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像開車,而不是發火箭

終於讀了一下著名的《精益創業》,全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這個比喻——

太多關於創業的商業計劃看上去更像是火箭發射(大公司),而不是汽車駕駛(小公司)。

火箭發射是預先計劃好的,汽車駕駛是隨時反饋,書中稱之爲“開發-測量-認知”的反饋循環,這是沒法在某次出行之前就設計好。新創企業更像開車,是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情況下,以開發新產品和新服務爲目的而設立的個人機構。

再說大公司,他們習慣的做法,使人們感覺“有效率”,一大羣人整天忙這忙那,但常常沒有結果,即,他們很善於成功地執行一項無意義的計劃。換句話說,在大公司裏工作的同學們,你們回顧一下自己在3個月前的某幾天裏做的事情,是不是有一大半,時至今日,做不做毫無區別?

我們這個時代大問題不是“能不能製造出來”,而是“應不應該製造出來”。“經證實的認知”非常重要,我們需要一種方法,可以有系統、有步驟地找到要開發的正確東西。

沒有什麼比高效地做一件根本不應該做的事更加徒勞的了——彼得•德魯克。

或者說,“努力地做錯誤的事情”——我在知乎上對於產品經理常犯錯誤的回答。

如今,因爲各種技術手段日趨先進,個體能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所以,創業(小團隊)做事的模式會越來越普遍。

書中給出了創業者最重要的兩個假設:價值假設、增長假設。

“價值假設”衡量的是當顧客使用某種產品或服務時,它是不是真的實現了其價值。“增長假設”是用來測試新顧客如何發現一種產品或服務的。

價值假設:

如果顧客們抱怨產品功能缺失,正說明了團隊的開發方向是正確的,就怕沒人理。

好好地和早期使用者(類似種子用戶)一起玩耍,他們對於那些太過精緻的東西反而心存芥蒂:如果這種產品什麼人都能用,那麼作爲早期用戶又有什麼好處?因此,任何超出早期使用者需要的額外功能或修飾,都是資源和時間上的浪費。

但在跨越鴻溝的時候,要注意“鴻溝”兩邊的用戶不同、需求不同,試圖用同一產品來滿足必然失敗。

Product/market fit:新創企業在某個時刻,終於發現了對產品產生共鳴的一大羣顧客。如有新創企業要評估是否已經達到這個fit,答案很簡單:如果你這麼問,就說明你還沒有達成。

增長假設:

所謂可持續增長:新顧客是由以往顧客的行動帶來的。

主要有四種形式:

第一,口碑相傳,產品真正解決了痛點,甚至是有亮點,才能產生口碑;

第二,產品使用帶來的衍生效應:如paypal,每次使用它付款,收款方就接觸到這個產品;

第三,有資金來源的廣告:只要獲取一位新顧客的成本(邊際成本)比他帶來的收入(邊際收益)低,超出的部分(邊際利潤)就可以用來獲取更多顧客。

第四,重複購買或使用。

對公司/產品來說,有三種增長引擎:

黏着式增長引擎:重點關注“流失率”;

病毒式增長引擎:努力提升“病毒係數”——每個註冊用戶將帶來多少使用產品的新用戶。病毒與口碑的區別,具有病毒式增長特質的產品依靠人和人之間的傳遞,是正常使用產品的必然結果,而口碑不一定要通過使用產品的過程;

付費式增長引擎:關鍵在於“單用戶收益 > 獲取成本”。

最後是幾個金句,值得反覆體會:

精益的思維方式把價值定義爲“向客戶提供利益”。個人的體會是,做一件事,最重要的一點,是要使得參與這件事的所有人都“有利可圖”。

如果你無法失敗,就學不到東西。

團隊實用原則:1,對第一次錯誤要容忍;2,不允許同樣的錯誤發生兩次。

創新團隊需要的三種架構特徵:稀少但穩定的資源,開發業務的獨立權,與績效掛鉤的個人利益。

每一個看似技術問題的根本原因是人的問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