羣體穩定性和局部真理

這篇文章的想法來自於一個失眠的夜晚,咖啡讓人大腦活躍,於是思緒萬千。其主題的選取也是來自於一些爭論,包括在一些電影主題下、電視主題下、書籍的主題下。題材從古到今,沒有限制。其核心可以歸結爲:當羣體性災難(瘟疫流行、戰爭、末日雪世界等)來臨並且不得不損害個體的利益來防止羣體性災難進一步擴散時,應該採取何種措施?“民主”人士的看法顯然是:自由,人人需要自由,個體的人權大於一切,獨裁者的看法則相反:通過簡單方便的一刀切快速遏制,人命視爲數字。二者的姿態永遠是對立的且水火不容的,“民主”人士 職指責獨裁者罔顧人性,行爲令人髮指,獨裁者則認爲“民主”人士迂腐不堪,沒有大局意識,最終會導致羣體的覆滅。

一個例子

舉個電影的例子:在電影《雪國列車》裏,一場突如其來的氣候異變讓地球上大部分人類滅亡,在一列沒有終點、沿着鐵軌一直行駛下去的列車上,載着地球上最後倖存的人們,“雪國列車”成爲了他們最後的歸宿、最後的信仰也是最後的牢籠,在這裏,受盡壓迫的末節車廂反抗者爲了生存與尊嚴向列車上的權利階層展開鬥爭,男主等人從末尾車廂發動起義,攻擊頭等車廂,最後才發現整個起義是頭車老大和末車老大爲了消減人口的一次實驗,最終男主幹掉了列車,人類世界只倖存了一個小男孩和一個小女孩,冰雪消融,亞當和夏娃不知會走向何處?電影看的人心潮澎湃,爲自由的鬥士和末世的曙光所感嘆,革命總要流血犧牲,但這次的犧牲代價是全人類。看完電影后,我們的民主鬥士一定會說,踏出列車的一刻,人才稱之爲人,突破溫暖但被奴役的環境,而我們的獨裁者則會說,看吧,全人類都跟着你們完蛋了,而你們這兩個小孩子怕是也活不了多久,世界上沒有了人類,何談人的自由和尊嚴?

事物的發展規律

任何事物的運動、變化與發展,都不是從起點回到起點,而是從起點向更高的一個層面螺旋式上升了。認識的事物的過程中,只有相似的重複,沒有絕對的起點重疊

在我目前看到的作品或批判文學中,我們的民主鬥士和我們的獨裁者總會陷入到一個誤區中,就是他們進行的都是單獨的,以偏概全、以點概面的論述,民主鬥士咬死局部真理,罔顧大環境和歷史進程,獨裁者則口口聲稱要有大局意識、要有大局觀,要按照進化論優勝劣汰,罔顧人的獨立思維。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又有各自新的僞裝形式。他們的觀點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和位置,在我看來,一旦把他們的位置互換,恐怕立場則會立馬轉變,他們的觀點都是來自於各自的利益訴求。民主鬥士通過人權來獲得干預社會發展的權利,而其擁壘則大多是社會失意者,將個人的不幸放大到整體。而獨裁者則擔心個體意識的覺醒導致統治根基不穩,認爲其具備最佳的解決方案。所以他們的宣傳都具有局部隱藏性和極大的傾向性。換言之:只有對對立觀點的批判而無妥善的改善意願,更多的則是全盤否定

獨裁者的觀點顯然錯誤,而所謂的民主鬥士的手法極具隱蔽性,因爲他們的觀點看似來自對我們個體利益的維護,畢竟人人並非擁有獨裁者的權利,而人人皆爲個體。我們就來討論討論他們的方法論:即從對一件具體的事的批判進而擴大到對整個體制和全體的批判

歷史的本質存在很大的相似性,而又通過不同的表現具備一定的迷惑性,我在另一篇文章重讀《1984》想到的提到過,無論稱呼如何變化,人依舊具備階層屬性。富人總是靠資源賺錢、窮人靠出賣個人腦力或體力賺錢。階級的流動和過去一樣困難。這便是事物發展所體現出的相似的重複,但我們未曾進步麼?從奴隸社會到當代、我們進步的不僅僅是物質、更多的是思想。而且進步速度在加快,奴隸社會持續了3000年、封建王朝持續了2000年、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只花了100多年的時間。當然持續時間越久面臨的系統性風險就越少、因爲其有充足的緩衝時間和矛盾積累時間。不考慮社會階段內部的進步速度(例如,同樣是封建社會,秦朝的人權一定比清朝的差遠了),新思潮的噴湧速度隨着交流的便捷化能產生更多的碰撞,進而發展的更快,更像是一條指數發展的曲線,所以我們沒有絕對的起點重疊

解法何在?

羣體穩定性和局部真理當真水火不容?羣體穩定性存在的問題往往是過度的宣傳、強硬的命令和整體的調控,局部真理存在的問題則是輿論的誤導、謠言的散佈和局部的對比。二者都從各自的角度通過放大一些具體行爲和現象,樹立一些典型和榜樣、打倒一些對立典型和榜樣、脫離歷史發展進程的對比、局部橫向對比等方式來達成自己的訴求,宣揚自己的理念。一個妄圖控制、一個妄圖顛覆。那麼二者各自的優點和缺點呢?羣體穩定性的優點是:高效、快捷、動員能力強,目標一致。局部真理的優點則是:放大問題、引起注意、促進優化。如果二者能各退一步,利益共生,保留羣體穩定性的優點,讓羣體具備更佳的生存能力和動員能力,通過解放思潮吸收局部真理的優點,讓個體的發展愈加幸福。

除了專制和革命,改革雖慢,但更溫和,兼具穩定和進步兩種好處。一個完整的人,給他換個別人的腦子,未必能指揮身體運轉如常,同樣,一個完整的人如果生了瘡,沒有壯士斷腕的手段去剜掉毒瘡,等到蔓延全身,也未嘗不會導致一場換腦手術。在我看來,現時的發展還遠遠未到做這樣一場手術的必要,只要遵醫囑,下狠心,這個人會越來越健康,心理也會越來越強大,不必老想着駁斥謠言,因爲事實勝於雄辯。達利歐說過,保持極度的頭腦開發,可以讓人兼聽則明。

再者而言,腦子雖然還是那個腦子,但腦細胞在不斷的更新。之前與人討論時,個人持有的觀點是時間勝於一切,時間會造就歷史,而他的觀點似乎更加正確,唯有解放思想才更有用,否則時間的累加不具備顯著效應。如果大腦靈活到敢於承認錯誤、與時俱進、肯聽苦口良言,能夠忍受批評,而身體的局部也不誇大病情,據實相告,不擾亂視聽。那麼身體必定會越來越健康,當然要想達到這樣的結果勢必任重而道遠。所以我輩應雖知道阻且長而行,不應冷眼旁觀,高談闊論。

知行合一

回顧歷史,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具備:重複性、預見性、層次性、不確定性、開放性。

  • 重複性。這是歷史發展最基本的屬性,也是同於自然規律的一種屬性,由此也表明了歷史規律的客觀性。人們正是對歷史現象的多次重複進行探索,抓住其內在聯繫,證明它是歷史規律。
  • 預見性。如果沒有一定程度上的預見性,就不稱其爲歷史規律,這樣,發現規律纔有價值。
  • 層次性。某些歷史規律適用於幾種社會形態或整個人類社會,而更多的則只適用於特定的歷史時期和地區,即所謂普遍規律和特殊規律。其他具有規律性的現象、事物都是特殊規律,都具有偶然的因素;而在它們各自的層次上,又都是必然的規律。
  • 開放性。因爲歷史規律的不確定性,歷史規律的被認識有可能被修正、被限定範圍,甚至被否定;同樣,還有可能不斷揭示出新的歷史規律,並在更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加以驗證。
  • 不確定性。由於人的主觀限定,即使是被揭示出來的歷史規律,也要經由長期歷史發展進程的檢驗,看它是否確是歷史規律。

所以不要去倒推歷史,怎樣做好怎樣做不好否則很容易陷入歷史虛無主義。因爲歷史的發展受到發展規律的開放性和不確定性蝴蝶效應、黑天鵝事件等具備諸多影響因素,歷史人物的思維也具有當時的時代侷限性

理論完美,怕就怕的是不能知行合一。也正是知行不符,才屢次被人詬病。2020年4月4日,一場席捲全球的大考有了一個標誌性的事件。大潮過後,究竟誰在裸泳,一眼便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