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師資格證考試複習筆記-高等教育學-(9)- 高等學校的教學

摘要:第九章高等學校的教學。這一章的內容很實用哦。它解釋了教學與教學過程的概念,說明了高校教學的基本任務,教學過程的特點,教學過程的一般規律,構成要素。還說明了高校的教學原則,我上次考試,大分幾乎全是這章的內容,唉,當時看書看得太慢了。

第九章 高等學校的教學

第一節 教學與教學過程

一、高等學校的教學概念

(一)教學的概念

教學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規範下,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傳遞和掌握社會經驗的雙邊活動。它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指導學生掌握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發展智力、體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發展的個性的活動。

(二)教學的地位

高等學校的教學是高等學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環節,是實現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養目標的基本途徑。

(三)高等學校教學的基本任務
  1. 促進學生的知識積累和知識結構的優化
  2. 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
  3. 促進學生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社會主義道德和良好的個性品質的形成與發展

    • 形式教育論與實質教育論
    • 形式教育論認爲教學的主要任務在於通過開設希臘文、拉丁文、邏輯、文法和數學等學科發展學生的智力,至於學科內容的實用意義是無關緊要的。
    • 實質教育論認爲教學的主要任務在於傳授給學生有用的知識,至於學生的智力則無需進行特別的培養和訓練。

二、高等學校的教學過程及其本質特徵

(一)教學過程的概念
  • 教學過程是教師根據一定社會的要求和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通過有目的、有計劃地指導學生掌握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學生的智力和體力,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和健康個性,使其形成科學世界觀的過程。
(二)教學過程的構成要素

教學過程是由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構成的。

(三)教學過程的特點
  1. 專業性
  2. 獨立性
  3. 創造性
  4. 實踐性
(四)教學過程的一般規律
  • 教學活動就其本質而言,是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

    1. 教學過程主要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
      • 本質上說,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它的特殊性表現在以下三點。
      • 學生的學習過程,主要是系統地學習間接知識的過程。
      • 教學認識活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學習和掌握知識的過程。
      • 科學家和人類的認識活動是無限的,而教學認識過程是有時限的。
    2. 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活動的過程
      • 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自主學習是構成教學過程的主要活動
      • (1)老師起主導作用
      • (2)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 (3)師生雙方雙邊活動的過程不僅體現在認識方面的交流和分享,還有着情感方面的交流和影響。
    3. 教學過程是實現人的發展的過程
      • (1)學生在掌握和運用知識的過程中,不僅記憶力、思考力得到了發展,形成技能技巧,而且逐步深入對事物的理解,爲進一步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準備了條件。
      • (2)教學活動作爲年青一代成長過程中的主要途徑,對他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實質上影響和決定着一個人基本素質的形成和發展。
      • (3)不同的教學活動對學生有不同影響。
      • (4)師生交往活動對學生髮展的作用。
(五)高等學校教學過程的中間過渡性
  • 高校教學是學校教學過程的一個階段,是學校這一特定環境下的認識過程轉入社會實踐認識過程的中間過渡階段。
  • 高校教學過程的中間過渡性,是由認識主體——大學生的身心發展和社會化的過渡性所決定的,也是由大學教學自身內在價值和功能——培養高級專門人才所決定的,還是由大學教學的對象——教學內容發生了變化所決定的,即人類已經探索的知識體系向探知人類的未知領域過渡。
(六)教學過程的結構
  1. 激發學習動機:老師要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激發學生習的責任感和積極性。
  2. 領會知識:領會知識是教學過程的中心環節。
  3. 鞏固知識:是過程過程中的必要環節。
  4. 運用知識:完成各種書面或口頭作業、實驗等。
  5. 檢查知識:通過作業、提問、測驗等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考查的過程。目的是使老師及時獲得教學效果的反饋信息,以調整教學進程與要求,並幫助學生了解自己掌握知識技能的情況,以便及時改進。

第二節 高等學校的教學原則

一、教學原則的概念

  • 教學原則是依據已發現的教學規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對老師和教學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遵守的基本要求。
  • 高校教學原則是根據高等學校教育、教學目的,遵循教學規律而制定的指導高校教學工作的基本準則。

二、制定教學原則的主要依據

(一)依據教學過程的規律
  • 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只有從教學過程內部基本因素的內在聯繫中,從動態中去探索才能揭示出來。
(二)依據學生的學習特點
  • 教與學的相互促進和相互制約決定了教學工作的任何要求必須考慮學生的學習特點
  • 大學生學習特點主要有:
    • 獨立性增強:包括獨立的預習和複習這樣自習活動,閱讀一些參考文獻,並逐步過渡到一些學習內容主要靠自學。
    • 自主性增強:(1)重視科學地管理自己的時間分配。(2)重視科學地安排自己的學習計劃。
    • 探索性增強:科學研究進入了教學過程,科研能力得到了初步的訓練,他們的學習已經具有一定的探索成分。
(三)符合高等學校的教學特點
  • 高校教學原則的確立必須與高等學校的基本任務相聯繫,必須符合高等學校的教學特點。

三、高等學校主要的教學原則

(一)科學性和思想性相統一的原則
  1. 基本含義
    • 教學要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授予學生科學知識,並結合知識教學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品德和正確人生觀/科學世界觀教育。
    • 實質是要求在教學活動中把教書和育人有機地結合起來。
  2. 貫徹要求
    • (1)老師要不斷鑽研業務,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
    • (2)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
    • (3)老師要有嚴謹的科學態度,充分認識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做到教書育人。
(二)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統一的原則
  1. 基本含義
    • 這一原則是指在教學中既要向學生傳授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還要注意重視從知識到智能的轉化,發展智力,培養能力。
    • 知識不等於智能,知識的積累不能自然導致能力的提高。
    • 能力是在對一定知識融會貫通的基礎上形成的。
  2. 貫徹要求
    • (1)重視基礎知識的學習:以培養學生創造性
    • (2)重視能力的培養
    • (3)注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選擇與運用:經常組織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展開討論,促進學生獨立獲得知識能力的發展,幫助學生逐步形成科學評價他人的能力
    • (4)改變目前的考試方法,要注意考查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要兼顧學生自學、動手等各方面能力的發展。
(三)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動性相結合的原則
  1. 基本含義
    • 要實現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獨立 學習與探索研究的能力。
    • 教師的主導作用是使教學過程能夠高效率進行的保證,學生的主動探索是學習取得成功的基本條件,兩者缺一不可。
  2. 貫徹要求
    • (1)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對學生的學習主動加以引導,進行有效的組織。
    • (2)運用啓發式教學,善於提出問題,啓發學生積極思考。
    • (3)激勵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與積極性,從頁不斷激發他們的事業心和進取心
    • (4)對學生嚴格要求。
(四)面向全體與因材施教相結合的原則
  1. 基本含義
    • 面向全體要求充分考慮到大多數學生的實際水平,在課堂中堅持按照教學大綱進行教學,而因材施教要求教師能按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實際的發展水平,對不同的人,採取不同的方法和要求進行教學,允許並能採取適當的措施促進撥尖學生冒出來,對個別學習困難的同學也能有針對性地進行幫助。
  2. 貫徹要求
    • (1)在教學制度上要提供更多的選修課程,讓學生選擇,發揮各自的特長;推行更加靈活的學分制,允許學生在修滿學分後提前畢業,或推遲畢業。
    • (2)在教學中,堅持按照大綱要求和大多數學生的實際水平進行教學,不隨意遷就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也不任意增加課程的深度和難度。
    • (3)瞭解每個學生的特點,通過各種途徑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找到恰當的學習方法和形成他們自己特點的智力結構。
    • (4)充分利用選修課程,開拓學生的視野。
    • (5)不歧視和幫助學習上暫時有困難的學生。針對他們的問題,進行必要的思想教育、學習輔導,幫助他們找到困難的關鍵。
(五)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1. 基本含義
    • 這一原則是指在教學中,將理論學習與實踐經驗結合起來,培養學生把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提高他們發現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 貫徹要求
    • (1)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把理論知識講透、講活。
    • (2)要充分認識實踐性教學環節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地位,根據本學科的特點適當安排學生參加必要的實踐活動。在理論教學中,在講清基本理論的同時,也要注意講清它的實踐基礎,以及它們在實際中有何作用及如何運用。
    • (3)要注意把各種實踐性的教學活動與理論教學緊密結合起來,不要搞成“兩股道上跑的車”,使實踐性的教學環節成爲運用和檢驗理論學習,加深對理論知識理解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方法。
(六)系統性和循序漸進相結合的原則
  1. 基本含義
    • 指教學過程中要把知識發生發展的系統性與學生認識發展的邏輯結合起來,使教學既保持知識的系統性,又適應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
  2. 貫徹要求
    • (1)要正確處理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之間的關係,使之既成系統又有一定彈性,能夠根據需要靈活調整
    • (2)老師要認真鑽研教學內容,根據學科的基本結構和學生認知結構特徵進行教學
    • (3)要幫助學生克服好高騖遠、不求甚解、急於求成的心理傾向,樹立求實、勤奮的學風。
(七)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原則
  1. 基本含義
    • 指在高校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引進部分科研工作,這既是培養學生獨立探索問題與科研能力的手段,也是促進教學內容隨學科發展而不斷更新的重要保證。
  2. 貫徹要求
    • (1)老師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
    • (2)老師在引進科研工作於教學時,在指導思想上要明確,對學生進行科研方法、科研態度和科研能力的訓練是首要的,取得即時成果是次要的。

四、教學原則體系的最優化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