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太“非人類”了,我不想跟你玩兒

敲黑板劃重點:

1.出醜效應是一種對於人性的迴歸,人們往往更偏好那些成就突出又很真誠的、值得信任的人。

2.不能因爲有“出醜效應”而追逐出乖露醜,理想的人際關係魅力應該是先追求優異,再聽憑自然

一位遊客來到了一個市鎮,鎮上一家商店櫥窗上的廣告不僅寫錯了字母,而且語法不通。遊客走進了這家商店,問老闆“您櫥窗上的廣告的字母是錯的,而且還語法不通,難道一直沒有人告訴您嗎?”

“不瞞您說,其實我是故意的。這樣寫,人們都認爲我是個笨蛋,都來我這裏買東西,以爲能趁機撈點便宜。多虧這個廣告啊,它爲我帶來了源源不斷的生意。”老闆得意地告訴遊客。

01精明而又帶點小缺點的人最受人喜歡

從自我的角度出發,當然是越完美越好,然而對於旁人而言,他們更喜歡完美中帶一點瑕疵的人。所以,在某些的時候,大智若愚不失爲一個交際良策。

1966年,社會心理學家艾略特·阿倫森(ElliotAronson)教授找來了48名大二學生做了一個關於“印象形成”(ImpressionFormation)的實驗。他把四段情節類似的訪談錄像分別放給這些學生看,然後他們從這四個人中選出一位他們最喜歡的,一位最不喜歡的。

這訪談錄像分別是:

心理學家艾略特·阿倫森教授曾做過一個試驗,他把四段情節類似的訪談錄像分別放給他測試的對象:

第一個接受訪談的是個非常優秀的成功人士,他在自己所從事的領域裏面取得了很輝煌的成就,在接受主持人採訪時,他的態度非常自然,談吐不俗,表現得非常有自信,沒有一點羞澀的表情,他的精彩表現,不時地贏得臺下觀衆的陣陣掌聲;

第二個接受訪談的也是個非常優秀的成功人士,不過他在臺上的表現略有些羞澀,在主持人向觀衆介紹他所取得的成就時,他表現得非常緊張,竟把桌上的咖啡杯碰倒了,咖啡還將主持人的褲子淋溼了;

第三個接受訪談的是個非常普通的人,他不像上面兩位成功人士那樣有着不俗的成績,整個採訪過程中,他雖然不太緊張,但也沒有什麼吸引人的發言,一點也不出彩;

第四個接受訪談的也是個很普通的人,在採訪的過程中,他表現得非常緊張,和第二個人一樣,他也把身邊的咖啡杯弄倒了,淋溼了主持人的衣服。

想知道測試的結果嗎?最不受測試者們喜歡的當然是第四位先生了,幾乎所有的被測試者都選擇了他;可奇怪的是,測試者們最喜歡的不是第一位成功人士,而是第二位那個打翻了咖啡杯的先生,有95%的測試者選擇了他。

才能平庸者固然不會受人傾慕,而全然無缺點的人,也未必討人喜歡;最討人喜歡的人物是精明而帶有小缺點的人,這就是出醜效應(仰巴腳效應)

02你太“非人類”了,我不想跟你玩兒

對於那些比較成功的人而言,一些微小的失誤不僅不會影響人們對他的好感,相反還會提升他們的真誠感與可信任度。如果一個人表現得過於完美,幾乎難以從他身上尋到一個缺點,人們就會覺得他不夠真實,畢竟缺點是人性的衍生品,看似十全十美的人反而降低了他在別人心目中的可信度。

在教授的實驗中,第二位那個打翻咖啡杯的先生,雖然小有“出醜”,但這反而正面放大了他的魅力,並讓人從心裏感覺到他很真誠,值得信任。

在人們的意識裏,往往奉行這樣一個法則:絕對的完美才能夠在下屬面前建立絕對的權威,才能夠保障絕對的服從。

然而,“出醜效應”卻顛覆了這一邏輯常識。出醜效應反映了一個事實:才能平庸的人固然不會受到他人的傾慕,但是全然沒有缺點的人也未必討人喜歡,最能夠贏取他人喜歡的往往是精明而又帶點小缺點的人。

出醜效應是一種對於人性的迴歸,人們往往更偏好那些成就突出又很真誠的、值得信任的人。員工也是如此,真誠可信的領導更能使下屬產生情感共鳴,增進彼此之間的親近度。因此,對於管理者而言,事事苛求完美雖然是優良的素質訴求,但在一些無傷大雅的小事上,適當地表現出一些小失誤,反而會增加員工的好感度,有利於團隊的和諧與溝通。

你給爸媽發一條祝福短信,如何才能把一條普通的短信變得有意思,讓父母有點記憶、動點情緒呢?

很簡單,出點小錯誤就行了。比如假裝把要發給女朋的“提醒她記得給她父母發短信”的短信發給你父母,或者把原本要發給老爸的發給老媽,把要發給老媽的發給老爸。這種小錯誤絲毫不影響兩老對你的態度,反而能讓他們會心一笑——這傻孩子,真大意。

一點點錯誤不僅不會有負面影響,反而能引起注意。

03出醜效應不是萬能的

必須說的是,決定人際吸引的因素通常是極複雜的,出醜效應的應用需要一個前提或基礎:“出醜者”必須有才華。

而且,“出醜效應”只是其中的一種,並有其發生的限制範圍。阿倫森等人的實驗結果公開後,又有進一步的研究揭示,“出醜效應”直接受性別角色、犯錯的嚴重程度、自尊心和相似性的影響。

在性別方面,男性更傾向於欣賞犯了錯誤的卓越人才;而女性則更喜歡能力出衆而沒有失誤的人。

在嚴重程度方面,如果失誤過小,小得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比如只是碰到杯子,杯子裏的咖啡卻安然無恙,那麼“出醜效應”基本不會發生。

在自尊心方面,中等水平自尊心者,更喜歡能力出衆而有失誤的人,而低自尊的和高自尊的人則都更偏愛完美的能力出衆者。這種現象意味着,人們對喜愛對象的選擇,會受其自我價值保護心理的影響。中等自尊心的人,自認爲與才能出衆者相去不遠,才能出衆者有錯誤,會使雙方的距離縮短;高自尊心者認爲,他們與才能出衆者平起平坐,因而不需要通過對方的失誤來調整自己內心的平衡;而對於低自尊者,能力出衆者遙不可及,雙方的距離更大一些,反而更加能夠減少相互比較所產生的壓力。

在相似性方面,如果出醜的人的意見、看法與我們高度相似,那麼我們則更傾向於輕視以及貶低對方,“出醜效應”不適用。

所以,不能因爲有“出醜效應”而追逐出乖露醜,理想的人際關係魅力應該是先追求優異,再聽憑自然——這意思是,即使略有失誤和瑕疵也在所不惜。

總之,如果我們形成了大衆化的行爲模式,那麼,“出醜效應”確實會幫助你更“暖”,更“Q”,也更受歡迎。爲此,你會慢慢地學會鬆弛、更有娛樂精神。

不過,如此久而久之,我們就容易混跡於人羣、致力於討好他人。

所以,如果可能,更好的人生路徑還是娛己不娛人:追求卓越,無問西東,不媚衆人。

【配套書籍】《項目管理實踐三法》,郭致星著,中國電力出版社,2018.12

本文作者|郭致星

本期編輯|小圱

參考文獻 |“項目管理實踐三法”之《管法:從硬功夫到軟實力》

特別敬告 |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版權所有,違者必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