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目標感可能是育兒路上最大的勁敵

鬆弛感那個姊妹篇,還是那幾天的一篇日記,應該是前一篇。

小小房子想要中午回家到朋友家玩,一聽我就有點來氣,昨天他沒練長笛就去玩兒了=他就只想着玩,但現在學業又不算非常突出,到時怎麼辦?

我語氣生硬,問他:那你的長笛怎麼辦?你昨天沒有練長笛。

我繼續:如果你一定要做的事情做完了、做好了,那你玩兒都沒問題。

後來回過味來,覺得我這個反應有點激烈了。

想起小紅書看到的哈佛耶魯畢業生媽媽的方式,反省。

輕鬆地問:那你的長笛/作業怎麼計劃、怎麼完成?他說了計劃,比如說打算晚上回來吹。

問清楚具體什麼時候?晚上只要按照他的計劃,不完成不可以出去、不可以做其他事情就夠了,何必這時候弄得大家都不開心呢。

也在反思我這種狀態,還是有些緊張了,其實也是一種雞娃,但問題是長遠看去,剛剛這種方式只是讓他學習知識,在各種品質和習慣的培養上,如果不稍加註意,就有可能越走越偏狹,越走越只追求知識,忘記一個人的本質。

10月中旬,大概最近思考這個問題比較多,再次意識到,有時候我的焦慮,除了些童年因素,其實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不斷想着下一個目標、朝着下一個計劃,想着我的一個又一個行程,而忘記了教育最重要的是過程。

以前常告訴老師:不要被教學進度束縛住了。我卻被自己的規劃、目標給困住了手腳,眼中只有想要到達的下一個目標,忘記了這一路的發生,正是歷程它存在的意義,其實恰恰是教育的真相。

這點在月檢視中不是第一次提到,日記中想來也不會很快消失,我大概會常常想起並提醒自己,才能避免掉進育兒中目標導向的大坑。

正如將近月底時的一天,孩子回來就拼朋友送他的生日禮物-積木,剛拿到正在興頭上。臨睡我多嘴說了句:你今天還沒練長笛,也沒寫作業!

講完就後悔系列。據我的觀察,他很清楚自己要幹什麼,作業也會自己找時間補,我這麼一講,原本他已經在想辦法,被人挑破,主動成了被動,像被催促着完成。一來破壞他的內在驅動力,二來讓他有逆反心理。我怎麼就嘴欠呢!

閉上嘴巴是一種修行,我還需努力。自勉!馬上OF設置了“閉上嘴巴”提醒,每日可見!

忍不住給小小房子建議或指責時,能馬上想到並默唸:閉上嘴巴,閉上嘴巴!雖然還是有忍不住的時候,但頻率真的降低了很多,斷崖式下跌,效果非常的突出,也很自豪。

人們對親密的人常常更加肆無忌憚,總會認爲:還有時間,還有機會彌補,還可以道歉,但對陌生人就不會。我們可能會考慮到那人下次不知何時再見,印象不佳,有可能就是一輩子了,會更加謹慎~可誰說親近就還有機會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