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愛54理想張力

對“我”可以做很多的描述,成長心理學、人生哲學表明,審美自我的理性自覺規定對“審美我”的造就,是充分必要的。

首先,要意識到“理想”對一個人的成長具有重要性。

因爲理想說白了,就在於確立一個目標,而審美理想是人在感受生命的美好過程當中,確立一個什麼樣的一個美學理想,理想並不是說教,也不是功利主義,更不是“有利就想”,有利就想是一種生物學的本能,理想並不是生物學的東西,而是人的精神層面,也是社會學層面。

“理想”,它給我們人生描繪了一個總體目標,就像出海航行我們要有目的地,首先方向要對,“要擡頭看天,而不能只低頭拉車”,否則再努力也沒有用,如果目標不明確也許南轅北轍,方向錯了,越努力越失敗,或者說我駕車的技術很高了,我的車跑得很快了,越快可能離目的地越遠。

人生它有一個很重要的東西,就是先確立目標,比如人生的審美目標,它就直接決定了你的審美品位,它也直接決定你的人生的美學境界的高低,所以我們的目標不能模糊,目標沒有想好,也就不要匆忙的出發。因爲有了目標了,纔有努力的方向。

年輕的馬克思在他17歲的中學畢業論文裏面,很豪邁的就講“理想”的概念,它的扉頁裏就寫理想主義不是幻想,而是真理。幻想是空想,而理想不是空想,它是科學,它是通過我們自己的努力能實現。當然,在實現的過程中,可以修正它,比如發現理想與你現在的能力差距太大,那當然要以現實的情況來修正理想,我們總不能要求現實去迎合你的理想吧,如果那樣的話,那就是空想了。所以,我們可以不斷修正,但是你一定還是要有一個理想的,比如成爲作家,那就是一個大的方面理想,然後你就開始行動,並去不斷創作作品,風雨無悔,直到成功。

其次,人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還是需要有穩定的價值觀。

人的價值觀的形成也是需要過程的,剛開始可能比較茫然,你不斷的試驗,不斷的選擇,這確實是需要有一個過程,但總不能到老了還在尋找,那時間就浪費完了,在經歷風雨之後,總要形成一種穩定的價值觀,這樣才能不斷的堅定前進的方向。

在追求理想的過程當中,“條條大路通羅馬”,如果說羅馬是人生目的地或終極目標,那就要堅定自己的方向,不被歪門邪道所阻礙或誘惑,而這個時候,你就要有一個價值觀,價值觀可以讓你從容的去判斷一些東西,比如也許這條路是捷徑,但是它可能是投機取巧,它甚至是違法亂紀,那麼這個“道”也就不值得你選擇,價值觀會讓你堅持走正道。

而這個“正”就是一個價值概念,價值觀錯了,那麼你要實現你的目標,它也往往就沒有了一個手段。而我們觀察現實生活,很多人不是他的目標錯了,“個人奮鬥,自我成才”的目標當然都是對的,問題就在於有些人的價值觀錯了,所以他最終也無法實現理想,很多人違反了遊戲規則,破壞了人間正義公道,甚至是犯罪而殘害別人,甚至是共同參與腐敗或助長腐敗環境的形成,這不管是對自己還是他人,爲自己的人生和他人的身上埋下了罪惡的隱患,那這就是人生的悲劇了。

第三個需要注意的是,人還需要信仰。

因爲理想確立了,價值觀也有了,你還必須對你自己確立的目標和這樣一個手段,要經過哪些過程或途徑有一個邏輯的推理,當然推理之後,也更要有一種堅定執著的精神。因爲你的理想雖然有了,但它還沒有實現,但是你相信它會實現,這就是信仰。信仰的重要性在於,它對未來有確定的預期,它值得你付出持續的努力。

很多人說,我們這個時代有點信仰缺失,這是指未來而言的,他沒有這樣一種對未來方向持久而專注的努力,他也沒有一個很好的願景,很多人總是在懷疑,這當然就是信仰的缺失。

比如現在某一些黨的官員,貪得無厭,那就是信仰的缺失。像以前的成克傑,反腐敗裏面也算是級別最高的一類了,當時他身居高位,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他後來寫給中紀委的檢討當中講,“蘇東劇變”的變化,讓他突然一下子對共產黨能否長久執政,對共產主義能否實現發生了動搖。所以,他跟他的情婦在那裏講,他情婦告訴他已經貪污了4000萬了,他說我們再弄一點,然後到國外去安度晚年,他爲什麼想到要跑到國外去安度晚年?

因爲他對作爲執政的中國共產黨,以及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的理想並沒有信仰,他不相信能夠實現,他想也許有一天就跟蘇聯那樣,就跟東歐那樣,共產黨就丟掉政權了,那這樣的話,共產黨的這些官員大家都失業了。

這就是信仰的缺失,所導致的人生觀的一種悲劇。某些黨的官員是這樣,每一個人也都是這樣的,如果對未來沒有那份信心,理想已經有了目標也有了,國家也正在朝着理想而行動,你如果還對未來總是做一種懷疑主義的追問,也總是不自信,那你其實就是缺乏信仰。信仰固然是對沒有出現的東西的一種信心,比如共產主義它沒出現沒有關係,但是我們有信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還沒出現也沒有關係,但是我們有信心;中華民族在21世紀的偉大復興它還沒實現,但是我們有信心,這就是信仰。

它沒出現,但是我們相信,當然它跟宗教信仰不一樣,宗教信仰是盲目的,上帝也沒出現,但是他相信,我們講的信仰是科學的信仰,它可以做一些科學的分析,做一些邏輯的推論,可以經過一些思辨的質疑。

那麼,對未來有一份信仰的重要性在哪裏呢?

它讓我們充實,它讓我們能夠歷經艱難坎坷,就像孟子講的那樣,“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他一直堅持到我的未來,我這個人就是要成就大事業的,雖然我還沒成爲那個偉大的人,但我相信我一定會是那樣的一個人,我雖然現在可能還是一介草民,但我胸懷大事,我相信“大任於斯人”。

所以,他就一定能夠經受得了,“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這樣的一些過程,甚至是人生的這樣的一種挫折。

相反一個沒有信仰的人,一丁點的挫折,哪怕很小的一點磨難,他都會覺得經受不了。這就是有沒有信仰的人生的一個巨大的區別。你如果有信仰,你對那種挫折打擊失敗,你可以把它踩在腳下,你甚至把它看成是人生磨練的一種很好的一塊墊腳石。但是,如果你對未來你根本就沒有願景的東西,也沒有那份堅定執着的東西,那真是一丁點的挫折就讓人難以承受。

所以,我們去分析一些自殺的個案,包括大學生的自殺個案很多往往都是很小的挫折,但是他覺得生不如死。所以,要追問自殺現象背後的那種信仰的缺失,對未來的一種喪失信心的心態,這纔是自殺的最根本的原因。

我們還要強調第四點,在追求人生之美的過程中,人還要有樂觀而穩定的情緒或心態。

始終保持一種非常樂觀積極向上的情緒,使我們感受到生命美好,也更是我們實現人生審美理想的保證,它使我們對自己未來的一種信仰,有着堅定不移的心理品性。

現代社會,人的心理問題很多,成因也很複雜,很多人之所以有這樣那樣的嚴重的心理問題,有一個很直觀也很明顯很突出的原因,其實是因爲有些人並沒有形成一種樂觀的、積極的,也就是向上一種心態。由於沒有這樣一種心態,所以他的人生理想的實現,也就缺乏了一種穩定的情緒保障。一種健康心理,其實就是人的情緒和一種積極向上,一種穩定的心態。如果沒有這個保障,哪怕我說的理想、價值觀、信仰,你前面幾條都有,最終你都會出現問題。

那麼,怎麼來調試情緒?

心理學和哲學有很多關聯的地方,你比如說從審美的角度來講,情緒的調整往往是回到自己的心靈世界,哪怕外在的環境再惡劣,哪怕外在的這樣一種環境再不利於我們形成一種健康穩定的心態,但是你也必須要調整好你的心態。人生是兩個過程,一個是走向社會、走向他人、走向環境。但是另一方面,你同時也必須還善於走進自己的心靈,坦然而勇敢的面對自己一切,也更要善於走進自己的情緒世界,並反省與分析自己的情緒。

莊子有個故事,其實是講的“情緒心理學”,說是,“一個博弈的高手,或下棋的高手,他用一個瓦罐或者一個瓦盆來做賭注的時候,他能夠把自己的水平發揮得淋漓盡致;但是一旦用黃金做賭注的時候,心理就不對了,負擔重壓力大,因爲金子弄不好輸掉以後傾家蕩產了,所以他就大失水準”。“外重者內左”,這就是心理問題,心理健康的人會把外在的東西不把它看成是一個負擔,這樣的人他會完全回到自己內心世界當中。

如果一個人,心理調試不好,就會老是患得患失,老是在想失敗了怎麼辦,實現不了怎麼辦,輸了怎麼辦,這就是情緒。莊子告訴我們,應該把外在的東西,你要把它放下,“你就把黃金想象是一個瓦罐,丟了就丟了”,你反而不會太在意身外的東西。

尤其是我們年輕的生命,青春的生命,機會永遠是有了,你也完全可以從頭再來,只要生命存在,哪怕傾家蕩產,我也可以白手起家,這就是一種健康的情緒。相反,你總想老想守住它,你老想讓它不丟失,老想着我要萬無一失,老想着我不能失敗,失敗了我就沒錢了我就活不下去了,那就完了。

其實很多的成功者,恰恰就是懂得心理學的道理,其實這也是個哲學道理,莊子是個大哲人,心理學有一種“心理顫抖”的說法,外在的目的讓你變得自身心理負擔很重,過度的用力或者意念過於集中,反而會做不好,比如重大考試如高考時,平時很多都是前幾名,很多人會發揮失常,往往會名落孫山,爲什麼?

因爲太在意太在乎成敗了。你很想把它做得很完美,那你的手就會顫抖,一些重大比賽,踢球的隊員腳會顫抖,大腦也是一樣的,這得不斷的訓練自己的心智,這就是健康心理對人生目標實現的一個很重要的意義。

心理學當中也有一個著名的“華倫達心態”,華倫達是美國著名的高空鋼索行走表演者,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在事後說,這次表演肯定會出事,因爲華倫達在上場前總是不停地對自己說,這次演出太重要了,只能成功,不能失敗。

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前,他只想着走鋼索的表演過程,而絕少考慮表演的結果。心理學家從這件事中得到啓示,專心於事情過程的本身而不在意事情的目的、結果或意義的心態,叫做“華倫達心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