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愛63大師智慧

哪怕給自己定一個目標,不管這個目標是多麼容易的實現,你能實現了,那也是一種超越,比如對於一個學生來說,我除了專業課的學習之外,我還關注人文修養,我還去聽一些藝術鑑賞的課,我懂交響樂,我懂古典的這種古箏什麼的,高山流水的東西我也聽得懂,那也是超越,甚至給自己制定一個課外閱讀的書目,經典名著我讀它個幾本,這都是超越。

當然了,哲學史上還有一種超越自我,我認爲不符合國人的國情,那就是把自己所有的慾望,把它消滅掉。比如像佛教文化裏面講的,“諸法無我”,“色既是空,空既是色”,你要意識到一切都是空的,我是不真實的,我的存在就是個無常。

這樣的一種超越,其實也是虛幻,並不是它對不對正確不正確,而是因爲人根本做不到。從邏輯上講,我是真真切切的存在,怎麼能說我沒有呢。佛教哲學當然它有它合理的地方,如說它強調一種無常的變化,“諸法無常”,無常就是變化,一切都是變化的,一切都在生老病死的輪迴當中流變,這當然是對的,這是辯證法。但是,你不能因爲誇大這個東西,生向死、死向生的這樣一種變化,變得就是一種虛無。

不僅僅是佛教禪宗哲學,在中國包括像宋明理學,也是受佛教文化的影響了,朱熹的宋明理學那個理學也在講,超越自我,就是要把自己的慾望都消滅掉。“存天理、滅人慾”,好像這纔是真正的超越,物質的我沒有了,完全變成一個精神的我。這個其實也是虛幻,甚至包括禁慾主義的追求都是虛幻,因爲根本是做不到的,一個做不到的理想,一個連曙光都見不到一點的理想,那有多少人又能有信心,去能夠追求到呢?

而,我所說的“超越自我”,其實就是切切實實的讓自己更完善一些,讓自己更精進一些,讓自己更有目標一些,讓自己的一切的努力能夠造就一個全新的自我,這就是超越。

後來佛教哲學裏面內部也發生了變化,特別是像禪宗就意識到,以往的那種佛教哲學,講的那樣一種無我是虛幻的,要世俗化。所以禪宗在世俗化的過程當中提出來很多的東西,我覺得是很有道理的。

所以,禪宗被看成是佛教史上的一個偉大的變革,要超越那種虛無縹緲,超越那種涅槃,超越那種所謂的得道,統統的不再被認同,而主張直接地走入現實的、世俗的生活當中,所以提出來“人間佛教”。

包括在超越的問題上面,我覺得禪宗有很多的東西還是不錯的,要不斷的精進,禪宗有個很有名的典故,其實就是啓迪人的一種世俗生活中也可以有超越。

一個小和尚志籌意滿的跟自己的師傅說,“師傅,我學的差不多了,我也要下山去傳道去了”,師傅也沒點破,他知道他驕傲了,滿足現狀了,只是說,“好的,去吧。你要離開師傅了,幫師傅做最後一件事。”

小孩他說,什麼事?

師傅說,“我這裏有個化齋的鉢,你去替我裝滿一碗石頭端回來”。

這位徒弟不知道師傅是什麼意思,於是就興興匆匆的端回來了,師傅問他滿了沒有,他說,滿了。師傅笑眯眯地說,是嗎?於是,他抓了進去一把沙,問他這下滿了沒有?小孩說,這下真的滿了,師傅又笑眯眯地說,真的滿了?於是,又給他倒進去一盅水,再問他滿了沒有?

小孩子終於不敢說了,說師傅我不走了,繼續修煉,不斷精進,永不自滿,這就是不斷的超越。

後來這個小孩成爲了一代高僧。他後來創立了中國禪宗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個門派叫月禪。他就不斷的讓徒弟看月亮,不一定要去讀那種“色既是空,空既是色”那種經的,不一定要去這個閉着眼睛在那裏打坐,以求涅槃解脫的,一切的禪機,一切的智慧都在世俗生活當中。所以不一定要讀經,不一定要打坐看月亮。

他的一個最有名的謁語或機鋒是:月亮印在水裏面,看出什麼道理來沒有?

一個小和尚說,師傅,我看出點道理來了。師傅說什麼道理?說你看月亮映在水裏面,很美麗,但是這個美麗有一個前提,那汪水必須很近,如果那個水是有波濤的,有波紋的,月亮是印不下來的。

這個小和尚又引伸說,我們做人也一樣,心中的那汪水要很靜,心中的水靜了,自然就有美麗的東西進來了,心中就有美麗的東西了。心中的水,如果是不靜的,甚至是驚濤駭浪的,心態很差很浮躁的,那就不可能有美麗的東西進來。

這也就是一個人生美學的道理,正如月印水上,水必須很寧靜,所以月亮才能美麗的印在水裏面一樣,我們心中也應該有一種非常好的心態,那麼美麗的東西才能進來。如果你心裏面狂風大作,浮躁抱怨,就像裝滿了各種垃圾的容器,那怎麼還會有美麗的東西進來?

師父又問其他徒弟,你們看出什麼東西來?

有一個徒弟說,師傅,我也看出一點東西來了,月亮印在水裏面雖然很美麗,但是水中的月亮是假的,是幻象,本相的月亮在天上,幻象的月亮在水裏面,所以,我們不要以爲在水裏能撈起月亮來。人生其實也是這個道理,我們人要善於區別現象和本質,人生中也有很多的幻想虛幻,我們要抓住本質。

師傅表揚他,說,說得很好,還有其它人能不能看出來點東西呢?

又有個和尚說,師傅,我也看出點東西來了。師傅問他是你看出什麼來?

小孩他說,剛剛兩位師兄講的都很好,但是我跟他們講的不一樣。月亮映在水裏面很美麗是對的,但是如果天氣一壞,就會飄來一片烏雲,把月亮遮住了,水裏的月亮就沒有了。這個時候,你不要絕望,不要灰心,烏雲會最終散去的,月亮還會重新印出來。師傅說講得好,這就是中國禪宗史上的月禪。

又有其它徒弟給出了其它的一些看法,我覺得這個“機鋒”,它有很多的道理,即使是佛教本身也是不斷的進化與創造的,也沒有必要去重複佛教一開始的那樣一種虛無飄渺的東西,佛教經過改編,也是可以進入了世俗生活。

因爲理論是人創造的,只要有道理,想怎麼搞就怎麼搞,當然了,從這一點上來說,人與人之間看待世界也是不同的,多一些角度,這個世界也總會豐富多彩的,而不是死腦筋,就永遠認爲自己是對的,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人要有容器,還要不斷的拋棄,才能容下更多的東西。

這個禪宗的祖師爺之所以能夠創立月禪,他能講出那麼多,對我們今天很有啓發的道理,辛虧了當年他的師傅,他的師傅讓他懂得人必須不斷的精進,人必須不斷的超越,人的自我修煉是這樣,做人做事也都是這個道理。

比如,現在鼎鼎大名的星雲大師,被稱爲禪宗的當代傳人。他當時也是大陸過去臺灣的,他的理論是很通俗的,你比如他講到不斷超越的時候,怎麼樣不斷的學習做人,星雲講了一件很真實的故事。

第一個是說,人要不斷的精進。

他的一個俗家弟子博士畢業了,很高興有一天跟師傅聊天的時候說,師傅,我博士學位都得到了,以後還要學習什麼呢?

這個意思,就是有點驕傲了,好像沒什麼好學了。星雲說,“不對,學習做人其實是一輩子的事情,人不可能畢業,你必須不斷的學習,做超越自我的功課。”

“功課”這個概念是佛教用語,意指不斷的超越。其實,星雲就講了幾個東西,他說不管什麼樣的人,士農工商各色人等,都有一個不斷超越的問題。他說,一個人只有不斷的學習認錯,你才能不斷地超越自己。因爲人通常不願意認錯,因爲有虛榮心、自尊心在這裏,其實不認錯就是一個最大的錯,誰也不是聖賢,誰能沒有錯呢,你不斷的認錯,恰恰就能不斷的進步。而學會認錯,這就是進步了一步,這恰恰是我們超越自我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

所以星雲法師說,人要不斷的學習認錯,誰都會犯錯,不要去給自己找理由,你給自己的錯誤找一個理由,你又犯了一個新的錯誤了,是在原本的錯誤上面又多了一個錯誤。其實很多人,我覺得沒有太大的成就,就是不懂得認錯,因爲他也不知錯在哪裏,那連一個改進錯誤的機會或動機都沒有了,那他還怎麼去成就自我,成就自我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不斷的超越自己。

星雲關於不斷“精進”的人生理念,雖很世俗化,但也蘊含着深刻的道理。

第二個他講,人要不斷學習柔和。

這個也是道家哲學,也是禪宗裏面比較強調的理念,“牙齒是硬的,舌頭是柔軟的”,但是我們往往有時候發現,牙齒倒是先脫落了,舌頭倒是長久,以柔克剛。我們人的生命容易衝動,用一種剛強、強硬的東西去處事。但是在禪看來,有時候恰恰會適得其反,所以他通過牙齒和舌頭的比喻來講一個柔和的問題,這也是不斷地超越自己很需要的一個東西。

第三條,星雲還講一個不斷的學習生忍。

“生忍”也即包容。人要有一種很寬廣的胸懷去包容別人體諒別人。退一步海闊天空。

第四條是不斷的學習溝通。

這也是需要不斷學習的,每一個心靈都有它自己獨特的東西,你如果不相互溝通,那就會起衝突,就會爭執,就會把一種和諧的關係破壞。

第五條要放下。

要善於不斷地放下。這個有點類似於我們前面說的《莊子》寓言裏面的故事,你放下了,你才能輕裝前進。就像星雲講的一個例子,你老是拎着一個很沉重的皮箱在那裏長途跋涉,你還不如把皮箱放在旅店裏面,或者寄存在什麼地方,你才能輕裝上陣。我們人容易想很多東西,這些想的東西往往就會變成一個負擔,我們應該把一些不該想的東西把它捨棄。

第六個是,學會感動,或者甚至一份感恩的心。

第七條是生存。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生活了,包括比如孝親,尊重朋友,讓自己的家人爲你而放心等等。

星雲大師的這幾條人生體驗,是對“超越自我”做了一個非常形象與世俗化的解釋,人只要活着,是永遠無法畢業的,人也永遠不能滿足,永遠需要精進的人生功課,這樣的“我”纔不會陷入到單調乏味,不斷重複的尷尬。

因此,自我的審美歷程的三個階段,先是認識自己、然後實踐自己,再是不斷的超越自己。那麼,我們就會發現“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而且和慾望和諧相處,這樣,人的生命就會感覺到,不僅僅太陽每天都是新的,而且“自我”每天也都是新的,我們的人生和未來也會一直值得期盼和充滿着美感的。

而這正是審美人生、自我審美,對我們的實踐啓迪。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