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心理學-與複雜共處》

少就是多

毫無疑問,Mies Van der Rohe的這句名言至今仍然影響着設計界,無論對設計師或者設計使用者來說,他們已經習慣並相信了簡約設計產品的美好:比如Iphone,比如百度。

至於簡約設計爲何能大行其道,從設計者和使用者的角度來考慮,答案也顯而易見:設計使用者(也就是我們)已經越來越懶惰,懶惰到如果一個產品還需要我們去看說明書,或者多擺弄兩下,我們的耐心就會炸裂。所以,我們使用的東西最好是超級簡約,不看說明書也能搗鼓明白,而且操作步驟少之又少,更重要的是,它能一步到位解決我的問題。產品的設計者們非常明白這個道理,被這個目標驅動的他們自然也就向着簡約設計這條路越走越遠,更有甚者,認爲簡約設計就是簡單設計。而Donald Arthur. Norman的這本書好就好在給設計師們提了個醒:對設計而言,簡約不是簡單,而是隻在必要時候考慮它的複雜。

因爲種種原因,本書中心論點看起來不是那麼明顯,甚至稍不留神,你會看不出作者對“設計只在必要時候考慮它的複雜“的有效論證,好在反覆深究後,理解它並沒有那麼複雜:

心理學證明,人們更喜歡中等程度的複雜,太簡單我們會感到厭煩,太複雜感到困惑。置換到設計上來說,即便是看起來極簡的好設計,其背後也是設計師精心設計的中等程度複雜。

舉例:

使用汽車,大多時候只需要把控好方向盤、油門和剎車,但龐雜的其他功能和提供參數儀器等也很重要,所以,汽車再簡約,它們也會存在。

使用Iphone,大多時候只需要掌握好Home鍵和觸、點,但爲了維持其良好的體驗,其令人歎爲觀止後蓋,複雜、精美的電路板依舊存在。

與之相反的例子是滑雪板和吉他一類產品的設計,誠然,它們外觀很簡單,但是熟練使用它們需要經年的學習。這些本身缺少了的控制環節纔是它們上去簡單明瞭的原因,而這些環節最終都需要使用者自身去適應和學習,實際上整個產品反而更加複雜了。

瞧,真正的簡單隻存在於頭腦中。“少即是多”固然真理,但認爲這就意味着設計必須簡單未免有失偏頗,不可排除的複雜性和高密度信息呈現是設計目標與其工作步驟所固有,好的設計總是逼迫着設計師需要做到是在繁簡之間找到美觀與功能的平衡,將所有的複雜性有效的進行整合。

正如 Donald Arthur. Norman所說: “你不可能把本身複雜的實物簡單化,而如何將複雜性有效的整合,這就是設計師的工作。””當然,這也是本書存在的價值意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