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項目管理-用戶故事

敏捷項目管理-用戶故事

在遠古時代,文字沒有出現之前。知識的傳承靠口口相傳,不管隔了多少代,其準確性很高。文字出現後,我們大腦中的這種技能反而逐步衰退。於是各種軟件、各種方法充斥着我們,左右着我們。各位是否也有相同的想法?試想一下,上節課我們講了什麼?每次應允別人的承諾,我們轉過頭就忘記?比如忘記約會,忘記洗車、忘記寫日報?

“要想知道栗子的味道,你得咬一口”這個真理樸實,正確。當用戶提出一款軟件時,我們不要只想着從技術的角度,認爲用戶不專業,他的需求是錯誤的。如果他專業,就沒我們啥事了。用戶大腦中的需求是離散的,不可控的,這時,就需要我們放下成見,彼此真誠相對,讓用戶參與進來,通過各種方法,一條條梳理,直至雙方的理解是一直的。

其作用:1.我們弄懂了用戶爲何會這樣想。2.用戶通過親身參與,頭腦中的需求逐漸變成技術可理解的。“求同去異”是一個很難的過程,需要雙方彼此做出改變,很難.....,往往難得事情纔是最重要的,要不怎麼會有“戰勝困難”的偉大,痛苦成就了歡樂。

軟件的最大價值只有在用戶認可,使用纔算真的有價值。“再牛逼的算法,再嚴謹的邏輯”不符合用戶實際需求,都是白費力氣。“當顧客很飢餓時,他只需要的立馬填報肚子的食物,而不是需要幾天或者幾個月才能做好的滿漢全席”。

扯遠了,迴歸正題。因用戶對軟件領域不專業,腦中對需求沒有一個正確的定論。就需要我們專業人士,運用特殊的方法,梳理用戶真正的意圖。“用戶故事”無疑是最好的方法之一,其包含三個要素“角色、活動、商業價值”,用戶故事的表達方式:”作爲一個<角色>,我想要<活動>,以便於<商業價值>。

“例:作爲一個很飢餓的顧客,我想要一份食物,來填飽我的肚子“。這就是一份明確的用戶故事。

那麼要實現這種記錄方法,有三個原則:
卡片:故事一般寫在小的記事本上。故事儘可能對當前的需求簡單的描述,其作用是爲了以後的交談;
交談:故事背後源於我們和客戶/產品負責人的溝通交流;
確認:可以確認驗證的正確結果、通過驗收測試確認的用戶故事被正確完成,纔算整的完成。

敏捷開發故事細化爲開發提供了可執行標準,其特點是快速迭代,故一個用戶故事的大小和複雜度應該在一個迭代週期內完成。如果是史詩那樣的故事,可能會導致它需要“幾代人”(幾波人,即有可能只做了一半,團隊砍了,新人接手),其弊端不是本次重點。每個人物最好不要超過8小時,如果超過8小時,說明任務的劃分是有問題,如何做到事事清日日清?



用戶故事的6個特性:

  1. 獨立性
  2. 可協商性
  3. 有價值的
  4. 可以估算的
  5. 短小的
  6. 可測試的

正是每個故事的獨立性,才保證其短小,可以估算,也可協商(更改某個故事對系統的影響很小),最終交付給用戶纔是可以測試的,只有軟件通過用戶的測試,軟件的價值纔會被最大化。要避免”孤芳自賞“,做技術的,多少有點讀書人的清高,說通俗點就是有”臭老九“的毛病,我的產品是最好的,你客戶不認可,是你的問題。要學會轉變(不是服軟),運用有用的方法,來實現可協商,可以估算、等六個特性,做到剛柔並濟....

確定用戶故事的優先級,有幾種方法:

相對優先級=價值/工作量
莫斯科規則:必須有的、應該有的、可以有的、這次不會有的;按照價值進行分類,優先處理必須要的和應該有的。如果離約定交付的日期還有一定的空餘時間,可以考慮可以有的,反之跳過。這次不會有的,不多少,看字面各位應該會理解。
卡諾模型:1.基礎型需求;2.期望型需求;興奮型需求。搞過KPI的都會知道,關於目標會有門檻值、期望值、挑戰值,往往我會按挑戰值的來做,最終有可能實現期望值,別問我怎麼知道的.....
風險--價值指標:確定優先級的同時,要考慮風險和價值,至於是先處理哪一個?滅火時,消防員會優先處理哪一個?娃娃一個不哭、一個哭鬧時,我們會優先關注哪一個?
確定好用戶故事的優先級後,我們將這些故事組成產品待辦列表(product backlog),根據backlog和團隊速率(至於如何估算,以後會講)來估算故事規模,並確定最終的發佈計劃。


請根據下面的圖片,構思一下用戶故事
敏捷項目管理-用戶故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