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之光~讀書筆記

第1章:運營是什麼

普遍性的4大運營職能劃分:內容運營、用戶運營、活動運營和產品運營

內容運營:圍繞着內容的生產和消費搭建起一個良性循環,持續提升各類跟內容相關的數據,如內容數量、內容瀏覽量、內容互動數、內容傳播數等。

用戶運營:圍繞着用戶的新增—留存—活躍—傳播以及用戶之間的價值供給關係建立起來的一個良性循環,持續提升各類跟用戶有關的數據,如用戶數、活躍用戶數、精英用戶數、用戶停留時間等。

活動運營:圍繞着一個或一系列活動的策劃、資源確認、宣傳推廣、效果評估等一系列流程做好全流程的項目推進、進度管理和執行落地。

產品運營:通過一系列各式各樣的運營手段(比如活動策劃、內外部資源拓展和對接、優化產品方案、內容組織等),去拉昇某個產品的特定數據,如裝機量、註冊量、用戶訪問深度、用戶訪問頻次等。

不同業務類型的產品和公司,運營內容的差異

工具類產品:注重效率和體驗,通常產品大於運營。

社交/社區類產品:注重社交氛圍、話題和玩法、需要運營和產品並重。

內容型產品:持續做出獨特、高質量的好內容,並把這些內容包裝好,讓用戶易於消費。

電商類產品:商品和品類的選擇,促銷活動的策劃和落地執行,推廣和流量建設,用戶維繫和關懷。

平臺類產品:注重節奏感,策略,用戶維繫。

傳統產品價值 = 功能 + 體驗; 互聯網產品價值 = 功能 + 體驗 + 用戶參與價值;

如何理解運營:

首先,任何一項業務,都存在三個不可或缺的要素:產品,用戶,運營。

其次,任何一個產品,只有在與用戶發生關係後,才具備價值。

再次,基於業務類型的不同,一款產品與用戶的關係類型會有很大差異。

最後,所謂運營,其實就是爲了幫助產品與用戶之間更好的建立起來關係,我們所需要使用的一切干預手段。

一家互聯網公司的運營工作流程

制定策略。

分解指標,規劃工作。

執行落地,達成目標。

監測數據,調整方向。

做運營,要向迭代去要數據,也要依據數據去做迭代。

用戶認知(品牌定位、塑造、傳播) ——> 各種渠道流通(渠道建設&維護) ——> 用戶購買(銷售推動)

市場所做的一切,都應該瞄準擴大品牌、產品的用戶認知和提升產品的無形價值。

產品負責界定和提供長期用戶價值,運營負責創造短期用戶價值+協助產品完善長期價值。

第2章:運營之光

好運營的軟技能和硬技能

基礎素質、思維方式、工作習慣(投入產出比意識、流程化&精細化意識、回報後置意識等)

運營硬技能(文案、內容包裝&生產、活動策劃、用戶關係&維繫、數據分析&策略制定等)

“目標導向意識”和“效率意識”

初級和中高級人員最顯著的差別,初級人員只會被動做事情,或者在方向不明的情況下純靠拍腦袋去行動,但中高級人員,一定要把事情想清楚,找到目標和更容易有所產出的地方,纔會開始投入執行。

回報後置邏輯,它更強調我們專注於給用戶創造價值,並相信,當你創造的價值足夠多的時候,用戶一定願意給予你無條件的認可和回報,而且這種回報,有時甚至會超出你的預期。

有些事在創造用戶價值,但不一定立馬能看到回報;有些事情消費用戶價值,但很容易帶來轉化和成交。

一個產品,只有長期價值明確和穩定,才具備生命力。

一個優秀的運營,應該是可以熟練掌握很多“槓桿點”,以便更好地給用戶創造短期價值,藉此撬動更多長期價值確立的。

槓桿點:追熱點,借勢。

槓桿點:儘可能把自己變成一個真正的典型用戶,讓自己大量置身於真實用戶的真實場景下,這樣久而久之,你自然會慢慢擁有一種對於你的用戶們的“洞察力”。

優秀運營的流程化思維

界定清楚我想要的目標和結果;

梳理清楚,這個問題從起始到結束的全流程是怎樣的,會經歷哪些主要的環節;

在每一環節上,我們可以做一些什麼事情,給用戶創造一些不同的體驗,以有助於我們最終達成期望實現的結果。

優秀運營的槓桿化思維:好運營應該有層次感,需要先做好做足某一件事,然後以此爲槓桿點,去撬動更多的事情和成果發生。

優秀運營的生態化思維:生態其實就是一個所有角色在其中都可以互爲價值、和諧共存、共同驅動其發展和生長的一個大環境。

第3章:運營的一些核心技能&工作方法

對運營指標的拆解和落地。

必須具備數據分析方法和意識。

要重點去關注對你最有價值的那部分用戶,要把更多的精力用於關注他們。

做內容分爲短線和長線,短線是促成一篇文章被消費,長線是以一系列長期、持續的內容爲載體,面向用戶建立起一種識別度和信任感。

任何一款內容型產品,都需要讓自己的內容具備特定的調性、風格和用戶識別度。

人活着,總是需要先能夠打破邊界,然後再找到邊界。前一個邊界是外界給自己設定的限制和束縛,後一個邊界,則指的是自己的能力、野心和慾望可及和應及的範疇。打破前者,爲的是找到這個世界的豐富和可能性,打開眼界和格局。找到後者,則爲的是找到自己個人的侷限和使命,獲得謙卑、專注與平靜。

關於撬動用戶參與意願的8個指導原則:一個優秀的運營,應該是可以熟練掌握很多“槓桿點”,以便更好的給用戶創造短期價值,藉此撬動更多長期價值。這些槓桿點,一部分偏內在的修爲和工作習慣,而另一部分,則偏外在的技巧和方法。

1、物質激勵

2、概率性事件:比如抽獎

3、用戶對於充裕的東西天然無感,但具備稀缺感的東西卻往往能帶給用戶更強烈的刺激。

4、激發競爭意識:弗洛伊德:“一個人有三大硬性需求——求生本能、性衝動和渴望偉大。”

5、賦予用戶某種炫耀、獵奇的可能性。

6、營造強烈情緒&認同感。

7、賦予尊崇感&被重視感。

8、通過對比營造超值感。

第4章:運營的一些宏觀規律和邏輯

層次感,節奏感,非線性思維

一些規律

帶着短視的線性思維(只考慮單一結果導向)投入運營工作中,往往很難做好運營

一款產品在早期過於關注用戶增長,出現“爆紅”等現象,往往反而會加速其死亡。

在產品早期,我們爲了加速產品的成長,試着給產品打一針雞血,注入一針強心劑,然而,如果這一針時間、力度沒有找對,很可能反而是用力過猛,加速了產品的死亡。總有一種產品的死亡方式叫作“生於拉新,死於留存”。

並不是說用戶增長不重要,而是一款產品,如果在它自身的核心用戶價值點還未明確、產品體驗也還不夠完善的時候,就要貿然去追求大量的用戶增長,這對產品往往是一劑毒藥。

早期產品的運營,一定要圍繞着“口碑”來進行:一款產品的早期,核心目的一定不應該是增長和用戶規模,而是口碑。

運營工作有兩個導向,一是拉新,二是用戶維繫。

第5章:一個運營的職業發展與成長

請一定儘可能讓你自己成爲一個圈子裏的價值傳遞者或貢獻者,而不是單一的觀望者或是價值消耗者。

運營,是爲了幫助產品和用戶之間建立和維護好關係,你可能會使用的一切相關手段和方法,其最終目的是使產品價值和用戶價值可以相對最大化。

對新事物不敏感,不具備快速學習能力的人;執行力和行動力差的人;邏輯分析能力很差的人;這三類人無法做好運營。

不同產品運營的職能重點:

工具類產品:工具類產品的運營可能更重推廣渠道建設、營銷事件策劃等,基本以增長和對外清晰傳遞產品價值爲主。

內容類產品:內容類產品的運營可能更重內容生態的構建、內容質量的提升和內容的持續對外傳播,核心邏輯是如何讓內容質量更高,以及如何讓我的高質量內容得到更多傳播,依靠內容的積累和傳播形成拉新。

社交類產品:社交類產品的運營可能更重用戶的分級運營、相應規則、玩法的制定以及營銷事件策劃,以玩法驅動用戶參與,重點抓住核心用戶形成標杆效應,然後再通過海量用戶對於某些玩法的參與形成話題、事件,藉此拉動產品增長。

社區類產品:社區類產品的運營要求最高,需要同時關注用戶分級運營、核心用戶拓展&維繫、社區氛圍&文化的構建、社區規則的制定&事件話題等的策劃等一系列各式各樣的工作。做好一個社區的運營,完全是在構建了一個小生態,生態的成長前期靠種子用戶和氛圍,後期可能依靠持續不斷的話題、事件、用戶關係等。

平臺類產品:平臺類產品的運營要求也不低,往往需要關注重點用戶的拓展和運營、運營策略的不斷調整與落實。平臺類產品的增長前期靠人肉+種子用戶運營,中後期靠策略+業務匹配效率。

電商類產品:電商類產品的運營其實更加註重流量建設、老用戶維繫、品牌建設和營銷。

一個人的進步和提升往往是受到環境牽引的,你在合適的時候被放到一個合適的環境或事件中去,自然會獲得巨大的提升和進步。一個人想快速成長,不外乎兩種方式,一是承受壓力,二是揹負風險,並能夠試着在高風險或大壓力的情況下去解決問題產出成果,除此之外無他。

作者的職業生涯感悟:

當你還不足以立足一個行業和領域,你應該先找到支點讓自己可以立足下來。

當你已經實現了初步立足,你應該想方設法讓自己在某一件事上能夠超過80%的人,這樣這件事情會成爲你將來行走江湖的安身立命之本。

當你已經可以穩穩立足一個領域或崗位,你需要通過主動參與各類項目或者把自己投入到更具挑戰的環境中,讓環境帶動你的成長。

當你對所負責的領域已經比較熟悉,你面臨兩個方向,橫向瞭解更多,縱向選擇一個方向往深了走,作者選擇的是往橫向廣度走。

等你經歷了以上一切時,需要提升的已經是脫離了一線執行的東西了,比如對行業和商業的理解,團隊管理能力。

再剩下的,則全看機緣和運氣。

一個人,30歲之前往往和其他人拼能力,而30歲之後則應該跟其他人拼思維。

第6章:一個運營人的自省與思考

在很多傳統行業領域內,在很多與傳統行業結合的過程中,互聯網並不是必須要扮演一個顛覆式的角色,而是要基於傳統行業的業務邏輯,更好、更高效地提升整個行業的效率。

制定策略(評估產品階段,評估產品形態,評估當前數據)——>分解指標、規劃工作(目標拆分,資源定位、拓展&分配,工作任務規則)——>執行落地、達成目標(文案、活動、傳播、產品機制、拓展/銷售)——>檢測數據、調整方向(數據分析、用戶反饋、潛在產品方向&需求提煉)

“用戶自發”的傳播開始越來越取代了“渠道”的作用,成爲了一款產品生命力的源泉。

作者對互聯網的理解

互聯網是一種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的工具;

互聯網是一種新的充分擁抱變化的思考方式;

互聯網是這樣一種途徑——它連接一切,賦予更多的人自由和平等。

互聯網是一種相信這個世界會變得更好的信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