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學院、智能車和我

惠州學院,坐落在廣東革命老城–惠州郊區的一所普通二本高校。惠州學院智能車,十年前起源於惠州學院三號樓(簡稱化工樓)D座201一間十多平米的小房間裏,起初整個車隊只有五人。我,惠州學院電子與電氣工程學院2015級學生,參加了兩屆智能車競賽,第13屆競賽惠州學院智能車車隊隊長。

 

01不經一番寒徹骨,怎聞梅香撲鼻來


十年前,在學校化工樓的一個無人知曉的小角落裏,四五位同學和遲老師在籌劃着怎麼去參加第五屆智能車競賽。那時,沒有經費,沒有實驗室,沒有經驗,沒有基礎,似乎去比賽像是一場夢,沒有人敢想象這幾人到賽場的樣子。

就這樣,如出發時預期的一般,在華南賽區諸神之戰中,沒有人注意到惠州學院的名字,更沒有人知道它參加了這次比賽。但是似乎有一種力量在推動着接下來幾屆的同學們朝着這個方向去努力,參加的同學一年比一年多,原來只有**"if-else**"的代碼漸漸的複雜了起來,電路板從原來的洞洞板變成了PCB板,車子走起來也不在歪歪斜斜。

慢慢的,學校也看到了這羣人的努力,給予了經費和場地的支持,雖然不多,但足以鼓舞人心。就這樣,大家堅持到了第九屆。

這一屆的直立組似乎不太一樣,穩定的姿態,流暢的循跡,不俗的速度,大家都感覺有了敲開國賽大門的希望。正如預期,這支隊伍在預賽就鋒芒畢露,以前十名的絕對優勢殺進決賽。

當大家都覺得這麼多年努力將要有所收穫的時候,這輛直立車卻開了個玩笑,三次在決賽賽道中間停了下來。原因,程序設定車模超時運行馬上停車,這本是在平時調試時做的一個保護機制,卻在決賽時給了這顆茁壯成長的獨苗雷霆一擊。

最後和賽組委反映後還是決定頒發了賽區一等獎,但是不能去國賽。這也是惠州學院在這個比賽中第一次獲得了賽區一等獎。

不過,命運的安排總是公平的,多年積累的軟硬件開發經驗在接下來的第十屆終於爆發,這次電磁追逐組和光電組雙雙奪得國賽一等獎。有高校議論,“怎麼以前沒聽說過這所學校,怎麼一來就國一!”。這是學校智能車隊伍第一次走向國賽,和各路高手們打了個招呼,並表示以後我們以後的每一年都會來,而且一年比一年更厲害。

第十一屆,三組國賽一等獎(攝像頭競速組全國第三名),兩組賽區一等獎;第十二屆:兩組國家一等獎(電磁競速組全國第四名),兩組賽區一等獎;第十三屆:四組晉級國賽,兩組國賽一等獎(雙車匯車組第四名、四輪競速組第五名)兩組國賽二等獎,兩組華南賽區一等獎;第十四屆:兩組國家一等獎;

十年後,在現在的惠州學院五號樓208東江車隊實驗室裏,數十位同學和電氣工程系的老師們在討論着各種技術方案,籌備參加今年的比賽。這時,有雄厚專項資金,有專業的實驗室,有完善的隊員培養體系,有優秀的指導教師團隊,去比賽已經成爲家常便飯,大家都珍惜着去國賽賽場與各高校同學交流切磋的機會。

 

02腳踏實地,追求卓越


在電子學院的同學團體中,如果你說你是惠州學院東江車隊的成員,同學們都會誇讚你"真厲害!"。這個團隊一直以來以選拔要求高、技術層次高、訓練強度高,"三高"而著名。

欲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在一串串獲獎名單的後面,是每一位參賽隊員一年來的辛勤付出,每一輛賽車的背後,都有着他們獨一無二的故事。

在這個實驗室中曾經有過這樣一支隊伍,他們這支隊伍起初只有兩位大二的同學,一開始大家並不看好他們,連老師們也覺得基礎不行,或許下一屆參加比賽有希望。就這樣,他們成了這麼多年以來唯一的預備隊,其實,預備隊的概念大家都清楚。他們也不知道自己該從何處入手,直到18年的寒假前夕,在與我商量一番後他們決定寒假留在實驗室和同學們一起鑽研程序和學習硬件知識。

從師兄手裏東拼西湊拿到了一套電路板和一輛舊車模,期末考試結束的第二天我和他們就開始地獄般的寒假。他們倆均來自廣東潮州,很淳樸的潮汕小夥,組隊一開始就有了明確的分工,一位去學習基礎程序和調試方法,一位則攻關智能車硬件。

爲了儘快用上自己的硬件,學習PCB設計的工作緊緊張張的開始了。安裝了實驗室標準的元件庫和參考師兄的電路設計資料後,我和這位小夥開始長達一週的通宵模式。一般PCB設計需要經過以下幾個步驟,建立元件庫、結構設計、元件佈局、PCBlayout、送樣打板、焊接調試,最後上機使用。這些按照我的規劃,應該是一個月完成的任務。

一週後,經歷了虛焊、元件反接、驅動炸機等名場面。他們的硬件正式上線運行了,雖然有不少瑕疵,但是對於這一位新手來說也已經是不錯了。軟件也稍有起色,從開始的一頭霧水到簡單的掃線,再到PD控制。車子雖然跑的很慢,但也是他們用四個超級大的黑眼圈和一箱子紅牛空瓶子換來的。

轉眼間就到了第二學期,在各方協調下,一位編程界扛把子學長加入了他們的團隊。很巧的是這位與我同級的隊員,也是來自潮州。新鮮血液的注入,讓這隻隊伍以驚人的速度成長,車子很快就穩定起來,軟硬件經過幾次換代和磨合已經穩如磐石,而且取了一個很有寓意的名字"鶴猛"(潮汕話音譯很快)。

一個多月的時間裏,他們和雙車組終於突破了環島算法,預備隊轉正了。暑假,在湖北工程學院的體育館裏,華南區賽如期舉行,隨着各高校的成績慢慢刷新,他們成績並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樣排在那麼後面,始終保持在第一頁。最終以華南賽區第三名的成績晉級了國賽。在國賽現場,在賽前調試的前一天,就可以感覺到全國各高校的強勁實力。


在國賽的內部賽前會議上,大家都覺得,太刺激了,見到了一直在卓老師推文上的神仙隊伍,北科大佬、晉豹車隊、紫丁香等等。在與各高校的角逐中,他們還是四輪競速組第五名的成績完成了比賽,爲智能車生涯畫上了完整的句號。

沒有特別的幸運,沒有多麼勵志,其實這就是智能車隊員大學生活的縮影,食堂、課室和實驗室三點一線。腳踏實地學好每一部分知識,做好每一部分細節工作,最後理所應當拿回大獎。這也是惠州學院東江車隊一直以來踐行的原則–腳踏實地,追求卓越。

 

03總結經驗,砥礪前行


在參加智能車競賽組織工作中的兩年時間裏,走了許許多的彎路,也總結了許多經驗。從大二開始第一屆校內賽的籌備,到208實驗室的體系建立完善,歷經兩年,和老師們克服重重阻力纔有今天的嚴密的從校內賽到國家賽組織體系。


回顧過往,我們的的確確走了很多的彎路,也認識到規範的管理體系對於競賽組織工作的重要性。我始終認爲,放羊式的管理模式只能讓一部分原本厲害的同學變得更加厲害,造成隊員技術層次差距過大,非常不利於隊伍的團結和總體成績的提高。良好的紀律能夠造就一個團隊的優良的素質,這是遲老師一直以來推行的管理理念。只有建立完整的技術培訓方案和實驗室管理制度,才能夠在新時代的競賽中佔有一席之地。

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於做智能車來說硬件上的要求並不會太高,首先,相關的儀器工具必不可少,示波器、萬用表、焊臺等基本的工具需要配置齊全。再是場地的選擇,智能車實驗室需要滿足幾個基本條件,一間足夠放下一條預賽的賽道面積的實驗室,平整的地面,均勻分佈的LED光源,良好的遮光條件。良好的硬件環境可以減少研發工作帶來不必要的問題,爲隊伍爭取更多的時間來學習調試。

欲治兵者,必先選將。第二步就是人員選拔工作,首先需要選擇一名有競賽組織經驗的老師和一名能勝任組織工作的學生,一般來說這名學生在學院學生組織當中的大三學生中尋找。領隊確定以後,通過學生會組織向各班下發報名通知,再進行面試篩選,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分組。選拔最重要的標準不是基礎技術水平的高低,而是學生對科學研究的熱衷精神和團隊合作精神。

組建學生自主管理團隊,建立實驗室管理規範,將實驗室各項管理工作分發下去,包括行政工作、考勤管理、設備管理、衛生輪值。在起步時,會遇到許許多多意想不到的困難和阻力,需要負責老師和同學們共同努力克服遇到的硬件上的困難,共同建立這個競賽平臺。

既然是學科競賽,知識技術儲備自然就是重中之重。在自身基礎薄弱的情況下,請求外援協助搭建技術體系,應該是性價比最高的方式。我個人認爲,請曾經參加過智能車競賽並在企業從事研發工作的往屆隊員的參與學科競賽的體系建設是最合適不過的方法了。

企業人員不的參與具體的研發工作,只提供實驗室技術標準建立工作,憑藉自身經驗,協助老師組織競賽。首先就是建立標準的硬件開發體系,一般來說設計軟件使用AD與PADS是最合適,操作簡單易於同學們學習,再尋找一套合適的教學資源供同學們參考使用,給第一批隊員進行直接教學授課,幫助他們制定開發技術標準和規範,建立屬於隊伍自身的元件庫和元器件管理辦法。

在軟件方面,雖然競賽官方每年會對控制器的型號做一些調整,但是萬變不離其蹤,針對各個組別建立基礎的元素處理方案和循跡算法。例如,十字、直道、大S、小S等每年必然會出現的元素務必建立好各類傳感器的處理方法供後來的同學參考。同樣的,軟件的編寫也需要建立好編寫標準,便於隊員直接相互學習交流,查漏補缺。創新是建立在原來良好的技術基礎上的,不對基礎知識做好梳理和儲備工作,每一年的隊伍都會面臨同樣的技術難題,嚴重阻礙研發進度。

**嚴格的管理培訓制度造就的是一羣人優秀,並不是一部分人的拔尖,這也是這個平臺應該起到的作用。**讓學習相關專業的學生們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當中來。在一次次的失誤中不斷總結經驗,汲取教訓,再砥礪前行,相信勝利的曙光遲早屬於自己。


畢業已經兩載,仍然對母校的智能車事業掛念有加,雖然不能直接參與相關的競賽工作,但是也在二線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相信在學校老師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惠州學院東江智能車隊能夠乘風破浪,更上一層樓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