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愛64實踐審美

其實所有的理論要有生命力,也必要走向實踐層面,或者說可以能夠指引實踐,而“自我審美”當然也需要我們在前面所做的一些規定,還更需要一種邏輯的分析,我們的結論是:認識自我、實踐自我、超越自我。

因爲認識自我這相對來說是最容易的,“道理一說出來,還是能懂的”,但這遠遠是不夠的,難的在於如何落到實處,如何去進行“自我審美”的實踐呢?

當然了,首先我們強調的還是要有自我人生的“審美自覺”。這也是“自我審美”和一般的“審美”的概念最大的區別,就是需要人要有理性的自覺精神。

我們去看一部影片,比如那些搞笑片、喜劇片可以讓我感覺到很放鬆很怡情;我們欣賞一幅畫也可以讓我們產生一種愉悅快樂之感;我們感受一份藍天白雲、清風明月的景色也可以引起一種閒適的舒服感;我們感受到“楊柳岸曉風殘月”也可以讓人感覺到一種意境的幽遠……

但是,這僅僅只是人生感覺中的一種感性的過程,而“審美的我”它更多的時候是表現在理性的自覺方面。而今天的中國社會比較崇尚一種感性人生的潮流,我覺得那是不值得提倡和追求的,因爲它太簡單太容易,“沉迷於吃喝玩樂”的快感中,這是人都會,並不需要人做出什麼主動性的追求,就可以達到,這只是一種最低層次的欲求而已。

包括當年很流行的一首歌《跟着感覺走》,它表達出來的意思無非是一種縱慾主義,更多的是一種感性的東西,而只有感性的話,人很容易成爲慾望的奴隸而無法自拔,它並不能使我們確立一份審美的理想,要豎立這份理想,恰恰需要理性與思辨的張力。

感性從某種意義上講,如果不能上升到理性階段,那就是“任性”。所以,我們今天的很多人很任性,甚至很衝動,很多人做事情也缺乏的一種深思熟慮,很多人就是幹了再說,然後再用眼淚與痛苦去償還“任性”的債務。很感性的做了再說,這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一個人的人生失敗的根源。

這和人的獨特的個性也無關,很多人追求新奇追求個性,這當然是提倡的,但是要知道的是,人的個性或魅力的塑造,更多也是深思熟慮的結果,它恰恰是需要訴諸理性的。因爲,獨特就意味着不同,你恰恰不能太從衆,也不能說大家都往這個方向走,你也就往這個方向走,你憑一種感覺,趕一種時髦,這恰恰是消失與磨滅了自己的個性,也是導致一個自由人無法自由與成功的根源。

因爲我們如果承認“成功”是屬於少數人的,那你成爲了大多數人的一個,當然是無法成功的,或成功的概率就太低了。因爲“成功”恰恰是因爲與衆不同。你有你自己的個性,你需要用理性的審視眼光來不斷的打量一下自己,如果你沒想明白,那就不要匆忙的出發,想好了再走。

中國漢字裏面“道”,先是有一個“首”,然後纔是一個“走”。

首的意思就是你要先用腦,你腦子要想明白,這個路怎麼走,你要知道每個人的路可能都是不一樣的,你的路也可能和別人尤其是大多數的人是不一樣的,當然別人的可以參考,但最終還是你自己來決定如何走路,所以,想好了才能出發。

我們現在很多人是沒想好就出發了,甚至都不願意去想就出發了,那麼這就是理性的喪失,沒想好就出發了,那你肯定要走彎路,註定要承受很多痛苦,因爲沒想好出發,就容易再折回來重新折騰,你沒想好就出發,也很容易迷路。我們處在現代社會,人的時間都是很寶貴的,在做任何事之前,尤其是重要的事,起碼要經得起邏輯上的考驗。

否則,就像很多人那樣就容易出現悲劇,比如有些人利用非法的手段,雖然一時賺到了錢得到了便宜,但這些人也很容易翻船,因爲人在做天在看,如果過程有罪過,那就一定會有遭到懲罰的可能性,畢竟很多人在幹這種事的時候是不光彩的,甚至是有犯罪的,那這個被抓的可能性是一直存在的,也早晚會有暴發的可能。

所以,人還是要走“正道”,“道”這個漢字它是象形,又是會意的,它其實就是希望我們要用腦子,不能憑感覺,感覺往往誤導與欺騙我們。就像我們前面舉的“禪宗”的例子,感覺很多是幻覺是幻象,所以佛學中也主張抓住本相。

那麼我們人生當中也有這樣的問題,我們今天爲什麼審美情趣越來越少,我們其實就是因爲沒有這樣一份審美的自覺,比如大家都炒股,連一些學生也在炒股,大家都在貸款消費,甚至在學校中校園貸的什麼也流行,我覺得學生黨們不應該幹這種事情,就應該好好學習,因爲這種投機的事情,學生們或沒有承受能力的人們,是無法承受這種失敗的可怕的結局的。

所以,我們從媒體上也發現了,很多女孩到了不要臉的地步,爲了自己的虛榮心發自慰照賣淫的也有,更有甚者無法還款,牽涉到黑社會,而退學甚至是自殺的也有。人生的不同階段應該去做符合這個階段的事情,人要對自己有一個清醒的認知,人才能走得穩走得遠。當然了,這只是校園裏的一件很簡單很普遍的例子。

那麼,今天國人爲什麼有這麼多的人這樣的任性,這樣的衝動呢?

這就是因爲我們缺乏理性的自覺,所以大量的人感性、任性、衝動。

那麼,從審美的角度來看,理性是什麼?

理性其實是一種反思的能力,它能夠對“自我”的衝動甚至慾望,能夠進行思考,能夠進行邏輯推論,能夠進行透過現象抓住本質的一番分析的功夫,那這就是理性的能力。你不能說我不管這個後果,我不管別人怎麼想我就去做。然後最後悔之晚矣,悔不當初,這就是衝動。

理性其實是一種自覺,理性的最大的自覺,對於一個人來說,還是要確立一個理想的,而理想正是一個人最大的理性,因爲有了理想,我們就有了目標,也就有了明確的可以前進的方向。有了理想,也就知道我們的路應該怎麼去走了,因爲人是圍繞着這個目標,來設計自己的路線,對於一個人的“審美我”的塑造來說,理想就是理性的一個很具體的體現,所以,就得首先強調理想的重要性。

從人的“idea”作爲理想的概念,這是人跟動物的一個根本的區別。今天我們缺乏理想主義的教育,或者說我們的生命缺乏一種理想主義的激情,今天的人太物質,太現實太感性太任性,這正是有審美理想的人,應該超越的一個現狀與現實。

一個人有沒有理想,就看他是否擁有理性,一個沒有理想的人,會很感性會很衝動。而有理想的人,他就有極大包容心,他更有一種忍受痛苦,甚至是艱難曲折的一種忍受力,他在面對困難會積極的應對而不是消極的逃避,他也有非常積極樂觀向上的情緒,更有很好的持久的堅持力意志力,而這些品質,才真正的是人生成功的保證。

所以,人生的審美理想,這是目標、航向、旗幟,是指引我們人生之路的一盞明燈。所以不要把理想看成是說教,一定不要把理想看成是好像是老爺爺老奶奶纔會講的東西,尤其對於每一個年輕的生命,很是需要理想之光的燭照。

另外,有了審美自覺或審美理想之後,還要落實到行動上,人要勇於實踐自我。

年輕的生命有一個問題,從心理學上講也可以說是有一個缺陷,他衝動、想法多多、創新性強;但另一方面這些想法不成熟,不切實際,也容易變化,更容易放棄、氣餒、打退堂鼓。或者說沒有一種持久的力量,而“審美我”的實現是需要實踐的,需要行動的,是需要超越人的懶惰性的。

年輕人不要以爲自己時間很多,就可以肆意的浪費,因爲人的生命是很短暫的,年輕人的時光也是很寶貴的,一晃他就不年輕了。因此,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生命短暫,它更需要我們不要滿足於誇誇其談,不要滿足於紙上談兵,不要滿足於只是在觀念當中去建構一個理想,而在現實當中卻往往缺乏去實現理想的那份勇氣。

我們熱愛生命就意味着要勇於實踐,我們珍惜生命就意味着我們要勇於實踐。但是現在教育當中,實踐本身的理念,我覺得是灌輸的還不夠,學生的生命裏除了學習什麼都沒有,它並不像西方人有大量的社工經驗,人要融入到社會裏要去進行一些社會實踐,才能更好的去認識這個社會,而學生階段的人,似乎自己構造了一個虛擬的世界,並沉淪在這種形式主義之中,更多的是走一走過場而已。

但是,等到學生一畢業就傻眼了,這個社會根本就不是他們所想象的樣子,他們很多確實也找不到工作,當然也有他們自身的原因,但很大一部分原因,他們的所學的東西,恐怕也是和脫離真實的社會有關係的。

一個學生如果知道自己所學的東西找不到工作,那他在學校裏就得意識到,就要趕快進行調整了,還一定要畢業時找不到滿意的工作時,才發現自己上了個坑爹的教育?

所以,學生也要有自知之明,不能逃避自己,不要一定等到被社會拋棄時,才又重新調整人生的航向,這也是喪失理性,沒有一種實踐精神的一種現象。

因此,我們無時無刻都需要一種實踐的精神。否則理想永遠是理想,人生就空空蕩蕩,沒有實踐,也會導致我們的心靈世界裏面一片荒蕪,唯有實踐才能夠讓我們的心靈是充實的,唯有實踐才能夠讓我們的人生,不會顯得那麼的蒼白無力。

所以,馬克思把自己的哲學,稱之爲“實踐唯物主義”,他就是要區分以往的哲學,往往比較注重理論本身。而馬克思自己就是個實踐家,他得到博士學位後,有一份很好的工作,但是當他自己確立了偉大的理想的時候,他就勇於實踐,哪怕丟掉了飯碗,哪怕遭受到資產階級政府的迫害,馬克思一直到去世的時候都是沒有國籍,他的國籍被當時的資產階級政府剝奪了,終身顛沛流離、居無定所。

但是他勇於實現自己的理想,他不是書齋裏的哲學家,他是個勇於投入到無產階級革命實踐當中去的這樣一個哲學家,所以他就在這一點上,跟以往的哲學家區分開來了,也因此,他的哲學有那麼大的理論魅力和實踐魅力。

人類在這個世紀之交的時候,英國也罷,美國也好,評選世紀偉人的時候,不約而同的把最多的票數投給了馬克思,甚至是愛因斯坦、林肯、華盛頓這樣一些名人,也都排在馬克思後面,因爲馬克思以他自己的實踐哲學家的魅力,征服了全世界。

也就是說,他一旦確立了理想之後,就要去實現它。哪怕你迫害我,我也實現,哪怕得不到當時的普遍的認同,我也實現。而實際上,這種以一貫之的精神,馬克思是爲他的理想,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當時他窮到買不起當天出版的一份報紙,因爲他要了解社會,他的研究需要了解社會,甚至是窮到他最心愛的小女兒生病,他也沒錢去請醫生,結果病死了。

他看着她高燒抽搐而死,無奈的看着自己的女兒死去,也沒錢把她送到墓地裏,還是一批流浪的無產者募捐了一些錢,才讓馬克思的小女兒入土爲安。但即便是這樣,馬克思也忠實於自己的理想,他要以自己的實踐,跟當時的時代來抗爭,所以燕妮也很佩服自己的丈夫,她跟自己的女兒說,你父親是人間的“普羅米修斯”。

普羅米修斯,這是一個古希臘神話當中的人物,它也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有了把光和溫暖送給人間的想法之後,他就去實踐了,當然他也想過,把這個光和溫暖送給了人間,那個殘暴的衆神之主宙斯要懲罰他的,但是他不害怕懲罰,而這種精神就深深的感動了馬克思,也感動了燕妮。

所以,燕妮說,你父親是人間的普羅米修斯,是真正的男子漢。馬克思的偉大,就在於他不只是一個誇誇其談的人,他也不只是一個會寫博士論文,會寫政論文章的人,他的偉大之處,是因爲他是一個有理想的人,更是爲了自己的理想而進行實踐的,偉大的實踐家。

馬克思的成功,給我們一個最大的啓發是就是“實踐”,當你擁有理想的時候就得敢於去實踐,所以他也經常鼓勵自己,也是爲了鼓勵他的同志們,說,“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是沒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沿着陡峭的山路,不爲艱險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這就是科學研究當中的一種實踐論。

從馬克思再轉到我們國內,偉人毛澤東寫出的《實踐論》,是對人的知行關係做了一個實踐論的總結的哲學。也包括抗日戰爭期間,多少人在那裏講“亡國論”,因爲鴉片戰爭以來,特別是甲午海戰以來,我們就打不過小日本,當時日本人的軍艦和小鋼炮、裝甲車是很厲害的,很多人都想要臣服了。

但是,毛澤東就是不信邪,他認爲一旦動員了千百萬的人民羣衆,共同參與到抗日的偉大實踐當中來,最後的勝利一定屬於中國。結果他的結論是正確的,這就是毛澤東他始終有光明心。

他始終認爲,哪怕那時的日本人很強大,哪怕我們是弱國人家是強國,但是最終的勝利一定是我們的,無非是打得時間長久一點而已,那就看誰的長勁大,那就要搞“持久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