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上去只有一條路可走時,這條路往往是錯誤的

敲黑板劃重點

1. 當看上去只有一條路可走時,這條路往往是錯誤的。

2. 保持你自身的開放性,自然會有更多的選擇。

01.看上去只有一條路可走時,這條路往往是錯誤的

1631年,英國劍橋商人霍布森從事馬匹生意,他說,你們買我的馬、租我的馬,隨你的便,價格都便宜。霍布森的馬圈大大的、馬匹多多的,然而馬圈只有一個小門,高頭大馬出不去,能出來的都是瘦馬、賴馬、小馬,來買馬的左挑右選,不是瘦的,就是賴的。

霍布森只允許人們在馬圈的出口處選。大家挑來挑去,自以爲完成了滿意的選擇,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只是一個低級的決策結果,其實質是小選擇、假選擇、形式主義的選擇。人們自以爲作了選擇,而實際上思維和選擇的空間是很小的。有了這種思維的自我僵化,當然不會有創新,所以它是一個陷阱。

後來,管理學家西蒙,把這種沒有選擇餘地的所謂“選擇”稱爲“霍布森選擇”。霍布森選擇是一個小選擇、是一個假選擇,大同小異的選擇就是假選擇。

管理學領域有一條重要的格言:“當看上去只有一條路可走時,這條路往往是錯誤的。”

事物的好與壞、優與劣,都是在對比分析中產生的,只有選取的樣本足夠多,才能使判斷和選擇的結果儘可能的合情合理。如果“選擇”已經沒有了選擇的餘地,或者“選擇”只侷限於寥寥的幾個參考對象,那麼研究這個選項也會無法進行有效的選擇,即使掙扎着做出了選擇,也常常導致所選擇的對象只是相對最優,而不是真正的絕對最優。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霍布森選擇效應”顯然是一大忌諱。一旦陷入“霍布森選擇效應”的困境,就不可能進行創造性的學習、生活和工作。道理很簡單:好與壞、優與劣,都是在對比中發現的,只有擬定出一定數量和質量的可能方案供對比選擇,判斷、決策才能做到合理。

倘若只有一個方案;就無法對比,也就難以辨認其優劣。因此,沒有選擇餘地的選擇,就等於無法判斷,等於扼殺創造。因此,我們應該在頭腦中有多種“備選方案”,要高度重視“多方案選擇”,這樣纔可以從中選擇一種適當的方法。

一句話,如果你感到似乎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很可能這條路就是走不通的。

02.陷入霍布森選擇效應就會自我設限

實際上,“感到似乎只有一條路可走”的情況,在人的工作、學習、生活中並不鮮見。爲什麼會陷入“霍布森選擇效應”的困境之中呢?這與思維的“封閉性”和“趨同性”不無關係。所謂思維的封閉性,就是看不到客觀世界、環境系統的開放性。這種封閉性又必然帶來“趨同性”,這就導致人們的思維總是朝着單向選擇性進行,從而使得沒有能力尋找新的視角,也就無法找到其他可能存在的選項。

這種封閉性和趨同性的思維方式,在心理上長期積澱,就會使自己在整個創造過程中,失去活力和創造精神,也就呈現出一種負面表現:總是傾向於單向性選擇。

思考一旦停止了創新,就如同停止了生命。

——富蘭克林

現在社會所需要的人才,不再是那些爲賺取生活費而小心翼翼、唯命是從的機械式奴僕,而是心裏滿懷希望、敢作敢爲、能適應急劇變化的創新者。有無法解決的問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個人沒有新的思考、新的觀念和新的方法。假如一個人讓自已處於沒有選擇的境地,那其創造性思維必將被扼殺,更別說有什麼發展空間了。

作爲倫敦《泰晤士報》的老闆,萊斯勒甫爵士是英國新聞界的風雲人物。在剛進入該報時,他每週就有90英鎊的薪水。但這並不能讓他滿足,因爲他把取得《泰晤士報》的經營權作爲自己努力的目標。經過不懈的努力,他最終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目標。

那種胸無大志的人是最令萊斯勒甫爵士看不起的,有一次他問一個任職剛滿三個月的助理編輯:“你對自己現在的職位滿意嗎?每週50英鎊的薪水能讓你滿足嗎?”那位職員回答:“我覺得很滿意。”當聽到這句話以後,他馬上將他開除了,並很失望地對他說:“你應該明白一點,我不希望我的職員滿足於每週50英鎊的薪水,更不希望他們爲此放棄自己的追求。”

很多人經常說“沒有辦法””只能如此了”,其實這就是沒有選擇餘地的選擇,也就是陷入了“霍布森選擇效應”的困境。其實質是自我設限,這在客觀上扼殺自我前途。

俗話說:“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中,無論處於什麼樣的境況中,我們都不應該放棄對更高目標的追求,也不應該喪失繼續向前的信心和勇氣。永不放棄的生命纔是有意義的生命,只有那些敢於接受挑戰的人才有可能取得最後的勝利。假如你能拓寬思維,站在一個更高的起點,爲自己設定具有挑戰性的目標,你便會有準確的人生方向和廣闊的發展前景。

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做不到,而是我們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到。相信自己能做到,然後竭盡全力去做,那些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就有了可能。只要一個人選擇了某種特定的環境,那他也就等同於選擇了一種特定的生活,如果想有所改變的話,就必須有更大的選擇空間。很多人不敢追求,其實並不是因爲他們無法追求,而是因爲他們在心裏沒給自己預留任何選擇的餘地。他們每天都給自己一種心理暗示——我只能如此了!

就是因爲這種自我設限,使自己陷入“霍布森選擇效應”中不能自拔,只能平庸地度日。而那些有所建樹的人,他們總是會盡力從現狀中找出不滿的地方,突破自己。永不滿足、永不自我設限才能讓“霍布森選擇效應”永遠遠離我們。

總之,保持你自身的開放性,自然會有更多的選擇。

一個公司,肯定希望把你固定在那裏,儘可能地完成他們所希望的,完成的最終結果都屬於公司的,而你只是打工的。這時你會發現你的選擇很有限。

03.矮子裏面拔將軍,99%是錯的

如果管理者陷入“霍布森選擇效應”的困境,用這個別無選擇的標準來約束和衡量別人,必將扼殺多樣化的思維,從而也扼殺了別人的創造力。

一個企業家在挑選人才時,往往只侷限於在自己的圈子裏挑選人才,選來選去,再怎麼公平、公正和自由,即使左右權衡後做出了選擇,但相對於職位的匹配性和勝任性,也不過是“矮子裏拔將軍”,所選出的人才並不是最合適的人。選擇的侷限性使管理者與真正的人才失之交臂,難以實現人才的優化配置。也只是在小範圍內進行挑選,很容易出現“霍布森選擇”的局面,甚至出現“矮子裏拔將軍”的慘淡狀況。

毫無疑問,只有一種備選方案就無所謂擇優,沒有了擇優,決策也就失去了意義。

用一個呆板不變的標準來要求員工的管理者,會激起員工的不滿與憤怒。管理者應該不要使員工陷入霍布森選擇效應,更不能把他們約束在任何一張無形的鐵牀上。

爲避免霍布森選擇效應所導致的人才非最優化,管理者最好不要倉促提拔,不要由於某一個職位出現了暫時的空置,便急急忙忙地尋求一個人來補缺職位。因爲,如果晉升的過程過於急迫,管理者便會不自覺地降低選擇的標準,忽略了備選對象的負面因素,導致管理者無形間犯了本末倒置的錯誤:單純爲了提拔而提拔,而不是爲了所需要完成的工作而進行人才選擇。

04.引導孩子給出答案,你就是霍布森!

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有很多探究性的內容,這些內容需要老師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追根溯源地去探索、求證知識的發展過程。這些內容的本身給學生提供了足夠的機會從事思考研究,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擁有主動探索的經歷。

遺憾的是,一些老師總是急於給出問題的正確答案,總是千方百計地對學生進行暗示。總是在學生興高采烈地對問題進行探究時,不斷地提示、不斷地糾正學生的錯誤,於是全體學生在教師的不斷提示下順利地得出了正確結論。

這些老師的做法在不知不覺中讓學生陷入了“霍布森選擇效應”的困境,與探究性學習的目的背道而馳。因此,老師要避免扮演霍布森的角色,應該讓學生在學習中擁有自主、探究的空間。


來點乾貨

項目無處不在,企業對項目管理人才的需求正急劇膨脹。但在項目管理過程中,你是否經常會遇到以下的各種困擾:

1. 項目目標不清晰

2. 項目需求不斷變更

3. 跨部門跨專業溝通不暢

4. 項目進展緩慢,一拖再拖

這不是一套聽過貌似懂了、然後一笑而過的譁衆取寵之作,我們本着樸實、真實、務實的方式,力求深度提升項目管理的硬功夫、軟實力,一起拓寬職業生涯、走出困惑。

識別下圖中的二維碼收聽

【配套書籍】

《項目管理實踐三法》,郭致星著,中國電力出版社,2018.12

本文作者 | 郭致星

本期編輯 | 小圱

參考文獻 | “項目管理實踐三法”之《心法:頂級項目經理的修煉之路》

特別敬告 |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版權所有,違者必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