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古詩詞跟你聊聊場景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一行白鷺上青天,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千里寒江雪,孤舟蓑笠翁。

這些古詩詞,相信各位都耳熟能詳,爛熟於心了吧。從小就被老師、父母或利誘、或威逼的倒背如流,甚至依靠於此,讓自己成了父母在親朋好友面前炫耀之技。

可至於這詩詞到底好在哪兒?有什麼用?或者根本不知道,又或者從來就沒在乎過。

反正我是如此~

太簡單的東西,我一般均不會太在意;太熟悉的東西,我更不會去仔細觀察,甚至洞察箇中意義。

直到做產品一段時間,隨着“場景”一詞越來越多的出現的我的工作中,生活裏,再回頭去讀、去看、去細細品嚐,方纔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

於是就有了此文。

好了,進入今日正題,文章共分三個部分:

  • 一、什麼是場景?
  • 二、場景與古詩詞的“藕斷絲連”
  • 三、場景對產品工作有何用?

一、什麼是場景?

百度百科對場景的定義是:

場景,指戲劇、電影中的場面。泛指情景。

而我更喜歡樑寧老師給其下的一個定義:

場景=場+景。
場是空間和時間的概念,一個場就是時間+空間,用戶可以在這個空間去停留、消費。
而景是情景和互動。就是用戶在某個時間停留在某個空間內,要有情景和互動,可以觸發其情緒,並裹挾用戶的意見。
這就是場景。

從中我們提取出一個場景的模型:場景=3個核心因素(用戶、時間、空間)+1個關鍵節點(情緒觸發)+1個結果(互動/行動)。


場景模型.png

舉個例子。比如中午跟同事一起去吃飯,正在猶豫吃什麼之時,路過一家快餐店(用戶、時間、空間齊備),有人提議“要不咱們就吃這家吧”(情緒觸發),得到大家的一致認可,於是就走進了快餐店(行動)。

快餐店就是一個典型的吃飯場景。

二、場景與古詩詞的“藕斷絲連”

幾天前,恰逢中秋節前後的某晚上10點多鐘,我站在窗戶前,關了燈,準備入睡,窗外的月光透過窗戶照射進來,撒到地上,順帶三兩樹影婆娑。

此情此景,我脫口而出。“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是故鄉。”

離開場景談需求就是耍流氓

這裏我們就拿李白的《靜夜思》做例子吧。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牀前有月光灑下來,就像地上披上了一層霜一樣。擡頭看看天上的明月,不由暗自心傷,想起了自己身處異地他鄉,此時是無比的想念故鄉。

我們來看看這個場景,作者是如何描述的。

上半句描述作者所處的整個場景。人即作者本人,時間是晚上,空間是有窗戶的牀前(一說是院子裏的井口邊);

下半句則描述由景所觸發的人物情感—思鄉情,即由夜深人靜、明月高懸所觸發。

假如沒有上半句的場景鋪墊,也就不會有下半句的情緒觸發。

所以,離開場景談需求就是耍流氓。

一首好詩詞就是一個好產品

如果把詩人/詞人比作產品經理,那其一首一首的詩詞,就像他們的產品。

詩詞的好與壞,完全取決於其所描述的場景,是否可以穿越千年的時空依然存在?如果可以,則其將會成爲一個好“產品”。存在的時空越長越廣,其“產品”則越有價值,類同於現如今的“網絡效應”。

好比《靜夜思》、《鋤禾》等詩詞,距今已過去上千年,卻依然爲我們所熟悉、使用,究其根本就是其所寫之場景,我們現在依然經常碰見;其所觸發的情感,我們如今依然不變。

那這帶給我們什麼啓示呢?

一款好產品一定是找到了一個好場景。且場景的普適性越廣,則產品價值會越高;場景越接近於事物的本質,則越不容易被時間所淘汰。

因此,當你面對沒有需求時,或不知道需求是否要做時,或不知道哪個需求更重要時。你可以試着問自己三個問題:

一是此需求的場景是否存在?

二是此需求所描述的場景是否具有普適性,還是特例場景?

三是此需求所描述的場景是否接近事物的本質?

三、場景對產品工作有何用?

產品工作中,你是否碰到類似這樣的需求:

“我們直播課的聊天中,是否可以支持發送圖片、視頻、文件嗎?”

“我們爲什麼不做xxx功能,xx產品都做了?”

“可以給我們做一個刪除xx的功能嗎?”

“我們爲什麼不做學生的Mac版,但卻費時費力的給教師做?”

等等。

在那個當下,我們可能會覺得業務提的需求太無腦,直接與其“開撕”;

或者我們苦口婆心的給業務解釋說,“balabalabala,所以我們不做”,業務方再“balabalabala,所以我們需要用”,開啓了與業務方的一番脣槍舌劍。最終無果,只能下次繼續討論;

再或者我們忍氣吞聲說“回去考慮一下”,剛回來就忘了,或者故意“忘了”,幾天後又被業務方追問結果。

但是,如果你懂得利用場景“三步曲”的話,相信可以事半功倍。

第一步:通過場景式提問,找到需求的落腳點。

比如:“學生在什麼場景下會需要發送圖片、視頻、文件?”

“我們在什麼場景下會需要xx功能?”

“刪除功能會使用在什麼場景下?”等等;

第二步:利用假設場景,讓業務融入到現實中,剔除想當然的需求。

比如“假如您是學生,正在上直播課,您會怎麼用圖片/視頻/文件聊天或提問呢?且您期待得到什麼樣的反饋?”

“假如您是老師,正在上直播課,看到某同學發了一個文件,您會怎麼處理?同時,其他同學又會有怎麼樣的心理?”

第三步:根據場景的出現頻次,拒絕合理,但頻次、優先級均不高的需求。

比如“好,我理解你意思,但這樣的場景會出現多少次呢?比如1000堂課中,會出現多少次這種場景。”

寫在最後

1、特別說明:由於本人目前主要集中在教育行業,所以例子更多偏向於這部分,如有不易於理解之處,歡迎留言多多交流;

2、使用說明:場景固然重要,但還需有產品來襯托它;理論再精彩絕倫,但更需實踐來鞏固它。與您共勉之~

2、最後的最後,送給我自己一句話,也送給認真閱讀的您:與其更好,不如不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