸,鴻漸雖然本事不大,清高的脾氣卻不小,所以沒到逼不得已的時候是不會和文紈走到一起的。最後和孫柔嘉走到一起則是因爲柔嘉的表面柔順,作假的頗爲拙劣反而激起了鴻漸的保護欲,當然這樣的婚姻也是不幸福的,他們並沒有真正的愛情,而是在長途旅行後彼此不討厭的將就。就如輪船上的那個比喻,鴻漸就像一條卡到鯊魚牙縫上的船,他們的婚姻早晚陷入僵局。很多時候你以爲你在唐曉芙和蘇文紈之間做選擇,最後卻牽着孫柔嘉走入了婚姻的殿堂,抑或是彼此不討厭也就走入了婚姻的墳墓。

不同的女人有其優點和缺點各自的佔比,也有各自的原生家庭影響,這就形成了我們各自的認知。跳脫於作品之外評價,其實每個女人或多或少都是這三種女性的調和吧。究竟哪種適合於方鴻漸其實要看在什麼社會背景下,按照比例而言,也許這三個女人的個性是錢老描寫的普通女性身上各個屬性的放大面,不僅僅是優點的放大面,也有缺點的放大面,蘇文紈優於大家閨秀而缺於虛僞做作、唐曉芙優於純真可愛而缺於賭氣傲嬌,孫柔嘉優於乖巧溫順而缺於工於心計。實際上如果鴻漸如果不光光風趣幽默,也能有些辛楣的幹練、入世以及耐心,他也許就不需要那麼糾結了。

說婚姻以及很多事情像圍城,實際上是一種通俗的說法,沒有必要悲觀,在圍城之中我們也能很好的經營好這些事情,例如錢鍾書和楊絳的愛情就在圍城裏有聲有色的成長:

「郭沫若的婚姻沒有道德,所以他的下場最淒涼。老舍的婚姻有道德而無感情,在平日裏也許還能支撐,但是一到難關,夫妻就很容易分手,甚至會互相損害只求自保;沈從文的婚姻有道德也有感情,只是缺少理解或者說是樂趣,這樣的婚姻穩定,但可能終其一生都有很多勞碌和抱怨;錢鍾書的婚姻纔是真正地包含了全部的道德、感情與樂趣,所以他們成爲了彼此的靈魂伴侶,代表了愛情最美好的部分。「你們也許還沒法體會到,但人生在世,婚姻其實非常非常重要。我希望大家將來都認真對待婚姻,不求達到錢楊的境界,但最起碼也要學習沈從文,把道德和感情這兩條底線牢牢地把握住。人一輩子七八十年,其實長得超出你們的預料,想在這麼長的時間裏不遇到任何變故是不可能的。一個講道德、有感情的婚姻,就像一把下了的錨,有了它,多大的浪頭來了你都不會傾覆。因爲你心裏知道自己還有想見到的人,有想盡的責任,這種想法的力量是和信仰相當的。」

真正的婚姻是建立在愛情基礎之上,又有雙方努力的經營,在情感上互相依賴,道德上有一定約束,生活上充滿情趣。這樣的婚姻絕不至於墳墓,而是熠熠閃爍的星星

結語

寫了這麼多實際也不能完全表述本書的價值於萬一,只是自己一些淺薄的見識罷了,但我覺得這本書飽含了人生智慧,做人的一些道理:譬如如何經營自己的婚姻,和某些情感雞湯相比真是雲泥之別。我覺得既然已經找到了一個理想中完美的戀愛對象且雙方都能有道德、感情與樂趣的共鳴,又有一些能力去構築一個美好的伊甸園,那麼一定有信心去經營自己的婚姻更至於自己的人生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